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缘与面:咬合时上下牙的尖窝相对,沟嵴相合;前牙切嵴对刃时则是两嵴相对,这样的形态在咀嚼时可对食物起联合切割或杵臼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血嚼效率。
2)唇颊舌面突度:咀嚼时食物顺着突度在牙龈表面擦过,起生理性按摩作用,可防止牙龈萎缩。如突度过小,牙龈受到食物的直接撞击,易引起牙龈的创伤性萎缩;如突度过大,牙龈失去生理性按摩,可能产生废用性萎缩。
另外,牙冠颈1/3处的外形高点可起扩张龈缘的作用,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3)邻面突度:牙冠借助邻面突度相互接触,紧密相邻,可防止食物嵌塞;同时使邻牙相互支持,相互依靠,以分散咬合压力,有利于牙的稳固。
4)楔状隙(外展隙):正常接触区周嗣呈“V”字形的空隙,在唇(颊)、舌侧和切、方作为食物的溢出道。在排溢过程中食物摩擦牙的邻面,使牙冠邻面保持清洁,防止龋病和龈炎。在龈方者称为邻间隙,被牙龈乳突充填,可保护牙槽骨,不使食物残渣存积。
(2)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牙根形态与牙的稳固性有关。多根牙较单根牙稳固,长根牙较短根牙稳固。粗根牙较细根牙稳固,扁根牙较圆根牙稳固。根分叉大,根尖面积的大于面积的牙稳固。受力小的牙多为单根,如切牙。尖牙位于牙弓的转折处,受力较强,虽为单根,但长大粗壮,以利稳固。磨牙受力较大,方向复杂,故为多根,使其能承受较大的力,抵御各种方向的力。
四、髓腔形态及应用解剖
(一)髓腔的解剖形态(pulpcavity)
1.髓腔:位于牙体的中部,有一个与牙体外形相似但又最著缩小的空腔,称为髓腔。腔的周围为牙本质覆盖,腔内被牙髓组织充满。髓腔朝向根颈及牙冠的一端扩大成室称为髓室;朝向牙根的一端缩小成管称为根管,又名髓管。根管末端开口处,称为根尖孔,此孔为牙髓至牙周间隙的通道。
(1)髓室(pulpchamber):位于牙冠及牙根的颈部,比较宽大,每个牙内只有1个髓室。髓室由6个面组成:朝面或切嵴者称髓室顶(roofofpulpchamber),髓室向牙尖方向突入呈角状部分称为髓角(pulphorn);朝向牙根一面称为髓室底(floorofpulpchamber);还有4个面朝向牙冠的轴面髓室壁(wallofpulpchamber),分别称为颊侧髓壁、舌侧髓擘、近中髓壁和远中髓壁。髓室与根管移行处称为根管口(rootcanalorifice),后牙的根管口明显可见,前牙因髓室和根管无明显界限,故根管口亦不显著。
(2)根管(rootcanalsystem):髓腔位于牙根内的细长部分称为根管。根管的数目与牙根数目常不一致,一般牙根较圆者多为1个根管,较宽扁的牙根常有2个根管,偶可有3个根管。
(3)根尖孔:为髓腔内血管、神经、淋巴管等至牙周的通道。根尖孔位于根尖较多(57%),旁侧较少(43%),其中以舌侧最多,其余依次为远中、近中和唇、颊侧。根管最狭窄处不在根尖孔,而是距根尖孔约1mm处。
(二)恒牙髓腔的解剖特点、增龄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1.前牙的髓腔形态前牙的髓腔特点:根管多为单根管,髓室和根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根尖孔多位于根尖顶(58%)。
(1)上颌前牙的髓腔形态
1)唇舌剖面观:呈梭形,平颈缘处髓腔唇舌径最大,自颈缘向切嵴方向缩小成尖形接近牙冠中1/3处,向根尖方向亦缩小。尖牙髓腔向切端方向很窄很尖,根管的唇舌径较大直到根尖1/3才变窄,到根尖孔处显著缩小,但仍大于切牙。
2)近远中剖面观:呈三角形,髓室顶位三角形底最宽处,接近牙冠中1/3处。髓腔由颈缘向根尖逐渐缩小变细。尖牙近切端及根尖的髓腔都很细小,其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3)横剖面观:切牙根颈横剖面的髓腔呈圆三角形,唇侧比舌侧宽,与牙根外形基本一致,位居剖面的中央略偏唇侧。尖牙髓腔为椭圆形,位于牙根的中央,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部横剖面见根管均较小较圆。
(2)下颌前牙的髓腔形态:下颌切牙牙体较小,故髓腔亦细小得多。下颌中切牙分为唇、舌双管者约占4%,下颌侧切牙双管者约占2%,下颌尖牙唇、舌向双根管约占4%。
1)唇舌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的唇舌径仍在颈缘附近最大,靠切端很尖细,根管的唇舌径宽,直到牙根中1/3才开始变细,向根尖逐渐缩小,大多为单根管。下颌尖牙的髓室和根管与上尖牙相似,但比上颌尖牙窄小;髓腔唇舌经较大,最大的一段位于冠颈和根颈1/2或1/2。
2)近远中剖面观:下颌切牙髓腔呈窄长三角形,近切嵴部分的髓室仍最宽,髓室自切嵴向根尖逐渐缩窄。髓室底接近冠中1/3。下颌尖牙髓腔较窄两端成尖形,髓角钝接近冠中1/3,髓室和根管一般较上颌尖牙的窄小。
3)横剖面观:下颌切牙颈部横剖面髓室的唇舌径大于近远中径,根中横剖面呈椭圆或圆形,根管的唇舌径及近远中径均缩小,有时可见唇、舌向两根管。下颌尖牙根管与上颌尖牙的相似,但较其窄小。
2.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上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髓室位于牙冠颈部及根柱内。髓室顶中部凸向髓腔,最凸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顶上有颊舌两个髓角。
