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膜行业产业链及竞争格局深度分析

本文转载自头豹研究院,分析师杨晓丹、陈夏琳,仅供行业交流学习之用,感谢分享!中国光学膜行业市场综述.1光学膜的定义与分类光学膜是一种光学介质材料,具体指运用干法和湿法等生产工艺,在光学元件或独立基板表面上,涂镀的单层或多层透明介质膜。这些介质膜层利用光波通过其时产生的透射、反射、吸收、散射、偏振等反应,来达到反射、增透、分光、滤光及改变光束偏振态等各种效果。光学膜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设备、光通信、精密光学设备、高速公路、汽车装饰材料、建筑材料等领域。广义上,根据光学膜的不同特性,光学膜主要分为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遮光膜、滤光片、偏光片、配向膜、补偿膜、增透膜(见图-1)。狭义上,光学膜可分为LCD液晶面板用光学膜和LCD背光模组用光学膜。LCD面板主要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具备发光特性,需要在液晶面板上增加背光模组作为发光源。LCD每个液晶面板中的光学膜包含张偏光片、张配向膜以及1张彩色滤光片。LCD每个背光模组中的光学膜包含张增亮膜、张扩散膜、1张反射膜(见图-)。本次研究对象为显示领域的LCD面板用光学膜。图-LCD面板结构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中国光学膜行业的发展历程光学膜技术距今已有将近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光学膜行业发展进程与全球光学膜技术发展密不可分。19世纪初到0世纪末,德国、美国等科学家在光学膜基础科学原理探究上成果不断,世界上 批减反射膜诞生,光学薄膜各种特性被逐渐发现。0世纪初,光学膜制备设备和镀膜产品种类的技术和制备工艺得到发展,制造光学膜的真空镀膜机的油扩散泵出现,光学薄膜作为一类实用型光学元件在光学系统中得到了真正广泛的应用。0世纪末1世纪初,随着光电技术飞速发展,笔记本电脑、移动手机和液晶电视等逐渐普及,光学膜器件向高性能、高技术要求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方向转变。在此期间,中国光学膜行业整体发展进程较短,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见-):?起步阶段(-年)在偏光片生产领域,年,深纺集团成立盛波光电公司致力于偏光片研发和生产,在年产出 张偏光片,打破了外资企业的垄断,填补了偏光片领域的空白。同年“SPN-T/M型液晶显示用偏光片”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背光模组光学膜领域,年,中国乐凯集团转型研发显示用光学薄膜及其带涂层的深加工产品,并建立了 条光学薄膜生产线。以上两家企业光学膜产线的建立,标志中国LCD用光学膜正式进入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以日本、美国为主的光学膜生产企业垄断了光学膜市场,中国LCD光学膜生产技术依然处于起步期,关键技术依然需要外资龙头企业的授权,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产品品类较少,产能较小。?初步发展阶段(-年)年后,受国际LCD面板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影响,中国光学膜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偏光片领域,年,三利谱光电加入偏光片研发和生产行列,丰富了偏光片的产品类型,填补多项空白,拥有中国首条宽幅TFT偏光线设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背光学组光学膜领域,年,宁波激智波激智科技建造了自主研发的 条光学膜生产线。同时,以力特光电、奇美材料、明基材料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厂商纷纷涌入中国大陆地区,扩张速度逐渐加快,光学膜行业内由至家企业增加为0至0家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也刺激了中国大陆本土光学膜企业竞争力的逐步提高。这一阶段,LCD显示用光学膜得到初步发展,本土企业生产线增多,产能增长迅速,自主研发水平有所提升。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此期间,中国大陆和台湾企业主要通过低价竞争切入市场,而美国和日本企业依然在高端光学膜领域占据 地位。对于中国大陆企业,在高端光学膜市场仍面临较高技术壁垒。?快速发展阶段(年至今)年,中国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现新型显示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同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年度)》明确指出,发展大屏幕高端LED显示、TFT-LCD、PDP、OLED显示、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及器件,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等关键技术,相关的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光学薄膜等配套材料被列为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中国LCD光学膜行业获得了来自财政资金、税收优惠、人才引入等多方面的支持。