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区新楼盘,首付2万,月供-1元,一室一厅一口价23万;两室两厅一口价29万;三室两厅一口价47万。电询
:不管历史上两种宗教最先以何种方式进入新疆,最后又因何种原因消失,进入现代世俗化社会之后,决定此地宗教兴盛与否的都是中国新疆人民。且两种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倡导人向善,而非行恶,宗教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与包容,而非执念于曾经的芥蒂。
从伊朗到喀什
9世纪中期(唐朝晚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吉尔吉斯/柯尔克孜)所灭,回鹘(今日维吾尔族的前身)诸部纷纷迁离蒙古草原。
回鹘迁移至吐鲁番与喀什
其中一支西迁到了天山北路,以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西迁的回鹘部落进入中亚并扩张至天山南路的喀什,联合其他突厥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
回鹘迁移至吐鲁番与喀什(卫星图)
西迁的两支回鹘人在漠北蒙古高原游牧时信仰摩尼教(一种融合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与佛教的宗教),进入新疆后,由于当地佛教的巨大影响力与佛教在文化上的优势,两支回鹘人大多改信佛教。
高昌回鹘立国之初,国势大盛,北达阿尔泰山,南越罗布泊,西南临近喀什,其中心是别失八里与高昌。别失八里是夏宫,高昌是冬宫,高昌回鹘由之前的游牧生活,转向半农牧和商业的生活。
而喀喇汗王朝的中心区位于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大致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南部。
新疆三国与萨曼王朝
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耕地密布,是中亚荒漠中少见的大面积宜居地区。然而这样的富饶之地也有其他的民族在觊觎,就在河中地区的西南方,有着一个强大的波斯人政权——萨曼王朝。
自伊斯兰教在7世纪中叶伴随着阿拉伯人的刀剑进入波斯后,伊斯兰教成为了古老波斯民族的国教。
强盛时期的萨曼王朝
在波斯人摆脱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建立萨曼王朝后,便一心想要恢复古波斯的荣光,而历史上中亚河中地区长期是波斯的势力范围,因而萨曼王朝将扩张的方向放在了中亚河中地区。
萨曼王朝对喀喇汗王朝软硬兼施,一方面扩大与其的商业贸易与文化往来,另一方面时不时对其发动战争蚕食其土地。
东伊朗(萨曼王朝)与西天山(喀喇汗王朝)争夺河中地带
9世纪中叶以后,萨曼王朝不断发动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占领了喀喇汗王朝的大片领土。年,喀喇汗王朝的副都怛逻斯(曾今大唐在此地败于阿拉伯帝国)被萨曼王朝攻陷,喀喇汗王朝在中亚河中地区的势力大减,驻守怛逻斯的副汗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
然而没过多久,萨曼王朝便发生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潜逃到喀什噶尔向奥古尔恰克寻求庇护。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但允许纳斯尔在喀什噶尔避难,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的行政长官。
有种肘腋之患的感觉。。
纳斯尔到阿图什后不久,施展“牛皮巧计”,使一贯敌视伊斯兰教的奥古尔恰克同意他修建清真寺的要求。他宰杀了一头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连结起来,然后用这条牛皮绳围了很大一块地(和后来葡萄牙人用牛皮绳圈地割占澳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自此伊斯兰教开始在新疆生根传播。
阿图什大清真寺
纳斯尔不仅建造了清真寺,还把喀喇汗王朝的的一名重要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展成为穆斯林。萨图克原是喀喇汗王朝大汗之子,但其继承权被剥夺,因此他对大汗常心生不满。他常去阿图什打猎,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纳斯尔并结为朋友。
不久,萨图克就在纳斯尔的说教下秘密加入了伊斯兰教,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王室成员,并在纳斯尔的帮助下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
经过十多年的传教,在他周围已聚集了几百名穆斯林。年,萨图克?布格拉汗在中亚穆斯林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这支穆斯林武装发动宫廷政变,登上了喀喇汗王朝的汗位。
此后萨图克即利用权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他死后,长子巴伊塔什继承汗位。在官方层面,巴伊塔什继承了其父的政策,继续以权力强迫其臣属部下接受伊斯兰教;在民间层面,来自波斯与中亚的穆斯林商队与新疆的贸易来往日益频繁,大量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先进科学文化著作随之进入新疆,喀喇汗王朝的百姓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接触日渐丰富并深深被其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中喀喇汗王朝的大致位置