1)颊舌剖面观:有2个清楚的髓角突入颊尖和舌尖中,颊侧髓角较舌侧髓角高而尖,接近牙冠中1/3。舌侧髓角较低,接近冠颈l/3。根管向根尖方向逐渐缩小。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单管型约占28%,单根双管型(由髓室至根尖为2个分开的根管,2个根尖孔或合并为1个根尖孔)约占31%,单根单双管型(根管分而复合,合而复分的复杂型)约占27%,双根双管型约占14%。偶尔还有3个根、3个根管、3个根尖孔者,其分布为颊侧2个、舌侧1个。上颌第二前磨牙髓腔形态与上颌第一前磨牙者相似,但髓腔颊舌厚度却较大,近远中宽度较窄。颊舌髓角均较短,根管也分为四种类型:单根单管型约占48%,单根双管型约占19%,单根单双管型约占29%,双根双管型约占4%。
2)近远中剖而观:与尖牙略相似,髓室与根管都很窄小。
3)横剖面观: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横剖面显示髓室的颊舌径明显大于近远中径,髓室的颊舌向中份缩窄呈“肾形”,在根中部面单根管呈椭圆形,若为2个根管均圆小,但舌侧根管较颊侧大。上颌第二前磨牙颈部和根中横剖面,髓腔多呈“椭圆形”,仍为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
(2)下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
1)颊舌剖面观:髓腔的牙冠2/3颊舌径较大,有颊舌髓角突入牙尖。颊侧髓角特别高而位于牙冠中1/3。因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特低,舌侧髓角特别短小,接近冠颈l/3。根管的颊舌径较大,直到根尖l/3才开始缩小成管,少数到根中1/3或根颈1/3缩小成管。大多为单根管,占83%。下颌第一前磨牙17%在其根中1/3以下分为颊、舌向两个根管。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髓腔形态与第一前磨才的相似,但颊、舌两髓角都明显,颊侧髓角稍长于舌侧髓角,两者均位于牙冠的颈1/3处。
2)近远中剖面观:髓室和根管形似尖牙,很窄小,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较长。
3)横剖面观:牙颈部横剖面可见下颌第一前磨牙髓室呈椭圆形,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若为双根管均呈圆形。下颌第二前磨牙髓室成椭圆形。根中部横剖面2个牙的根管都显著缩小成圆形。
3.磨牙的髓腔形态磨牙的髓腔形态仍与其外形相似。其特点:髓室大呈立方形,根管数目多而细,略有弯曲,髓室和根管分界明显,能从髓室底观察到2?3个或更多的根管口。
(1)上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上颌磨牙的髓室似立方形,颊舌径
近远中径髓室高度,髓室顶上有4个髓角与相应的牙尖斜相对应,髓室底可见3?4个根管口,与相应根管相同。
1)颊舌剖面观:经过近中颊根及舌根的剖面,髓室形态与外形相似,颊舌径很宽,有髓角突入相应牙尖,近中颊侧髓角高于近中舌侧髓角,接近牙冠中1/3。
髓室顶凹向下,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髓室底呈圆形,位于颈缘龈方约2mm处,近根管处可见3?4个根管开口,有根管进人相应牙根。据调查,近颊根分为颊舌两根管型或单双管型,在第一磨牙中约占63%,第二磨牙约占30%。远颊根管分为两管型在第一磨牙中约占9%。舌侧根管较圆,粗而直长呈单根管。上颌第三磨牙髓室大,根管短小,变异较多,一般融合成1个根管。
2)近远中剖面观:髓室近远中径较颊舌径窄,近中颊髓角高于远中颊髓角。近中颊侧根管窄而弯曲。
3)横剖面观:颈部横剖面可见3个或4个根管口。其中舌侧根管口大而圆;远颊根管口较圆,并位于近颊根管的远舌侧;近颊根管口较扁,有时可见颊舌向两根管口。根中横剖面仍为近颊根管扁,远颊根管小而圆,舌侧根管较大亦为圆形。上颌第二磨牙可有3?4个根管。上颌第三磨牙髓腔与第二磨牙相似,但变异更多,大部分融合成1个根管。
(2)下颌磨牙的髓腔形态:下颌磨牙的髓室呈矮立方形,近远中径颊舌径髓室高度,髓室底多见3?4个根管口,与相应根管相同。
1)颊舌剖面观:髓室在近中的颊舌剖面较远中的颊舌面为宽,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牙根约87%分成颊舌向双根管或单双根管,多由两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双根管),也有的舌根管较小,行至根尖1/3处合二为一,由一个根尖孔通出牙体外(单双根管),近中根管为单根管者较少;远中根约40%分为颊舌双根管或单双根管。下颌第二磨牙髓腔形态与第一磨牙相似,但略小些,双根管或单双根管在近中根共占64%,在远中根管共占18%。
2)近远中剖面观:近远中剖面内髓室宽于颊舌剖面,近舌髓角与远舌髓角高度相近,均接近牙冠中1/3。近颊髓角、远颊髓角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I/3或颈缘附近。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最凹处约与颈缘乎齐,髓室顶和髓室底之间相距约lmm。近中根管较窄小其根尖向远中微倾斜,远中根管较大较直。第二磨牙髓腔近似第一磨牙,但小些。
3)横剖面观:颈部横剖面显示髓室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近中颊舌径大于远中颊舌径。根中部横剖面显示,第一磨牙通常有3?4个根管。近中根常有2个根管,根管很细小,远中根的根管比近中根管大,有时亦有2个分开的根管。第二磨牙根管的颊舌径很宽,有的近中根只有1个较扁的根管,也有一些第二磨牙近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横断面呈1个“c”字形单根管。