至此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偏光片领域,年以后,三利谱在合肥、深圳两地新建多条1,0mm和1,mm偏光片生产线,产能储备逐步扩大。在背光学组光学膜领域,市场上新加入企业数量众多,光学膜项目建设扩张加速,01年,东材科技投资建设万吨光学膜生产线,年实现投产。年,双新新材在江苏宿迁上马年产亿平方米光学膜项目,可生产包括光学基材、光学膜片大系列,共有10种产品。同年,杭州锦江集团布局光学膜全产业链,建立起兰溪光学膜生产基地。年,道学光明收购华威新材料,切入增亮膜领域,布局高端显示光学膜。这一阶段,受益于下游液晶显示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策环境的大力支持,中国光学膜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该阶段特征为:新加入企业数量增多,产线扩张迅速,自主核心技术体系逐渐形成,核心工艺得到深入发展,国产替代进口替代比例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投资热度不断提高。.中国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现阶段,中国光学膜行业处在国产化配套的快速发展时期,得益于下游LCD面板出货量稳定增长,中国光学膜行业市场空间仍然会持续增长。本文对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的估算值主要包含背光模组用光学膜和偏光片两部分。根据对行业内有14年光学膜市场销售经验的专家访谈得知: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张与LCD面板年产出面积有同步效应,LCD面板行业增速会直接影响到光学膜行业整体增速。年至年,全球液晶面板生产线快速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产能上升迅速,但受到终端需求饱和,产能面临过剩危机,整体增速趋于缓慢。年至年,中国光学膜市场规模从71.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54.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5.4%。未来五年,中国光学膜市场规模仍将保持7.0%的年复合增长率,并于0年达到46.8亿元人民币规模(见图-4)。具体而言,光学膜行业市场未来将持续增长,受如下三方面因素驱动:(1)下游市场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中国已经成为 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液晶电视、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需求依然强劲。带动液晶面板行业产能现阶段扩张,提升对显示用光学膜等原材料的市场需求数量。()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升级推动行业整体得到高质发展。中国本土企业核心工艺不断提升,与国际龙头企业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推动了光学膜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的优化调整,更好满足下游产业链的高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光学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有利于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也助推了光学膜行业朝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液晶面板厂商国产化配套需求强烈。受到国际 争影响,中国政府依然明确支持液晶面板行业在核心原材料国产化配套率提升至70%,同时,中国LCD面板厂家积极采取垂直整合策略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中国本土光学膜进口替代势在必行,将会扩大国产化配套需求。图-4中国光学膜行业市场规模,-0年预测来源:tbTEAM软件采编,头豹数据中心编制.4中国光学膜的产业链分析中国光学膜产业链分为三部分:产业链上游参与者为PVA膜、TAC膜、PET基膜、粒子等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设备供应商。产业链中游环节主体为光学膜生产商,生产的产品包括偏光片、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类光学膜产品。产业链下游包括光学膜裁切、液晶显示模组生产企业(见图-5)。上游分析偏光片光学膜和背光模组用光学膜两者使用的原材料存在较大差异,以下将分两类进行阐述:(1)偏光片生产用光学薄膜偏光片光学膜产业链上游是PVA膜、TAC膜、PET保护膜、压敏胶、反射膜、离型膜等光学材料提供商,其中PVA膜和TAC膜是生产偏光片的核心原材料,分别约占偏光片生产成本的50%和1%,其生产技术和产品基本上被可乐丽、富士胶片等日本企业所垄断,日本企业占据PVA和TAC膜约80%的市场分份额。在中国偏光片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促进下,中国本土企业正逐渐打破日企 垄断的局面。