而此时的中国处于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各中原政权均无力控制新疆,更无力对其施加汉文化的影响,因而没有对手的伊斯兰教也由此在喀喇汗王朝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间快速发展。公元年有约万至万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仅仅是一年的统计,可见伊斯兰教的传播速度快到惊人。
公元年,陷入混战状态的中国
也就在同年,巴伊塔什宣布伊斯兰教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至此回鹘迁往中亚的一支已在波斯萨曼王朝的影响下完全伊斯兰化,而他们的同胞高昌回鹘仍笃信佛教。
征服于阗
此时除了伊斯兰化的喀喇汗王朝和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之外,在今新疆西部与南部,还存在着一个高度汉化的于阗佛教王国,佛教隆盛,汉文化兴盛,其中心大致在今和田地区。
于阗国土辽阔,“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
三大强国
于阗国王尉迟僧乌波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他崇信儒学,习汉语,穿汉服,沿用中原汉族礼仪,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李圣天、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的统治者所效法。
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认为于阗是中原王朝下属的地方政权,相信中原王朝能保护于阗的国家安全。
喀喇汗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对境内的佛教僧人不断迫害。两年后的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喀什)发生了一场佛教徒反抗强迫改变宗教信仰的暴动,遭到喀喇汗统治者的严厉镇压。
喀喇汗王朝的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埋葬在阿图什,是新疆第一座伊斯兰墓
于阗王国自然看不下去喀喇汗王朝对佛教徒的清洗,给予了参与暴动的喀什噶尔佛教徒支持。而此时的喀喇汗大汗巴伊塔什的统治地位已被巩固,正想对外扩张,于阗支持佛教徒暴动的行为正给喀喇汗王朝提供了对于阗进行“圣战”的理由。战争初期,于阗由于得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
喀喇汗王朝对于阗佛教王国的“圣战”
经过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什噶尔,当地居民望风归顺,巴伊塔什叶大汗战败后逃往中亚。
于阗在占领喀什噶尔后,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分头向宋朝和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报告获胜消息,并告知他们于阗的今后打算,还送上了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派往宋朝的使者是一位名叫吉祥的佛教僧侣,送给宋朝的贡品就是从喀什噶尔缴获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
《宋史》记载:开宝四年(西元年),“其国(于阗)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
于阗之所以要向宋朝报告战况并进贡大象,一方面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府应有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是对宋朝在战争期间给予于阗的道义上的支持表示感谢。喀什噶尔之战后的20多年里,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的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
描绘于阗国中来自中亚与东亚的僧侣的壁画。
双方之间互有攻守,小规模战斗时有发生。在此期间,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年,一支3万人的于阗军队再次挺进到喀什噶尔城下,并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造成城内发生饥荒,民心浮动。巴伊塔什之子阿里只得出城背水一战,结果于阗军队招架不住破釜沉舟的喀什噶尔守军,于阗战败并撤退到两国边界一带。
阿里随后率军跟踪追击,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态势。不久后,于阗军队乘喀喇汗王朝军队礼拜之机发动奇袭,喀喇汗王朝军队大败,大批将士战死,大汗阿里也阵亡于是役。
然而数十年的战争已几乎耗尽了于阗的所有国力,此时的中原政权宋朝刚建立不久,还未从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彻底恢复,又面领着北方辽军的步步紧逼,实在无力发兵或是遣送物资给远在新疆的于阗,因而于阗虽然不断在战场上取胜,但其国势已大不如前。
阿里死后其长子艾哈迈德继位,继续同于阗作战。不久,喀什噶尔又发生了反对伊斯兰教的暴动,于阗乘机出兵,再度占领喀什噶尔。
艾哈迈德不得不向中亚的副汗求援,副汗派出了一支4万人的大军火速赶往喀什噶尔。由于这支生力军的参战,喀喇汗王朝士气大振,战局急转直下。早已疲于战争的于阗军队渐渐不支,开始溃退,喀喇汗王朝收复了喀什噶尔。喀喇汗王朝背后有中亚伊斯兰世界的不断支持,于阗则只能不断透支自身国力。
喀什老城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在喀什噶尔又征召了2万穆斯林士兵,准备完成后开始向于阗进发。在叶城的库姆热瓦特两军展开了激战,喀喇汗王朝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再次击败了于阗军队。6年喀喇汗王朝攻陷和阗城,灭亡于阗王国。