下颌第三磨牙外形变异很大,故髓腔多有变异的情况,若为标准的外形,其髓腔解剖与第二磨牙相似,因其萌出和钙化较迟,故髓腔和根管较大,有的为1个融合根管。
4.髓腔的增龄变化
髓腔形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继发性牙本质向心性沉积)
乳牙: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大
年轻恒牙:髓室大,髓角高,根管粗,根尖孔亦大
老年恒牙:髓腔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窄小,有的髓腔部分或全部钙化阻塞
5.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
为了顺利而成功地进行牙体、牙髓和牙周疾病的治疗,必须熟悉每个牙的髓腔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口的位置、根管的弯曲程度和方向、髓腔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以及根管与牙周组织间的关系等,这些对牙髓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
(1)遇有高耸的髓角时,在备洞或作嵌体针道时容易发生意外穿髓,治疗设计应尽可能避开以保护牙髓。
(2)弯曲的根管在去牙髓和扩大根管时均较困难,容易造成器械折断或根管侧穿,对这一类牙齿应改变角度拍x线片观察清楚,操作仔细。
(3)根尖孔大的或牙根尚未完全形成髓腔特别大的牙,应避免器械、药物、充填物等穿出根尖孔外而引起根尖组织病变。
(4)青年人的髓腔大,牙髓组织丰富,细胞成分多,根尖孔大,血供非常充足,牙髓的恢复能力强,治疗易于成功。老年人则相反,整个髓腔明显变小,牙髓组织萎缩,纤维成分显著增加而细胞成分减少,牙髓的恢复能力弱,治疗效果较差,这些改变可以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6.恒牙髓腔的应用解剖
(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且壁较薄,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方向钻入。
(2)上颌前牙根管的特点是粗大而直的单根管,作根管治疗时操作方便,效果较好。
(3)上颌切牙在活髓牙预备针型嵌体的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
(4)上颌前磨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在正面的X线片上,因双根管唇舌像相重,应改变投射的角度才能显示。在作根管治疗时,需检查根管口的数目。
(5)下颌切牙因根管较小,根管侧壁厚约1┨,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
(6)下颌前磨牙近远中径在面宽而近颈部窄,开髓时应注意窝沟的形态和位置,防止从近中面或远中面穿孔。
(7)上颌前磨牙颊侧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通颊侧髓角。
(8)上颌前磨牙因髓室底较深,开髓时勿将暴露的髓角误认为是根管口。
(9)下颌第一前磨牙因牙冠向舌侧斜度大,故颊尖位于牙冠中份,髓角又高,牙体预备时应避免穿髓;作根管治疗时,器械应顺着牙体长轴的方向进入,以免穿通根管侧壁。
(10)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避免穿髓。
(11)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颊侧两根管口相距甚近,应注意寻找,该两根管较小略弯曲,根管治疗时应注意根管走行的方向。
(12)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进行嵌体修复制备针道时,应避开髓角,宜从:面颊沟、舌沟、近中窝和远中窝的釉牙本质界入手。
(13)上颌第二磨牙有时颊侧两根融合为一粗大的单根根管,治疗时应加注意。
(14)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髓室顶与髓室相距较近,开髓时应防止穿通髓室底。
(15)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因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髓角扁于远中髓角,牙体预备时应注意髓角的位置。
(16)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管细小弯曲,治疗时应加注意。
(17)下颌第二磨牙有时近、远中根在颊侧融合,根管亦在颊侧连通,根管横断面呈“C”字形,开髓时勿将根管在颊侧的连通误认为是被穿通的髓室底。
(18)下颌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即牙冠颊面近颈部突出,牙冠舌面近缘较突出,其髓腔亦偏向颊侧,故开髓部位应在面偏向颊尖处;若在面正中央处开髓,尤其是偏向舌侧,常致舌侧薄弱而折断。
(三)乳牙的髓腔特点及临床意义
乳牙的髓腔形态与恒牙相似,髓腔的形态特点和大小与相应的乳牙外形一致。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大、根尖孔大
乳牙的髓腔解剖特点如下:
1.乳前牙的髓腔形态乳前牙髓腔与恒前牙髓腔相似,上下颌者多为单根管,根管有分支的很少,偶尔可见下颌乳前牙根管分成唇、舌向2个根管。