如,皖维高新PVA光学膜产品处于行业技术前沿,具备年产万平米PVA光学薄膜的生产能力,已进入部分偏光片生产企业供应链体系。中国乐凯集团已具备偏光片用TAC薄膜的生产能力,并实现部分代替进口。但乐凯集团产品主要应用于中低端市场。综上,偏光片上游原料供应企业主要依赖于向日本进口,本土原材料生产企业可提供原材料产能相对较小,无法满足中国市场上偏光片需求用量且主要分布于中低端市场。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集中,对中游偏光片生产企业议价能力高,在供货条件、价格方面制约较大。()背光模组用光学薄膜背光模组类的光学膜产业链上游是PET基膜、溶剂、胶水、粒子等原材料供应商。其中,PET切片和各类光学薄膜特种添加剂是关键原材料,生产技术门槛极高,全球70%以上产能集中在三菱树脂、东丽、帝人、杜邦、可隆、SKC、东洋纺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企业。中国大陆仅东材科技、南洋科技、康得新等少数企业可生产PET光学基膜,且只能满足中低端市场的需求,与国际龙头企业在涂布技术、关键环节生产制程技术还存在差距。部分中游厂商对PET基膜等关键材料的品质标准要求高,对高端光学薄膜原料进口依赖性强。光学膜上游生产设备供应方面,LCD光学膜生产线需要在净化级别达到级的净化厂房内配置精密高、稳定性好、线性可调的涂布及控制系统,精密辊筒模具加工车床等生产设备。长期以来,以BMB、POLYTYPE、平野、富士等欧美日发达国家在光学膜生产设备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光学膜模具设备制造企业难以在精度方面满足中游生产企业要求。近几年,随着中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上游生产设备生产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与欧美精密设备龙头企业差距逐渐缩小,有望为中游偏光片生产厂商提供更优质生产设备。综上,光学膜上游生产企业属于精细化工行业,具有专业跨度大、专业性强、门槛高的特点。行业集中度高,对进口依赖性强,因此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在定价上拥有较大话语权。未来中国大陆本土企业的产品原材料逐渐实现进口替代将会成主要趋势,上游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下降,为中游生产企业成本降低创造空间。下游分析光学膜生产企业的下游包括光学膜裁切企业、背光模组生产企业和液晶模组生产企业。偏光片生产企业将膜片裁切生产工序纳入到企业自身生产工序当中,面对的下游客户主要是液晶面板生产商,例如京东方、天马、中电熊猫、华兴光电等企业。背光膜组用光学膜产业链下游是光学膜裁切企业。终端客户通过选定合作较好的几家光学膜裁切企业为其供应光学膜片材产品。光学膜裁切企业根据终端客户定制化要求将光学膜卷材裁切加工后,销售给背光模组厂或液晶模组厂,进而应用于液晶模组的加工、制造。光学膜裁切技术门槛不高且终端需求量大,以锦富为代表的生产企业数量众多,整体发展良好。在中国光学膜市场上,显示用光学膜是LCD面板显示产品中的关键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终端面板的显示性能。中游偏光片和背光模组光学膜企业需要得知名终端面板生产商或终端客户在产能、质量、以及供货响应速度等多维度品质认证后,才能进入原材料供应体系。对于中游光学膜生产企业而言,液晶面板生产厂商等下游品牌客户掌握最终话语权。液晶显示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部分光学膜下游厂商通过垂直一体化整合策略,向产业链中游延伸。如,中国大陆以TCL、海信、创维、长虹为主的几大电视厂商向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制造领域延伸,已掌控了大部分液晶模组生产产业链,京东方、华星光电等液晶面板厂亦参与至整合液晶模组厂商的产业链中。随着下游生产厂商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能依然会不断扩大,对中游光学膜生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需求,促进光学膜行业稳定发展。中国光学膜行业驱动因素分析.1下游市场需求仍有增长空间光学膜是生产液晶面板类产品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原材料,在终端电子消费品市场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需求增长潜力:(1)就需求规模而言,中国是全球 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年,中国共生产手机18亿部,生产计算机亿台,生产彩电亿台,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稳居全球首位。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液晶电视、手机、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更新换代频率加快,需求依然强劲。终端产品消费力旺盛,对上游液晶面板需求的持续上涨。京东方10.5世代线预计00年投产,TFT-LCD产能将达到1万片/月;华星光年11世代线年月投产,TFT-LCD和AMOLED综合产能可达到14万片/月。由此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大陆LCD产能依然有新的增量释放,LCD产能面积保持一定增速,带动其上游原材料即光学膜的增加。