于阗败亡后的国际形势
于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于阗军队被追兵消灭。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他们利用穆斯林占领军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两国之间的冲突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千百万人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南疆发展停滞,中原王朝在南疆一千多年的汉化影响至此中断,南疆开始伊斯兰化。(新疆版百年战争)喀喇汗王朝以“圣战”的方式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于阗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繁荣。
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斯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被毁的佛教壁画
同族之间的圣战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同为回鹘人国家的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
只剩下高昌人民独自奋战了。。唇亡齿寒
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回鹘人开始了兄弟阋墙。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艾哈迈德御驾亲征,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
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患病的艾哈迈德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艾哈迈德又亲自率军反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和恶狗”的回鹘同胞进行了残酷的杀戮:
佛洞中被抹去脸面的佛像。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艾哈迈德大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得不撤军停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
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战争结束后不久,喀喇汗王朝因内部矛盾重重,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圣战”。
此时,“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板,南接于阗”的高昌回鹘王国仍然盛行佛教。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并立天山南北,北疆以佛教为主、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
分裂后的喀喇汗王朝与高昌回鹘
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年,被宋朝与金国两面夹击的辽国即将灭亡,此时效力于辽天祚帝的耶律大石率兵出奔,在新疆建立西辽。
由于契丹人在辽国时期就已与中原政权有频繁来往,军事政治制度早已汉化,相比与中原已多年未有接触的诸突厥部族政权更为先进高效,因而耶律大石的军队在新疆所向披靡,基本没有遭到激烈抵抗便成功立国,高昌回鹘在内的诸多突厥政权很快臣服于西辽。
年,初来乍到的耶律大石
年,强劲的西辽帝国
西辽随后进行西征,攻灭西喀喇汗王朝,并在河中地区击败西喀喇汗的宗主国——塞尔柱帝国,遏制了伊斯兰教在新疆和中亚的进一步传播。
然而西辽也因处于中亚这一亚洲十字路口而常年战争不断,东面要抵御金国,西面要提防波斯和塞尔柱,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年,西辽已日暮西山,无力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队,不久便投降。
蒙古在8年至年间的扩张。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新疆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建立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期,蒙古统治者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
分裂后的帝国
但是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改变了祖先所定的宗教政策,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大汗。
入教伊始他就强迫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穆斯林突厥家族支持与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不久,阿力麻里就有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教。
秃黑鲁帖木儿汗的伊斯兰陵墓
在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支持下,名为“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伊斯兰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举行了暴动。秃黑鲁帖木儿汗很快派兵镇压了暴动。“库车伊斯兰社团”乘机对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此时新疆仅存的主要佛教重镇
