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以慢性、反复复发、病因不明为特征。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先通常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症状:
UC:症状取决于疾病的程度和严重性,包括黏液血便、腹泻、里急后重、排便紧迫感、腹痛等。
直肠炎和直乙状结肠炎者少数可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
重度和广泛性结肠炎者可因贫血而乏力,或低白蛋白血症出现外周水肿,可有体重下降和发热,甚至恶心呕吐。
CD:右下腹多见,腹泻、便血、乏力为常见症状。
严重者可表现为发热、营养不良。
肠梗阻、肠穿孔、肛瘘;累及消化道各处,可形成腹腔内脓肿肠道膀胱瘘、肠道阴道瘘和皮瘘等内瘘和外瘘。
肠外表现:
多与自身免疫有关。
1)骨病:外周关节痛、骨软化、关节炎、强直、骶髂关节炎等,严重程度可与胃肠道症状相关;
2)皮肤表现: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
3)眼损害: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等;
4)肾脏结石与营养不良有关
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6)血栓性静脉炎、血管栓塞
7)贫血唇炎:可能由于缺铁性贫血所致;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
CD肠外表现还包括:口疱疹性溃疡、继发性肾脏淀粉样变、哮喘、儿童生长发育延迟等;
肠镜表现:
UC:从直肠开始,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文理模糊、紊乱,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CD:裂隙状溃疡和阿弗他溃疡
早期呈表面阿弗他溃疡,后溃疡变深变大,成纵行和匍匐形溃疡,炎症黏膜非对称性分布,周围鹅卵石样增生,肠腔狭窄,偶见瘘口等改变,病变为节段性,从食管至肛门均可累及,但在回结肠部位多见。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贫血(铁代谢)、ESRCRPPCT
粪便检查:OB,钙卫蛋白(肠道炎症)
免疫学检查:pANCA(核周胞质抗体)与UC相关————cANCA血管炎
ASCA(抗酿酒酵母菌抗体)与CD相关
鉴别诊断:
1)感染性肠炎:细菌(控场弯曲杆菌、艰难梭菌、结核杆菌)、病毒(CMV、单纯疱疹、HIV)、真菌(组织胞浆菌)
2)系统性疾病:白塞病、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SLE、过敏性紫癜
并发症:
肠梗阻、穿孔、瘘管、脓肿、出血、癌变
治疗:
1)营养支持
2)氨基水杨酸制剂
不同制剂的美沙拉嗪(5-ASA)和传统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UC
3)糖皮质激素:适用于中重度UC和CD,无维持缓解作用
常用剂量泼尼松0.75-1mg/kg
布地奈德局部作用强,系统生物利用度较低,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若使用激素常用剂量超过4周,疾病仍处于活动期,提示激素无效;
若激素治疗有效后停用激素3个月内复发或激素治疗3个月后,泼尼松减量至10mg/d复发者提示激素依赖;
4)免疫抑制剂:适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以及激素诱导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硫唑嘌呤(AZA)——使用3-4个月后才能达到稳定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
AZA不耐受这可换用6-巯基嘌呤(6-MP)或甲氨蝶呤(MTX)
5)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单抗(类克,IFX),抗TNF-α抑制剂(在0、2、6周诱导缓解,随后每隔8周给予相应剂量缓解)
6)抗生素类
甲硝唑或环丙沙星(4-8周)——部分患者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可复发
利福昔明对轻中度CD有一定治疗效果(利福昔明不穿透肠道屏障,局部作用大,对肝肾功能影响小)
甲硝唑预防CD术后复发
抗生素长期应用增加艰难梭菌相关疾病风险
7)益生菌
米雅成人,一次2片,一天3次;儿童,一次1片,一天2-3次。用温开水送服。急性腹泻,疗程3~7天;慢性腹泻,疗程14~21天。
灌肠剂
UC灌肠剂:
0.9%NSml
盐酸利多卡因1支0.1g
曲安奈德注射液1支40mg
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4#2g
云南白药2g
康复新液30ml
一箫一砚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