()LCD液晶显示大屏化带动光学膜用量提升。液晶电视平均尺寸从寸上升到75寸,受益于液晶显示大尺寸化趋势明显,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屏幕面积也不断扩大,将带动对显示用光学膜的用量需求增长。()终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新型应用场景丰富化。智能电视、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将有效缩短消费者更换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周期,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增加。伴随穿戴式产品、家庭居住等新型智能硬件产品迅猛发展,光学膜下游应用产品范围不断延伸,新型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也将带动显示光学膜的下游市场需求增长。.本土企业技术升级中国光学膜企业自主技术取得突破,逐渐打破国外垄断,推动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光学膜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涉及化学材料配方、高分子材料、科学、高分子化学、光学性能测试、高精密技术装备设计、自动化工艺技术与控制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需要长期技术经验的沉淀和积累,对专业技术人才要求极高。长期以来,国际巨头企业对光学膜生产技术和工艺转移进行了严格控制和垄断,而本土企业从事光学膜研发时间短、基本上处于模仿和跟随状态,在技术储备、专利储备、人才储备和核心上游原材料配套方面较为落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大陆本土企业积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合作模式、持续吸纳海内外 研发人才,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研发能力,逐渐掌握部分光学膜生产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助推中国光学膜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1)在背光模组用光学膜生产领域,激智科技是中国大陆较早从事自主研发的光学膜生产企业,企业内设有 博士后工作站。其核心团队在建立初期就自主设计并建成 条光学扩散膜、反射膜生产线,并先后攻克了采用涂布法生产扩散膜、反射膜和增亮膜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光学膜生产的完全国产化和产业化,所开发的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用光学膜产品关键性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年,激智科技已经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新型实用专利。()在偏光片生产领域,三利谱通过自身技术的不断创新,已经填补了中国在偏光片生产领域的空白,拥有中国首条宽幅TFT偏光片生产线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成功研制出 张CSTN半透偏光片、OLED偏光片、TFT半透偏光片,开发了中国首条TFT半透光片。总体而言,中国本土企业核心工艺不断提升,逐渐缩小与国际龙头企业的技术差距,推动了光学膜产品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的优化调整,更好满足下游产业链的高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光学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有利于企业利润水平的提高,也助推了光学膜行业朝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产业链国产化配套需求强烈终端电子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降,终端厂商将价格下降压力向上游供应商转移。液晶面板行业由“规模竞争”转向“成本竞争”,纷纷寻求更加低价优质的上游原材料,因此中国国产光学膜原材料成为了可替代进口的选择方案,本土光学膜行业发展迎来进口替代机遇。为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中国液晶模组厂商对实现国产化配套有着强烈需求,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光学膜企业技术逐步成熟,生产线扩张迅速,可满足部分下游面板生产厂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多样性需求。例如,以康得新和激智为代表的光学膜生产企业,产品品类丰富,且质量已经达到国家同类产品品质要求。中国大陆光学膜新增项目众多,例如锦辉光电二期项目具有万平方米/年增亮膜产能,激智科技光学扩散膜及反射膜生产线,具有年产万平方米扩散膜生产能力和年产万平方米反射膜生产能力。