他们强迫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对抗拒者则大肆屠杀,迫使佛教徒被迫加入伊斯兰教;他们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继于阗之后,新疆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蒙古人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内遭到损毁的壁画
黑的儿火者汗在执政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吐鲁番的“圣战”。在攻占吐鲁番后,狂热的穆斯林士兵对佛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的破坏。
近代出土的古代文献往往带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是被撕毁的,有些则是被焚烧过的。而这些被烧剩的残卷,多是当时穆斯林军队放火焚烧寺院时,因房屋或院墙倒塌被压在下面才幸尔保存下来的。
在一些佛教寺院遗址里,还发现无数被撕得粉碎的佛教典籍浸泡在被杀僧侣的血泊中,经过几百年已凝结成硬如石块的东西,旁边还有缺头断足的尸骨。
继黑的儿火者汗之后的穆罕默德汗又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他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
今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一处佛寺的废墟
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包括把马蹄铁钉入犯者的头颅骨。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峻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并逐渐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中去了。
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从此佛教在新疆再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新疆被彻底伊斯兰化。
哈密再向东,就退到甘肃了
曾经的千年千里佛国已荡然无存,无数宏伟的佛寺如今已是废墟,僧侣们的“南无阿弥陀佛”诵经声回响不再,今朝只可闻阿訇们的“安拉胡阿克巴”宣礼。法轮已逝,新月已升。
伊斯兰教的分布及比例
不管历史上两种宗教最先以何种方式进入新疆,最后又因何种原因消失,进入现代世俗化社会之后,决定此地宗教兴盛与否的都是中国新疆人民。且两种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倡导人向善,而非行恶,宗教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与包容,而非执念于曾经的芥蒂。
历史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要复兴,得吸取自己的历史教训和对方的历史经验,不要再纠结于农耕与游牧的恩怨中走不出来,而是应该把眼界打开,眼光放长远,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附:新疆人口构成演变,让历史来告诉你真相!
内地人往往将新疆人等同于维吾尔族人。这让很多非维吾尔族的新疆人感到很恼火,在网络上也经常可见为这事儿打嘴仗的。
事实上新疆的非维吾尔族人口占到了一半左右,根据国家的统计数据,全疆两千多万人口中,维吾尔族占到了一千万出头,剩下的则是其他民族,而这一千多万里的汉族人口是八百多万。
而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北疆维吾尔族人口较多的只有两个城市——乌鲁木齐和伊宁。至于为什么这两个北疆城市维吾尔族人口较多?这正是下面我要聊聊的。
将新疆人等同于维吾尔族人不仅仅是对新疆其他12个世居民族和现有的46个民族的忽视和不尊重,同时也给了分裂分子以口实!你看,新疆等于维吾尔,维吾尔等于新疆,其他的人都不是新疆的嘛。
还有相当一部分汉族人认为新疆的汉族人口就是外来人口,挤占了维吾尔族人的空间和资源。这的确代表了一些人对新疆的认识。
要说新疆的民族构成,就要简单追溯一下乾隆朝重新将新疆纳入版图时期的民族构成,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看清代关于新疆的文字,会常见到这个词,即:“南回北准”。
什么是“南回北准”?
天山横亘新疆中部,基本将新疆一分为二(南疆面积更大些),天山以北称之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之为南疆,如果再细点分,还有个东疆,即哈密和吐鲁番地区。南疆和北疆因为天山的影响,水文气候都有很大的差别,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的不同,必然就会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自然也就会有着不同的民族和文化。
那么清代的南疆,主要都是维吾尔族,而现在的南疆百分之八十二点多也都是维吾尔族,如果算上东疆的吐鲁番、哈密的话,这个比例则接近了百分之九十这,而整个北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为百分之十二,也就是说,在南疆,民族构成的变化其实一直都不太大。
而北疆,当时是什么民族呢?是准噶尔蒙古人。因为清代将伊斯兰教称之为回教,因而将现在的回族和维吾尔族都统称为回人,区别是,将现在的回族人成为汉回,而将维吾尔人成为缠回。
这就是所谓新疆的“南回北准”民族格局了。
那么准噶尔蒙古是个什么来头呢?