2.乳磨牙的髓腔形态乳磨牙髓室一般都较大,近中髓角较远中髓角高。上颌乳磨牙髓室颊舌径比近远中径大,一般都有3个根管,其分布为颊侧近、远中各1个,舌侧1个,以舌侧根管最粗大。下颌乳磨牙的髓腔为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以近中舌侧髓角最高。下颌乳磨牙通常为3个根管,近中2个较小,远中根管较粗大。有时下颌第二乳磨牙出现4个根管,即近中和远中各有2个根管。
3.乳牙髓腔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乳牙髓腔大,牙髓治疗效果好。由于乳牙髓腔壁薄、髓角又高,在制备洞形时,应注意保护牙髓,防止穿髓和穿出侧壁。乳牙根在替牙前3、4年即开始吸收,治疗时慎勿将吸收穿透的髓室底误认为是根管口。
第三章、牙列、合与颌位
一、牙列(dentition):牙弓(dentalarch)牙按照一定顺序方向和位置排成弓形。
弓形结构:力学稳定,合力;弧形临接,牙周健康,唇颊舌外形、舌运动。
1、牙列分类:恒牙列(:尖圆型、椭圆型、方圆型,合--颌--面谐调:美)。乳牙列。混合牙列。正常牙列—异常牙列
2、牙列大小:牙列指数=牙列宽度/牙列长度*%
3、牙排列倾斜
(1)近远中向:以牙冠的倾斜方向表示牙长轴近远中倾斜方向,以牙长轴与垂线的交角表示牙近远中倾斜程度大小。
(2)唇颊舌向倾斜度:以牙冠方向表示牙体长轴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
(3)垂直向:合平面(occlusalplane):从上颌中切牙的近中切交到双侧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顶所构成假象平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基本平分颌间距离,与上唇缘有一定位置关系。解剖学合平面:从下颌中切牙近中领结点到双侧最后一刻磨牙远中颊尖顶构成的假象平面。
4、牙列合面形态特征:合曲线
(1)纵合曲线sagitalcurveofocclusion:下颌:1--8颊尖联线,spee’scurve;上颌:1--8颊尖联线,补偿曲线
(2)横合曲线transversecurveofocclusion:双侧上颌同名磨牙颊舌尖联线
二、牙尖交错合ico
1、合(occlusion):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静态-ICO和动态-咬合运动状态articulation。
2、ico定义: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ico曾名为正中合co
3、ico咬合接触特征:(1)近远中向:中线;1对2;3/3,6/6位置关系(2)唇颊舌向:覆合(overbite):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2-4mm);覆盖(overjet)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2-4mm)前牙:对刃合,深覆合,深覆盖,反合,开合;后牙:反合,锁合,反锁合。
(3)垂直向:正常ico标志(ico的正常标志):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唇系带。1对2,出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和下颌中切牙外其他牙齿都对两个。尖牙关系正常,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前后牙覆合覆盖关系正常。
合面接触关系---合学:
1)静态合接触:(前牙:切嵴incisorridge、舌面ligualsurface);(后牙:尖cusp、嵴ridge、窝fossa、沟groove,tripod接触:牙尖斜面与牙窝壁)(止接触stopper:稳定(正中、前、后、颊、舌))
2)动态合接触:前伸咬合,后退咬合,侧向咬合----咀嚼运动—上三者的综合变化过程
(4)Angle错合分类:安I:上下颌第一磨牙中性,其余牙有异常表现。安II:安II1: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上颌切牙唇向倾斜。安II2: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合,上颌切牙舌向倾斜;安II亚类:一侧第一磨牙远中合,另一侧中性合。安III: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近中合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半个牙宽。下压裂相对于上呀刘偏近中,常伴有下颌前伸。安III亚类:一侧第一磨牙近中合,另一侧中性合。
4、合的建立
合的动态性
(一)建合的动力平衡
1)、前后向动力平衡:向前力--升颌肌,舌肌,机制--下颌后下向前上运动,牙长轴近中倾斜;向后力--唇,颊肌。
2)、内外动力平衡:颊----舌肌
3)、上下动力平衡:咬合接触关系。
(二)不同发育阶段合特征
1)、乳牙期:4岁前:齐平末端,覆合深,牙直,无合曲线;4--6岁:灵长类间隙,磨耗,下E近中于上E,覆合变浅。
2)替牙期:6-12岁,暂时性错合:上唇系带附丽低,上中切牙间隙,上切牙牙冠偏远中,6/6暂时远中合,暂时性拥挤,暂时性深覆合
3)恒牙期:7/7于12--14岁萌出,建合。错合矫治的适龄期
5、面部标志与面部协调关系
1)、面部标志点:眉间点,眼外眦,眶下点,鼻翼,鼻唇沟,鼻底,人中,口角,颏唇沟,颏下点,耳屏。
2)、参考线与参考平面:
(1)鼻翼耳屏线ala-tragusline:鼻翼中点--耳屏中点连线,与合平面平行,与眶耳平面成15度。
(2)眶耳平面:frankfortplane:双侧眶下缘最低点--外耳道上缘,人端坐,头直立时该面与地平面平行。
