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堂
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被他“拯救”
被称为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全国第一人。
初次见到杜玉堂教授,一身洁净的白大褂,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在助手的陪伴下从手术室中走出,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边走边看病历的大夫今年已经70多岁。也很难想象70多岁的老人依然精神饱满的活跃临床一线,记者了解到,杜教授和他的团队每周都有几十台的手术要做,等待他看病的病人经常站满楼道。
在他的手里治好了几千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被称为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全国第一人。
退休十几年专注一种“不死的癌症”
杜玉医院乳腺科工作近30年,医院的乳腺科,也成为了那里的科室主任。在退休后的这十几年中,他并没有选择在家修养,而是选择了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这一病因不明确,国内误诊率很高的疾病进行研究并创医院,经过十几年的钻研,目前已经成为在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方面的全国第一人,使得这种病的复发率降到2%(年共治愈肉芽肿患者例,复发两例,年目前发文为止共治愈例,复发仅1例),远远低于38%的国际复发率水平。在此病的研究中,杜玉医院病理学研究大咖丁华野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用病理辅佐诊疗,数千名患者在他的治疗下获得康复。杜教授甚至自信满满的强调:可以将肉芽肿的复发降低为0。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它虽不致命,但它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亚于乳腺癌。反复的复发,剧痛、流脓、溃烂久不愈合,让患者痛不欲生。提起杜老研究这种病的初衷,其实是来自于自己在以前工作期间曾经多次遇到但却没找不出原因的困惑,他告诉记者,一些病人患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却会被误诊为浆细胞乳腺炎而不能及时的得到治疗。“以前的时候,没有掌握这种病的手术方法,你会发现把溃烂的地方切掉后它还会复发,复发了再处理然后接着复发,我们特别苦恼”杜教授告诉记者,这种病病因目前不详,初期也是乳腺肿块,疼痛,到了后面就是红肿化脓溃烂,所以经常会被误认为是乳腺癌或者浆细胞性乳腺炎,错误的切开引流,有的甚至被地方医生切除乳房。
到目前为止,还有绝大部分的医生对这种病并不了解,存在误诊误治的现象,甚至说束手无策。“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病人太多根本没有办法专心研究这一种病,也不可能只让你看这一种病,退休之后,有了时间,我就想要把这种误诊率极高的病,研究透彻,让这种“不死的癌症”在业内有了解,同时形成一种手术标准,减少病人的痛苦。”杜玉堂教授说。
亲手建自病例库
创立标准的手术治疗流程
说起杜教授对于工作的认真程度经常令他的年轻同事们敬佩。在杜老退休后的十几年中,除了每天看病做手术之外,他还会在晚上将自己在当天所看的病人病例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到电脑存档,每一个患者都不例外,这个病例细致到病人的出生地点,工作单位,孩子的年龄,家庭情况等等。用他的话说就是,医院和医生对它都还没有了解,病因也不详,我所治疗过的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所有的经验都是从这里面得来的,样本越丰富对于我们研究这种病越有帮助。据记者了解,目前杜教授自己的病例库中已经存入了上千名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信息。
经过杜教授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与研究,他总结出这种病的发病人群具有“三个三”特点,即年龄30岁左右,孩子3、4岁,发病并称再3、4个月。同时还创造出一套专门的手术方法治疗治疗这个疾病。“只要是按照我的方法,标准化操作,基本上复发率就很低,现在我很有信心。”杜教授说。
“把我们的病交给杜大夫,很放心”
“每次杜教授坐诊,来挂号的人就会特别多,有时候整个楼道都站满了,全国各地的哪都有”。杜教授的同事告诉记者。“得了这个肉芽肿性小叶性乳医院都没办法确诊,后来确诊了又没有好办法,受了的痛苦心酸真是不愿意回忆,乳房烂的自己都不想看,后来听说杜老看这种病特别好,我们就来了,杜老经验丰富,善选病灶,做了手术后就没有再复发了,这次来复查真是轻松多了”。一位来自重庆的患者告诉记者。“乳房对我们女性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杜老不仅手到病除,而且还尽量让我们的乳房外形美观,真是太负责任了,把我们的病交给杜大夫,我们这得就放心了”一位北京的病人这样说。
杜教授收到的盛誉数不胜数,但是对这个发病率越来越高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标准治疗的问题,杜教授还有一些担忧。现在杜教授所带的团队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很多年轻医生也已经基本上能够掌握这个标准的手术流程了,“我也到各处去讲课,现在很多关于这种病的文章都是我写的,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乳腺科大夫对这种病重视起来,但我一个人的努力肯定不够。”杜教授说,如果乳腺科医生能够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更加重视,对这个病多一些认识,掌握这种病的手术方法,误诊的概率就会减少,病人也就少受一些罪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