其实说起来南疆的维吾尔族也是有蒙古血统的,我们别忘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儿子,搞了个四大汗国,新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属于察合台汗国的,统治上层都是蒙古人,大汗都是成吉思汗二儿子察合台这一系,也就是所谓黄金家族,只不过后来完全伊斯兰化,融入到了维吾尔族中罢了。
而准噶尔蒙古,则并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这一系的,最早和成吉思汗这一系有过姻亲关系。
在清代,整个蒙古是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所谓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大致就是今天的外蒙古——当然,外蒙古人民很反感我们这样称呼他们,那我们就按照官方口径叫他们蒙古国吧;漠南蒙古,则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而漠西蒙古,就是准噶尔部。实际上漠西蒙古的正经名字不叫准噶尔部,而是叫厄鲁特或者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只是厄鲁特蒙古的四部之一,厄鲁特四部分别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
但是大家为什么又常常用准噶尔部来代指整个厄鲁特蒙古呢,这是因为,四部中,准噶尔部最为强大,一连串出了好几代雄心勃勃的大汗,后来灭掉了和硕特部,打走了土尔扈特部——嗯,你一定多多少少知道点东归英雄传什么的,那就是被准噶尔部打跑了的土尔扈特部回来了。
而杜尔伯特部呢?杜尔伯特部与准噶尔部同源,血缘很近,所以一直臣服于准噶尔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漠南蒙古那里也有个杜尔伯特部,但是和漠西蒙古的杜尔伯特部不是同源。
土尔扈特部被准噶尔部打走以后,准噶尔又从杜尔伯特部中分出来一个小部——辉特部,继续凑够了厄鲁特四部。
因此,整个漠西的厄鲁特蒙古,事实上就等同于准噶尔蒙古了。
好,现在让我们对以上内容做一小结,即:清代乃至上溯到明代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新疆的民族构成是“南回北准”——南疆维吾尔、北疆准噶尔蒙古人。(再往上溯?再往上溯是成吉思汗、耶律大石、大唐的安西四镇……)
你现在看清楚了——北疆,至少从明代开始算,就一直没有维吾尔族。
如果说当时北疆一点维吾尔族都没有也不对,因为准噶尔人也要吃菜、也要吃面、也需要人来种地,但他们不种啊,怎么办?好办!到南疆抓一些人过来种呗。需要说明的是,在清政府将新疆纳入版图之前,南疆的维吾尔人一直是被北疆的准噶尔人统治的。这就抓了一些维吾尔人到伊犁来种地,为什么是伊犁?因为一是伊犁水土肥沃、二是这是准噶尔人的大本营啊。
这部分被抓来种地的维吾尔人,被称为塔兰奇。在维吾尔语里,什么什么“qi”就是做什么什么的人的意思,塔兰奇就是种地人的意思,所以在民国时期,伊犁塔城那边的维吾尔人还被称为塔兰奇,甚至一度还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民族。
除了塔兰奇,还有没有维吾尔人在北疆呢?嗯……还有一个。
这个人叫做阿哈玛特,又被写作玛罕木特,其实就是默罕默德不同的译音。而他则是南疆地区白山派和卓,所谓和卓,也被写为霍加,意为圣裔,即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的女儿的后裔,最初的和卓在新疆传教,一步步取得当时大汗的认可,基本上是“国师”的角色,而后来的和卓们则都成为了南疆地区的宗教领袖。
事实上南疆地区一直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两系和卓,两派也一直不和(其实源头上这两系的始祖也是亲兄弟),准噶尔曾经将南疆的所有和卓都抓到了伊犁囚禁,后来则陆续放回,唯有这个阿哈玛特,不知道为什么始终被囚禁在伊犁致死都没有放走,而这个阿哈玛特有两个儿子,老子死了,儿子继续还是被囚禁着。这两个儿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小和卓布拉尼敦(又译写为波罗尼都)和霍集占。
我们要记住的是——新疆自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开始,其后直到阿古柏之乱,左宗棠收复新疆期间,南疆所有的暴乱均出自这一系或者和这一系有关系。
继续说北疆的准噶尔。
既然北疆一直都是准噶尔蒙古,那么你一定会想,现在这个准噶尔蒙古哪里去了?答案是被乾隆干掉了,而且基本干了个精光。
