患者,女,32岁,2医院行输卵管再通手术,术后时感下腹痛,呈阵发性,可忍受。1周前患者发现下腹部包块,固定,有压痛,外院超声提示腹腔肿块,我院门诊以“小肠肿瘤”收入胃肠外科。入院超声所见:腹腔内脐下方膀胱前方混合回声包块,大小约98mm×69mm×85mm,包膜完整,其内实性结构回声杂乱,后方回声呈混合型,实性部分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图①②);子宫附件声像图未见异常。超声提示:腹腔混合回声团块,结合病史考虑:腹腔异物肉芽肿可能,请结合临床。
入院后手术所见:腹腔内见少量黄色渗出液,下腹部可见小肠团形成的包块,包块与腹膜、膀胱粘连。将该包块与腹膜、膀胱分离,局部肠管切除约65cm,切开肿块其内可见一块纱布,周围有脓液。
病理检查
肉眼所见:送检回肠团内见肿块,肿块大小为(95×70×65)mm,切面呈囊状,囊壁厚2~3mm,囊内含灰黄色液体及纱布一块,纱布大小为(70×50)mm,纱布与回肠浆膜面粘连,囊肿表面粘连肠管长约65cm,肠粘膜皱襞存在,粘膜光滑。
镜下所见:“腹腔囊肿”示纤维囊壁淋巴细胞浸润,灶性区域见多核巨细胞,血管扩张充血,回肠浆膜面局部见淋巴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腹腔及回肠浆膜面”慢性异物肉芽肿性炎伴囊肿形成。
腹腔纱布异物是较少见的医源性疾病,纱布作为异物遗留腹腔后,机体将产生异物反应在局部形成增生性肉芽肿,又称“纱布瘤”。纱布瘤形成过程:首先大网膜及邻近肠管将纱布紧密粘连并包裹,自肠管与纱布团粘连处开始逐渐向周围扩展产生纤维结缔组织包膜直至完全包住纱布团,随时间延长逐渐向纱布团网眼内生长,包膜逐渐增厚,同时包膜内产生大量异物巨细胞来围歼异物纱线,多数伴脓肿形成,当包膜完全形成后,肠管与纱布团的粘连逐渐变得疏松。临床根据组织学和影像学特征将纱布瘤分为囊性和实性两种类型,实性者声像图较具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条状或弧形强回声带后方伴扇形衰减明显的声影,好像“黑色大瀑布”,如刘丽娟(图③)及汪龙霞等(图④)报道。
本病例的声像图为囊实性,主要因为假包膜形成后,较多的炎性液体渗出被包裹其内,液体形成良好的声窗,使肿块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囊实性。施倩等曾报道1例(图⑤⑥)将腹腔异物肉芽肿误诊为卵巢畸胎瘤,与本例声像图类似。
本例患者两月前有妇科手术史,加之超声显示两侧卵巢大小形态正常,故可排除畸胎瘤,结合病史考虑异物肉芽肿可能。腹腔异物肉芽肿主要应与卵巢来源的肿瘤鉴别,如卵巢纤维瘤、卵巢勃勒纳瘤及卵巢畸胎瘤等,这几类肿瘤的共性特点是肿块后方伴有片状衰减区,鉴别主要仔细观察肿块与子宫卵巢的关系。
虽然,随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加强,医源性体内异物已经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再次手术将不可避免,临床上将“纱布瘤”误诊为肿瘤的病例时有报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同时也误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如在术前明确诊断为异物,则可以采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精神及肉体的创伤,所以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纱布等异物肉芽肿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超声检查腹、盆腔异物有不受异物物理性质限制的优点,异物与正常组织界面声阻抗差较大,有良好的声反射界面,易于发现、定位和判定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但是腹腔异物肉芽肿的声像图因存留时间的及其内炎性成分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临床诊断时仔细扫查辨别其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外还要密切结合病史。
参考文献
1刘丽娟.腹腔异物声像图特点1例.中国超声诊断杂志[J],,3(6),.
2汪龙霞,安宁豫,尹辉等.腹腔内纱布团影像表现的实验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J],34(6):-.
3施倩,徐峥.腹腔纱布异物误诊囊性畸胎瘤超声表现1例.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5(2).
4.张金坤,薛洪旺,王云成.腹腔滞留纱布肉芽肿影像表现研究(附4例分析).放射学实践[J],,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