3)、面部协调关系:(面部三等分:发际,眉间,鼻底,颏下);鼻底-颏底=外眦-口角。
唇齿关系:下颌位于姿势位时,上颌切牙缘在上唇下缘下约1mm,下颌前牙与下唇上缘平齐。唇丰满适度,能自然闭合,口角对上颌尖牙远中或第一前磨牙近中。
牙型,弓型与面型关系:通常相互协调。
balkwill角: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邻接点连线与合平面交角。
bonwill三角:下颌骨双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接触点相连恰好构成等边三角形。
monson球面:以眉间为中心,10。16cm为半径做球面,下颌牙合面与其吻合,上颌牙补偿曲线也是其一部分。
三、颌位
颌位即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i的关系。
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又称牙位。正常标志:TMJ颞下颌关节:髁突位于下颌窝中央;咬合关系:垂直高度,广泛紧密接触;咀嚼肌:对称有力收缩。icp特点:以ICO为依存而存在,而变化,而丧失。icp意义:主要功能位;基准位。
2、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后下移动少许,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rcp形成机制:关节窝软组织缓冲,TMJ韧带可让性和限制性(韧带位),肌肉收缩。rcp意义:重复性好,修复建合时参考;吞咽,咀嚼硬物时功能位,TMJDS时RCP比例增高。
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者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时,上下牙不接触下颌的位置。mpp特点:息止合间隙1-3mm,相对稳定。垂直距离:下颌姿势位时鼻底到颏下点的距离。mmp形成机制:下颌重量--升颌肌牵张反射--颞、嚼、翼外肌上头收缩--平衡;牙周、关节囊本体感受器反馈,软组织的弹性和粘滞性。mmp意义:生理性休息,保持合间隙,牙、TMJ不受力,避免非咀嚼磨耗;相对稳定,建合时参考。
4、三个基本合位的关系:RCP-水平关系,长正中1mm-》ICP-垂直关系,1-3mm-》MPP
长正中(longcentric):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或从rcp向前伸对称活动中下颌相对上颌始终处于正中。
5、前伸合颌位:特点:合接触同时向前运动,过程中所有颌位。可重复的前伸合颌位主要包括对刃颌位和最大前伸颌位。
6、侧合颌位:特点:一侧合接触(工作侧),另侧为非工作侧;向同侧运动。
1)尖对尖颌位:当下颌向一侧运动,达到该侧上下同名牙尖相对的位置(颊尖对颊尖)时。是重要功能颌位。非工作侧无合接触(无侧向合干扰)
2)尖牙保护合(caninepretectedocclusion):工作侧尖牙接触,后牙不接触,青壮年,
3)组牙功能合(groupfunctionalocclusion):尖牙后牙都接触。年龄,磨耗
7、正常合:对咀嚼系统功能无妨害,并能刺进良好生理功能发挥的一种咬合。能达到各部之间生理上协调。
第五章、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TMJ(tmporomandibularjoint):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它行使着复杂的生理功能。复合关节:盘-颞关节+盘-颌关节。附属结构:韧带和肌肉。功能:咀嚼、吞咽、说话、表达感情等
一、颞下颌关节组成:(颞骨关节面:关节窝,关节结节),下颌骨髁状突,关节盘,关节囊,关节韧带
(一)、颞骨关节面
1、关节窝:形似三角,前为关节结节,外为颧弓后部,内后为鼓鳞裂、岩鳞裂。关节窝顶部与颅中窝之间仅薄骨板相隔。关节窝的颅腔面有脑膜中动脉,关节窝顶部外伤或手术造成的创伤可导致该动脉破裂。
2、下颌窝:关节窝及后方空间。它比髁状突大,这使髁状突无论在向前或侧方运动时都非常灵活,能在较大的窝内作回旋运动。这种回旋运动对咀嚼运动有重要意义。
3、关节结节:前斜面:颞下窝的延长,斜度较小,最大张口时髁状突和关节盘可滑过结节的嵴顶,如前斜面斜度过大,可使髁状突后退发生困难。后斜面:功能区,是关节的负重区
(二)、下颌骨髁突condylarprocess:
髁突头:呈椭圆形,内外径长,前后径短。
侧面观:横嵴:前斜面为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
后面观:内极和外极,内侧斜面,与侧方运动非工作侧有关,外侧斜面,与侧方运动的工作侧有关。
髁状突前斜面和关节结节的后斜面构成一对功能区。关节结节在婴儿出生时是平的,婴儿时期下颌的吮吸动作是单纯的前后滑动运动。随着牙的萌出和咀嚼功能的发展,关节结节高度逐渐增加。关节结节的发育约在12岁基本完成。
(三)、关节盘1、位于关节窝和髁状突之间,不能自行修复的纤维性结缔组织,内外径大于前后径。从前向后分前伸部、前带、中间带、后带、双板区。
(1)前伸部:有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有血管、神经
(2)前带:较厚,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有小动脉,毛细血管和神经,表面有滑膜覆盖
(3)中间带:最薄,介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状突前斜面之间。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无血管和神经。负重区,易穿孔。