前面说过,准噶尔蒙古几代大汗都雄心勃勃,或者说野心勃勃,不仅往西攻打哈萨克部,往南统治回部,往东呢,往东攻打漠北蒙古,你不要以为大家都是蒙古人就不会开打,实际上漠西漠北两部分蒙古一直是世仇——这也不奇怪,汉族人历史上不也是自己砍来砍去的吗?最近一次被砍败了的那一部分汉族人,至今还窝在东南方的一个小岛上呢。
康熙年间,准噶尔的大汗叫噶尔丹,乘着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入侵的俄罗斯苦战之时,突然在漠北蒙古后面来个个突然袭击,使得漠北蒙古腹背受敌,大败而逃,逃到了漠南蒙古的地盘,噶尔丹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乌兰布通,乌兰布通在哪里?在今天内蒙古的赤峰市,这距离北京也就三百来公里,按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一脚油门就到了的事儿。这显然是摆好了架势要跟清政府干一仗啊。
康熙如此牛叉的一个皇帝,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再说漠北漠南两部蒙古那都是大清的小弟啊,哪能看你这么嚣张?最终在乌兰布通击败了噶尔丹,自己也战死了一个副司令。从此以后,准噶尔蒙古和清政府的交手就一直没断过,直到康熙的孙子乾隆,上天突然就给了清政府一个机会。
什么机会呢?就是准噶尔蒙古终于也摊上了草原民族难以解决好的继承人问题。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强盛往往不能持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继承人问题。老的大汗一死,儿子们都要争夺大汗之位,所以每一次汗位传承,基本上就是一顿互砍,砍好了,重新形成力量的平衡,砍不好,往往就是分裂和衰落。
所以你不要觉得中国皇位的嫡长子制度很荒谬,哪怕太子是个傻子也传给他皇位,其实这是有道理的。皇帝个人才能差点其实关系不大,有一套制度和文武大臣辅佐作为保证就不会出问题。
那么准噶尔部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时的准噶尔部的王位继承人和潜在的王位继承人几经砍杀,最终是一个叫达瓦齐的,在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取得了汗位。阿睦尔撒纳这个人,清代的史书说他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事实上就是很有能力,但是他在血统上却不如达瓦齐,基本没有继承汗位的可能,于是他就转而帮助达瓦齐夺取了汗位。
但是,阿睦尔撒纳有能力啊,肯定不是久居人下的角色,日子一久,达瓦齐就有点如鲠在喉,觉得这个阿睦尔撒纳是个危险人物,干脆,先下手为强,砍了阿睦尔撒纳再说。
阿睦尔撒纳一看大事不好,带着两万部下就跑了,向乾隆投诚了。
阿睦尔撒纳这个人身世很奇特,他的爸爸是和硕特部的王子,妈妈是准噶尔大汗的公主,但是他老爸最终被他外公给砍了,因为他外公要灭和硕特部嘛。灭了和硕特部后,他外公又把怀着他的妈妈嫁给了辉特部的一个贵族,所以阿睦尔撒纳虽然号称是辉特部的贵族,实际上是和硕特部后裔。历史传说阿睦尔撒纳生下来的时候浑身是血,当时就有人预言,这小子是来复仇的。
没错,他后来的确将准噶尔部引向了灭亡。
乾隆当时一见阿睦尔撒纳来了,这真是灭准噶尔的天赐良机啊。而阿睦尔撒纳也是一心要打回新疆去,极力对乾隆说达瓦齐这小子昏庸低能,荒淫无耻,准噶尔部人心涣散,众叛亲离,有组织无纪律,完全不堪一击。
乾隆是早就想灭了准噶尔了,乾隆这个人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终其一生,在很多地方都是拿自己的爷爷康熙当楷模,有意无意的和他爷爷比。他爷爷当年是想灭准噶尔一直没成功啊,现在这么好个机会,正好一雪前耻,完成他爷爷未竟的事业。不过乾隆自诩是贤明之君嘛,所以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一下,就是先要装模作样的征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谁知道满朝的大臣们却和领导不是一个心思,有些人就不大相信阿睦尔撒纳的话,平白无故的跑过来这么一号,可信不可信还两说呢,就算是真的来投降,那也是明摆着要借我大清的手帮他砍人啊。而且老皇帝雍正跟准噶尔交手还吃过败仗,这不保险啊。
这时候乾隆的军机大臣,而且是领班的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了——傅恒站出来了,说你们这帮鼠目寸光的东西知道什么?我坚定支持伟大领袖的意见!开打!
