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方三高,雷天新,曾英,林俐,毛成毅,肖华亮

内容来源:《肿瘤防治研究》年第41卷第6期

3.讨论3.1概述

血管内皮瘤(haemangioendothelioma,HE)最早由Stout于年描述。到了年Weiss等观察到一种上皮样的HE,首次命名为EHE。骨外EHE发病部位以肝、肺及软组织为多。骨的EHE由Tsuneyoshi等于年首次报道,最常见于下肢长管状骨,其次是骨盆、肋骨及脊柱。可单发也可多发,累及单骨的EHE中50%~64%出现多灶性聚集现象,如Boutin等报道的1例全身骨破坏多达45处。故多骨发病及单骨多发灶成为EHE的临床病理特点之一。

3.2临床表现

骨的EHE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患者以10~30岁多见,男性略多。临床上很少出现明显的骨性包块,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一般表现为局部疼痛及肿胀,进而由影像学检查发现。

3.3影像学特征

X线通常表现为溶骨性病变,可局限于松质骨或髓腔,也可累及骨皮质。破坏区可见单个或多个斑片状、泡沫状透亮区,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可伴有硬化边,但缺乏骨膜反应。由于膨胀性改变不明显,有时X线平片显示不清,可能导致漏诊,故进一步的CT、PET或MRI检查很有必要。有时病灶内有粗大的骨嵴,形成分隔,呈“肥皂泡样”观,骨皮质轻度膨胀,甚至破坏而侵及周围软组织,严重者可伴有病理性骨折,但很少形成软组织肿块,也无成骨及钙化。大约55%病例表现为多中心性,这种单一解剖部位聚集多灶性病变可能是肿瘤多中心源发生的结果。

3.4形态学特征

富于血管或血管拟态的肿瘤很常见,而排列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者多见。形态学需要仔细观察并证实EHE实性区域的梭形细胞为血管源性而非肌源性或腺性。上皮样细胞胞质丰富而嗜酸,核大、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有时可见明显的核沟。肿瘤间质亦嗜酸,HE染色呈深红色,显得很特别。作为血管源性肿瘤,EHE既可像树枝样以血管为中心向周围软组织发展,也可看不到血管,而呈弥漫实性或片层状排列,但或多或少能发现不规则血管样裂隙,这种单层假腺管状结构缺乏基底膜,内衬钉突状内皮细胞,有的凸向腔内,形成微乳头。部分肿瘤细胞的胞质管腔化或形成空泡,内含红细胞及其碎片,表明它是一种特化的、处于细胞水平的、向内皮方向分化的微血管,成为EHE的诊断依据之一。

3.5诊断

除了影像学所见,以下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EHE的诊断:(1)发于骨组织;(2)具有血管源性肿瘤的大体表现:由于富含血管及裂隙,新鲜标本切开后血液外溢,张力下降,体积往往缩小;(3)镜下特点:肿瘤组织细胞呈巢状、索状或不规则分支状排列,部分细胞呈上皮样,胞质粉染,内含偶见红细胞的空泡,其本质为单个细胞原始而幼稚的微血管。基质常呈玻璃样变,HE染色呈深红色。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偶见,坏死无或少见。如果出现显著核分裂及肿瘤性凝固性坏死,宁可诊断为上皮样血管肉瘤而非EHE;(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HE双重表达血管内皮细胞[CD31、CD34和(或)FⅧRag]及上皮标志物(CK或EMA)。由于CD34在许多梭形细胞肿瘤中呈阳性,故抗体选择CD31更好,必要时多个抗体联合标记;(5)微观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瘤细胞可见Weibel–Palade小体;(6)遗传学:具有特征性的t(1;3)(p36;q25)基因,即导致WWTR1的3q25与CAMTA1的1p36发生融合,形成WWTR1–CAMTA1融合基因。本文3例均发生于下肢,存在多骨发病或单骨多发病灶,与文献报道一致,诊断明确。

3.6鉴别诊断

EHE应注意与下列肿瘤相互区别:

3.6.1骨上皮样血管瘤(EH)

也具有多角形上皮样内皮细胞、泡状核及嗜酸性胞质,但成簇的小血管形正腔圆,间质中可见多少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而EHE的血管更原始,管腔化不明显,基质呈致密软骨样或玻璃样。

3.6.2骨血管肉瘤(EA)

肿瘤体积更大,出血、坏死更明显。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显著,核分裂相多,血管分化更原始,常形成相互吻合的窦隙样,瘤细胞沿管腔多层排列,部分呈弥漫实性或列兵样。而EHE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罕见,出血、坏死较少或无。

3.6.3血管周细胞瘤(HPC)

由于细胞围绕血窦样血管排列,常伴内皮细胞增生、肥大,易与EHE混淆,但HPC的血管形态较独特,呈树枝状或鹿角状。特殊染色显示HPC的细胞由丰富的网状纤维包绕,自血管壁向外呈放射状排列,而EHE的肿瘤细胞分布于巢状分隔的血管网状纤维膜内,细胞之间无网状纤维。免疫表型差别更大,HPC可表达CD34,但不表达CD31及FⅧ。

3.6.4骨转移性癌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而EHE以年轻人居多。对怀疑骨转移的年轻患者要注意排查EHE。转移性癌常有原发病灶,癌性腺体较圆润,可见筛孔样结构,细胞有极向,往往存在刷状缘及基膜。但转移性癌既无原始血管腔结构,也不表达血管源性标志物。

3.6.5上皮样肉瘤(ES)

由于细胞呈上皮样,约10%~20%的ES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性钙化及骨化,易与EHE混淆。但ES主要见于年轻人四肢远端的软组织而不是骨骼,多边形上皮样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形成类似肉芽肿结构,中央可见地图状坏死,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可表达CK,但不表达血管标志物。

3.6.6软骨肉瘤(CS)黏液样变及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EMC)

当EHE含有黏液样或软骨样基质时,容易与之混淆。但软骨肉瘤细胞较圆较大,可形成陷窝,软骨基质嗜碱性,黏液变背景中可见钙化,血管稀疏。EMC正如名称表述的那样,位于软组织而非骨骼。其卵圆形或短梭形细胞排列成条索状,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分叶状,富于黏液性基质,细胞较小,富含糖原但不会形成代表原始血管腔的胞质内空泡。

3.6.7滑膜肉瘤(SS)

富于血管,上皮样或梭形细胞可围绕血管排列,极易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混淆,但SS常位于大关节附近的软组织,骨骼罕见,形态学上具有双相分化特点。免疫标记虽可表达CK,但不表达CD31及CD34。遗传学检查显示染色体异位产生特征性的SS18–SSX融合蛋白,可予鉴别。

3.6.8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Dabska瘤)

呈蜂窝状或多腔,互相交通,缺乏EHE那样的弥漫实性区域,其肌性管壁及外膜正常,仅内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且分化良好。

3.7治疗及预后

正如WHO定义所表述的那样,骨的EHE为恶性,故不再推荐使用传统单纯病灶刮除术,而是充分考虑安全切缘的扩大清除术或瘤段切除术,加病灶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对多灶性或复发病变可适当加放疗或化疗。即使这样,部分患者仍有可能复发,甚至转移,因此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本文病例1行病灶切除术,术后18月出现原发部位复发,但未见转移。其余2例经随访均无转移及复发。

赞赏

长按







































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zzbx/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