(4)后带:最厚,介于髁状突横嵴和关节窝顶之间。无血管和神经,后带的后缘位于髁状突横嵴的上方,这一点在关节盘和髁状突二者精细解剖结构上较为重要。
(5)双板区:分上板和下板,上板止于鳞鼓裂,为颞后附着;下板止于髁状突后斜面的后端,为下颌后附着,由胶原纤维和粗大的弹力纤维组成。血管神经丰富,易穿孔。
2、关节盘的附着:颞前附着,下颌前附着,颞后附着,下颌后附着,翼外肌上头肌腱附着,关节盘周缘的关节囊附着,关节盘的髁突内侧韧带附着,关节盘的髁突外侧韧带附着。
3、关节盘的功能:上下关节面吻合:滑动关节,铰链关节。改变关节运动的轴向,吸收拉力和压力,保持关节盘与髁突的平衡,营养、润滑、感觉。
(四)、关节囊和关节间隙
1、关节囊的境界:上前:关节结节前斜面;上后:鼓鳞裂和岩鳞裂;内外侧:关节窝边缘;下:髁突颈部;中央:连于关节盘周缘。
2、关节囊层次:纤维层,滑膜层:润滑、营养
3、关节腔:上腔:盘-颞滑动关节;下腔:盘-颌铰链关节
(五)、关节韧带
关节韧带的功能:悬吊下颌,限制运动
1、颞下颌韧带:起于关节结节外侧面,止于髁突颈外侧(浅层)和髁突外极和关节盘后部(深层)。防止外侧脱位,微张口悬吊下颌。
2、蝶下颌韧带:内侧韧带:起于蝶嵴,止于下颌小舌。大张口悬吊下颌。
3、茎突下颌韧带:后韧带: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下颌支后缘。防止过度前伸。
韧带位:牙尖交错位后退少许受限于韧带的位置,位置精确,可重复。
二、颞下颌关节血供、神经
主要血液供应:颞浅动脉,上颌动脉
颞下颌关节神经:耳颞神经:关节囊后内侧壁和外侧壁;颞深神经:关节囊前壁和外侧壁;咬肌神经:关节囊前壁和内侧壁。
三、tmj颞下颌关节毗邻:上:颅中窝-脑膜中动脉;外:面神经;深面:上颌动脉;内下: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后:颞浅血管、腮腺、耳颞深经
四、颞下颌关节运动
1、开闭口运动:开颌运动:正常情况下,两侧颞下颌关节运动是对称的。开口型呈↓。小开颌运动:髁状突仅作转动运动,运动轴心在髁状突。活动发生在下腔,关节盘基本不动。大开颌运动:髁状突不仅有转动运动,同时有滑动运动。大开颌运动是转动运动和滑动运动相结合的混合运动。最大开颌运动:如打哈欠时的下颌运动。闭颌运动:相反方向运动,下颌回到正中关系。
2、前后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前伸运动:两侧髁状突的对称性运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上腔。前伸运动还取决于前牙覆合关系。如前牙对刃合和开合,深复合。后退运动:相反方向运动。
3、侧方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侧方运动:工作侧延垂直轴转动,非工作侧向前下内滑动。咀嚼大块食物:工作侧上下滑动,非工作侧转动
五、tmj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
(1)关节面的纤维软骨耐磨损
(2)关节运动取决于关节形态、肌肉和关节盘
(3)TMJ与合有关
(4)TMJ与颅底有关
(5)TMJ是联合关节,两侧功能需统一协调。
(6)复合关节:转动+滑动
(7)多运动轴心关节:小张口:髁突为轴心;大张口:下颌小舌为轴心;侧方运动:工作侧以垂直轴转动;咬大块食物:非工作侧沿矢状轴转动
第六章、口腔颅面部肌肉
按功能和部位分为:表情肌、咀嚼肌、腭部肌、咽部肌、喉部肌、颈部肌。
一、表情肌
起止点:颅骨,面部皮肤。
功能:环形:缩小孔裂;放射状:开大孔裂
分群:五群:口,鼻,眶,耳,颅顶
(一)口周肌群
1、口周肌上组:笑肌:腮腮嚼肌筋膜;颧大肌:起自颧颞缝;颧小肌:起自颧颌缝三者均拉口角向外上。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牵拉上唇;提上唇鼻翼肌:起自上颌骨额突和眶下缘,止于鼻大翼软骨和皮肤及上唇,拉鼻翼向上;提口角肌:尖牙肌,位于提上唇肌深面,起自尖牙窝,拉口角向上。
4、口周肌下组:降口角肌:三角肌,起自下颌骨外斜线,止于口角皮肤,下降口角。降下唇肌:下唇方肌,起下颌骨外斜线,止于下唇和颏部皮肤。功能:降下唇。颏肌:颏提肌,位于下唇方肌深面,起自切牙牙槽突,上提颏部,前伸下唇。
5、口轮匝肌(orbicularsoris):浅层:呈扁环形,由围绕口裂数层不同方向的肌束组成。部分肌束由唇的一侧至对侧,为口轮匝肌的固有肌束,构成口轮匝肌浅层。中层;由口周肌上下组肌束参于组成。深层:颊肌唇部部分肌纤维构成。
6、颊肌(buccinator):位于口周肌上组深面;起于下颌骨第三磨牙牙槽突外后方的翼突下颌缝,又称翼下颌韧带,是颊肌和咽上缩肌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该肌的收缩能牵引口角向后,有吞咽和吮吸功能。
(二)颅顶肌
1、额肌frontalis: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
2、枕肌occipitalis:起自上项线外侧2/3和颞骨乳突,止于帽状腱膜。
3、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额肌和枕肌的腱膜,附着与上项线。
二、咀嚼肌
主要包括:咬肌masseter,颞肌temporalis,翼内肌medial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pterygoid
1、咬肌masseter:咬肌:嚼肌。浅层: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侧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深面及后1/3下缘,止于下颌支中分;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2、颞肌temporalis:位置:颞窝内。起点:颞窝内骨面和颞深筋膜深面;止点:喙突、下颌支前缘。分为前、中、后三分。颞深筋膜:两层附着于颧弓内外,中间有神经血管。功能:上提下颌、闭口、下颌侧方运动。