于是,5万清军兵分两路,就直奔新疆而来。其中北路大军的总指挥是军机大臣班第,阿睦尔撒纳作为副总指挥兼先锋,没想到这一次出兵,阿睦尔撒纳一路劝降,清兵竟然没干一仗,度假一样就把新疆给占了,看来达瓦齐还真是昏庸无能,众叛亲离,达瓦齐也被活捉,直接押到了北京。不过乾隆倒没把他怎么地,给封了个王,养起来了。
阿睦尔撒纳此时自然是志得意满,心想这大汗的位置终于轮到我了。可是他忘了,乾隆是一点都不糊涂啊。你不是厄鲁特四部吗?那好,我一口气封了四个大汗,你阿睦尔撒纳,只是其中之一。
乾隆根本不会再让准噶尔部坐大,这好不容易从他爷爷砍到现在,乾隆无论如何是不会让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再存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
阿睦尔撒纳这下就和清政府彻底翻脸了,拒不承认清政府的任命,终于带着准噶尔部的各个大小汗王们反叛了。而此时,进疆的清军大部分都撤走了,只留了象征性的人,这怎么打?于是留在新疆的班第,干脆就自杀殉职了。
乾隆立即派大军再度进疆,阿睦尔撒纳却狡猾异常,先是两次诈降,然后不停的骚扰清军,一会儿跑到了哈萨克的地盘躲起来,一会儿又跑回来发动群众再跟清军干,这下终于把乾隆给惹毛了,决意全歼准噶尔部。
我们的历史到了这一段,就开始模糊了,你看很多现在的历史读物,一说到这一章节,往往一笔带过。所以,你要知道这段历史真相,只有看清代人写的第一手资料。
那么,清代的第一手资料究竟是怎么记载的?历史真相又到底是怎样的呢?