在进口光学膜产品价格贵,供货限制条件较多的情况下,大陆本土企业将凭借显著的低价及快速供货优势,逐渐实现进口替代,抢占美日韩台等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从本土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例如,在大陆本土市场,京东方和深天马等企业已经积极力推进产业链国产化,在同等品质下偏向采购本土上游供应商材料;在国际市场,中国康得新公司光学膜产品在01年通过韩国LGDisplay株式会社量产认证得以批量供货;激智科技和双星新材光学膜已经进入了韩国三星供应链体系。目前,偏光片的国产替代约0%,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巨大。背光学组光学膜国产替代率已经上升至约50%,国产化率依然有望继续提升。总体而言,中国光学膜生产企业正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本土企业光学膜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推动行业整体发展。4中国光学膜行业制约因素分析4.1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产业链上游原材料配套对光学膜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本土企业在上游原材料产业配套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具备大规模供应高品质光学膜原料能力的企业较少,导致偏光片和背光模组光学膜上游原料大量依赖进口。在原材料供应质量方面,以偏光片为例,由于可乐丽、合成化学、富士胶片等日本企业具有长久的技术积累,垄断了PVA和TAC基膜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两类材料研发起步较晚,技术积累和产品认可度方面还与日本企业还存在差距,受研发技术和工艺水平限制,原材料供应质量尚不能满足三利谱、盛波光电等偏光片生产企业对高端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以背光模组光学膜原材料-PET基膜为例,中国本土企业现有生产线所产的薄膜为单层结构,性能比较简单,大多适合低端光学膜生产,高附加值或特殊用途产品原材料依然依赖向日商东洋纺企业的进口。在原材料产能供给方面,以偏光片原材料产能供给为例,日企可乐丽和合成化学占据PVA膜全球产能70%以上,中国大陆PVA膜供应商只有长春化工、皖维新高等-家企业,其中皖维新高黑白用PVA膜基本满足国产化生产,彩色宽幅用PVA膜年产万平方米/年,难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TAC基膜产能被日韩主导,中国大陆产能规模供应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部分已成为中游光学膜企业原材料合格的供应商,仍面临因产能不足而未能获得大额订单方面的束缚。在原材料供应稳定性方面,在光学膜上游原材料被外资公司垄断的背景下,若外资公司原材料供应企业出现较大的经营变化或外贸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将导致原材料供应不稳定或者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严重影响偏光片行业整体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总体而言,光学膜行业在上游供应商方面对外资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整体依存度较高,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游企业生产所需的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外资原料供应商处购买,价格昂贵,摊薄公司最终利润,阻碍了中游光学膜产业实现整体的创新升级和健康发展。4.OLED技术更迭带来替代风险平板显示技术不断发展,市场中的平板显示器件主要包括LCD和OLED,其中OLED是继PDP、LCD二代显示技术后的第三代显示技术。区别于LCD屏幕,OLED屏幕可以实现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模组,具有更轻薄、可弯曲、视角更大、功耗更低、响应速度快,更高清晰度的特点。理论上OLED的自发光的特点,在技术层面去掉了背光模组,光学膜在平板显示中的应用将会大幅减少,将会直接降低光学膜的市场需求。OLED屏幕已经逐步应用在手机等小尺寸屏幕产品市场,苹果、三星、华为、VIVO等主流品牌的手机屏幕已经逐步替换为OLED显示屏。根据对行业内有14年光学膜市场销售经验的专家访谈得知:原有手机市场的光学膜用量是整体光学膜市场的15%,但OLED屏在智能手机领域替代,意味着原有LCD屏幕在手机领域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渐减少,这将会制约其上游的光学膜行业的发展。当前,OLED屏幕还不具备应用于大屏领域的成本优势,一旦OLED技术突破现有瓶颈,就有可能对LCD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快速替代。韩国三星、LG等企业已具备开发大尺寸AM-OLED生产线的能力。中国京东方、和辉光电、柔宇科技等企业纷纷布局OLED生产线,参与者逐渐增多,技术研发成果不断,OLED屏幕市场发展迅速。光学膜生产企业应该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yzn/12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