3、翼内肌medialpterygoid:位于下颌支内侧面。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深头:起自翼外板内面和腭骨锥突。两头夹包翼外肌下头。止点:翼肌粗隆。作用:上提下颌骨,辅助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
4、翼外肌lateralpterygoid:位于颞下窝内,翼内肌上方,分上下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及颞下嵴;下头:起自翼外板外面;止点:部分上头止于TMJ关节囊和关节盘前缘,下头及部分上头止于关节翼肌窝。功能:稳定和协调盘-髁突复合体:上头:闭口,下头:开口。
三、腭部肌肉
1、腭舌肌:palatoglossus:腭舌弓肌肉,下降腭帆,上提舌根,缩小咽门。
2、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腭咽弓,缩小咽门,下降软腭,上提咽喉。
3、腭垂肌uvulae:起自腭骨鼻后棘和腭腱膜,牵拉腭垂向上。
4、腭帆张肌tensorvelipalatini:起自翼内板基部和咽鼓管软骨附近,止于腭腱膜和腭骨水平部。功能:拉紧软腭。
5、腭帆提肌lavatorvelipalatine:起自颞骨岩部下面和咽鼓管软骨膜部,止于腭腱膜和对侧肌,上提软腭、参与咽侧壁移动。
四、咽部肌
吞咽功能
1、咽缩肌:缩小咽腔,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咽下缩肌
2、咽提肌:上提咽喉,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腭咽肌
五、颈部肌肉
颈浅肌群: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颈中肌群:舌骨上下肌群
颈深肌群:前中后斜角肌
(一)颈浅肌群
1、颈阔肌:platysma:起点:三角肌和胸大肌筋膜;止点:前份止于下颌骨下缘,后份止于面下部皮肤。作用:收缩至颈部皮肤斜性皱纹;降下颌、牵拉口角向下。
2、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ctoid:起点:胸骨头起于胸骨柄前上部,锁骨头起于锁骨内1/3上面;止点:乳突及上项线外侧2/3。颈部手术的重要标志:区分颈前、颈后三角,深面有颈动脉等。功能:一侧收缩使头偏向本侧,转向对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上提胸廓。
(二)颈中肌群
1、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后腹:起自乳突切迹,面神经二腹肌支支配;前腹:下颌骨二腹肌窝,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中间腱:舌骨大角和舌骨体侧面。2)茎突舌骨肌stylohyoid:起于茎突,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收缩拉舌骨向后上方。3)下颌舌骨肌mylohyoid:起于内面的下颌舌骨线,止于正中缝和舌骨体,两侧共同形成肌性口底。4)颏舌骨肌geniohyoid:起点:下颌骨颏联合后面的颏下棘;止点:舌骨体前面;作用:收缩拉舌骨向上前方。
2、舌骨下肌群:浅层:1)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起点:胸骨柄及锁骨胸骨端后面;止点:舌骨体内侧下缘。2)肩胛舌骨肌:omohyoid下腹:起自肩胛切迹附近的肩胛骨上缘和肩胛上横韧带,止于中间腱。上腹:起自中间腱,止于舌骨体外侧下缘。中间腱:借颈深筋膜连于锁骨。深层:1)胸骨甲状肌sternothyroid:起点:胸骨柄后面和第一肋软骨边缘;止点:甲状软骨板斜线。2)甲状舌骨肌thyrohyoid:起点:甲状软骨板斜线,止点:舌骨大角下缘和邻近舌骨体。
3、舌骨上下肌群的功能:二腹肌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下颌舌骨肌收缩抬高口底协助吞咽,颏舌骨肌拉舌骨向前,拮抗茎突舌骨肌,舌骨下肌群下拉舌骨,舌骨上下肌群共同收缩可固定舌骨。
(三)颈深肌群
1、外侧群::前斜角肌:起于3~4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2~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一肋骨上面。后斜角肌:起于5~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外侧面。
2、内侧群:椎前肌
六、肌群与下颌骨的移位
开颌肌群
闭颌肌群
开口:翼外肌是开口的起动肌,舌骨下肌群收缩固定,骨舌骨上肌群降颌开口
侧向:颞肌单侧收缩
七、口颌系统的肌链及其临床意义
1、水平肌链:单侧唇裂和双侧唇裂破坏了水平肌链,可影响前牙弓和前腭突的正常发育。
2、垂直肌链: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舌腭肌、咽腭肌和腭垂肌等组成。腭裂破坏了垂直肌链,可影响上颌骨的和腭骨的发育。
3、姿态肌链:斜颈病人破坏了姿态肌链,影响下颌骨、上颌骨以及颧骨等发育,造成颜面不对称畸形。
第七章、唾液腺(salivarygland)
大唾液腺majorsalivarygland:腮腺parotidgland,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gland,舌下腺sublingualgland。
小唾液腺minorsalivarygland:唇腺labialgland,舌腺lingualgland,腭腺palatinegland,颊腺buccalgland
唾液腺腺泡的结构特点:
(1)浆液腺:腮腺,味腺
(2)混合腺:下颌下腺(浆液腺为主),舌下腺,颊腺(黏液腺为主),唇腺(黏液腺为主)
(3)粘液腺:腭腺,舌腺
唾液的功能:润滑作用:粘糖蛋白与食物混合为光滑的团块,有助于沿食管下送。粘糖蛋白会使唇、颊粘膜与牙齿分离,不发生磨擦性损伤。
保护作用:唾液在口腔中可以形成屏障,防止致癌物透过口腔粘膜。唾液中的糖蛋白在牙面上能形成一层保护性护膜,保护牙釉质,这层护膜的形成还能防止口腔中各种酸性物质对牙齿的影响。
缓冲作用:唾液中所含的重碳酸盐系磷酸盐和蛋白质,具有调节酸碱平衡、离子交换和渗透作用。
消化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清洁作用:唾液能将口腔中的外来物质如食物残渣冲洗出去。
抗菌作用:唾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细菌附着或抑制其活动。溶菌酶能够使细菌的细胞壁水解,从而达到抗菌作用。
内分泌功能:腮腺素
一、腮腺(parotidgland)
位置:腮腺床
上界:颧弓下方
下界: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后腹上缘
前界:咬肌后1/3
后界:外耳道及乳突
形态:尖向内侧的锥体形
大小:20~30g
1、腮腺的结构:(外面:(倒三角形:上边:颧弓外耳道下方;后边:胸乳肌上端前缘;下界:下颌角后方;前边:腮腺前缘)浅层:皮肤、浅筋膜。)。上面:紧邻外耳道软骨与TMJ后部。前内侧面:紧邻下颌支后缘,外侧覆盖咬肌后部,内侧至翼内肌深面。后内侧面:紧邻乳突、茎突及附着肌肉,邻近咽旁间隙。
2、副腮腺(accessorypartofparotidgland):位置:颧弓与腮腺导管之间。约1/3人群存在。
3、腮腺鞘(parotidcapsule):颈深筋膜浅层:分为深浅两层包裹腮腺形成腮腺鞘。外表面筋膜:致密;(上界:颧弓;下界:下颌角;前界:咬肌筋膜;后界:胸乳肌筋膜。)腮腺小叶筋膜。临床意义:炎症,Frey‘s综合征。
4、腮腺管(parotidduct):长度:5~7cm。管径:0.3~0.5cm。结构:腺泡→闰管→分泌管(纹管)→小叶间导管(排泄管)→腮腺管。走行:浅叶前缘发出,颧弓下1.5cm出腮腺鞘平行于颧弓前行,在咬肌前缘直角转向内,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冠相对颊黏膜。表面投影:耳垂→鼻翼口角连线中点。与面神经的关系。与副腮腺的关系。
5、腮腺的血供和神经支配:(血供:动脉:颞浅动脉分支及耳后动脉;静脉:下颌后静脉)。神经:(感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感觉支:下颌神经发出);交感和副交感:颈交感干:皮肤汗腺;耳颞神经:交感纤维来自于脑膜中动脉丛,副交感纤维来自于舌咽神经;Frey’s综合征。
6、腮腺的淋巴回流:淋巴结:约20个。腮腺浅淋巴结:位置:腮腺表面;收集:腮腺周围组织。腮腺深淋巴结:位置:腮腺实质内;收集:腮腺及邻近组织;输出:颈深上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二、下颌下腺(submandibulargland)
位置:下颌下三角内
性质:浆液腺为主的混合性腺
结构:下颌舌骨肌后缘分隔成浅部,深部
浅部:外侧面:邻下颌下腺窝内侧,外侧有面动脉;下面:表面有面静脉和下颌缘支、下颌下淋巴结;内侧面:前份邻下颌舌骨肌及其神经血管;中份邻舌骨舌肌、舌神经、舌下神经;后份邻茎突舌肌、舌咽神经、咽侧壁。
深部:延长部,与舌下腺后份相接。
1、下颌下腺鞘(capsuleofsubmandibulargland):颈深筋膜形成。浅层:附着于下颌骨下缘;深层:附着于下颌舌骨线。
2、下颌下腺管(ductofsubmandibulargland):长度:5cm,管径:0.2~0.4cm,特点:长而弯曲,斜行向上,开口位于口底,唾液运行慢,分泌唾液稍黏稠。
3、下颌下腺的血供和淋巴回流:(血管:动脉:面动脉和舌动脉;静脉:面静脉;与下颌缘支的关系)。淋巴结:数目:3~6个;位置:下颌骨下缘与下颌下腺之间;收集:下颌下腺、口腔颌面部大部分组织;输出:颈深上、颈深下淋巴结。(神经:感觉:舌神经分支;交感:颈外动脉神经;副交感:面神经鼓索→舌神经→颌下神经节)
三、舌下腺(sublingualgland)
位置:舌下区,舌下襞深面和口底黏膜与下颌舌骨肌之间
性质:粘液腺为主的混合腺
毗邻:(内面:颏舌肌,舌神经、下颌下腺管;外侧面:舌下腺凹;前端:与对侧腺体相邻;后端:与下颌下腺深部相接。)
1、舌下腺管:舌下腺小管:直接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舌下腺大管:开口于舌下阜,或汇入下颌下腺管。
2、舌下腺的血管和神经支配:(血管:动脉:舌下动脉和颏下动脉;静脉:面静脉和舌静脉)。神经:感觉:舌神经;交感:颈交感干;副交感:面神经鼓索→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淋巴结:经颏下、下颌下淋巴结至颈深上淋巴结。
四、小唾液腺(minorsalivarygland)
数量:~个
结构:有独立腺管开口于口腔黏膜
唇腺:黏液腺
颊腺:黏液腺为主的混合腺
腭腺:黏液腺
舌腺:舌前腺:黏液腺;味腺:浆液腺;舌后腺:黏液腺
第八章、面颈部血管
一、动脉
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颈总动脉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