历史真相是——准噶尔部六十万左右的人口全都被乾隆进行了种族灭绝。这里我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个“准噶尔部”的概念不是指全部的厄鲁特四部,因为在此之前,杜尔伯特部与和和硕特部的一部分人已经投降了清政府,当然还有跑到了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和这事儿也没关系。剩下的准噶尔部和依附了阿睦尔撒纳一同叛变的其他三部尽数被杀光。
阿睦尔撒纳呢?最终逃往俄罗斯,俄罗斯觉得阿睦尔撒纳奇货可居,留下这小子,以后可以作为手里的一张牌啊,所以当清政府的追兵问俄罗斯要人的时候,俄罗斯耍赖,不给。谁曾想阿睦尔撒纳自己不争气,跑到俄罗斯就出天花,病死了,沙俄这才把他尸体送给清军。
《清史稿》、《清高宗实录》和《平定准噶尔方略》以及当时一些著作中,都记载了乾隆对当时平定准噶尔的前线部队下达的指令:“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次进兵非同一般,各将厄鲁特彻底剿灭,永绝根株”。
清代的史料《圣武记》、《啸亭杂录》都记载了当时对准噶尔部屠杀的情况,比如《啸亭杂录》记载:“凡山陬水涯,可渔猎资生之地,悉搜剔无遗,时厄鲁特慑我兵威。虽一部有数十百户,莫敢抗者,呼其壮丁出,以次斩戮,寂无一声,并首就死,妇孺悉驱入内地赏军,多死于途中,于是厄鲁特之种类尽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清军在对准噶尔主力部队进行歼灭之后,对逃散、藏匿的准噶尔人进行彻底的搜查,凡是山凹水边,能够靠打猎捕鱼存活下来的地方,都像梳头一样查了个遍。找到了准噶尔人,将里面的男子全部拉出来一个个砍头,妇孺全部为奴,押回内地赏军,而且还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所以“厄鲁特之种类尽矣”。
而对投降的准噶尔人,乾隆则根本不相信,命令往东押送,只要一过巴里坤,就地全部杀掉。
那么最后,整个北疆是个什么情况呢?《啸亭杂录》中说:“数千里内,遂无一人”,空了。
等等,不是还有被抓到伊犁种地的塔兰奇人吗?
你以为塔兰奇人傻啊,这都杀成这样了,还不跑回南疆去?
事实上,当时清政府和阿睦尔撒纳一同摧毁达瓦齐时,就放出了一直被准噶尔人囚禁的大小和卓,大和卓布拉尼敦,被放回南疆,而小和卓霍集占则被留在了伊犁,管理当地的塔兰奇人,不过小和卓霍集占,也参与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所以一看情势不妙,一溜烟就跑回了南疆,煽动他哥一起叛清,终于发生了大小和卓之乱。这是另外的故事了,这次先不聊这个。
其实新疆的历史跌宕起伏,根本不是简简单单一两篇文字就能说清楚的。这也就是个大概的脉络。
好,现在让我们再对这一段内容进行小结:因为准噶尔之乱,新疆的北疆地区被杀空了,原本就是被抓来当农奴的塔兰奇人也跑了。
那么你现在也明白了,这时候别说维吾尔族、汉族、回族了,北疆除了杀人杀的嗨了的清军,什么人都没了。
准噶尔人是杀光了,但是地方总不能空着吧?而且驻防部队还要吃饭,得有人种地啊。这就是需要移民来填充。
清政府首先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实施的,就是进驻新疆的部队屯垦新疆,同时从内地迁来人口充实新疆。
不是说新疆13个世居民族吗?那我们就一个一个看看这些民族都是怎么来北疆的。
汉族和满族,当然是大量从内地迁入,清代有军屯、犯屯和民屯等,指的就是不同性质的屯垦。
军屯,也叫兵屯,就是由驻防的陕甘二省的绿营兵屯田,陕甘绿营兵的主要民族构成为汉族和回族,这些绿营兵以屯为单位,每屯名士兵,每个士兵给20亩地,每年制定生产任务,奖勤罚懒,还有工资,每个月一两银子,属于准军事化管理,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军屯的绿营兵还三五年换防一次,后来就成了携眷永驻,就是带着家眷一直驻扎,屯垦戍边了。今天,新疆汉族人中陕甘籍的多,事实上从那个时侯就开始了。
军屯中还有一种叫旗屯,因为满族是不进入绿营的,而是八旗军。其实八旗不仅仅是满族,还有蒙古八旗、汉八旗,还有锡伯族、索伦(达斡尔族)等等。旗屯,主要集中在伊犁地区。这些人都是满清皇帝的自家人,待遇优厚,安置的地点也都十分重要。
新疆的锡伯族、达斡尔族就是那时候进入新疆的,本身在平定准噶尔的时候,锡伯族和达斡尔族就有专门成建制的作战单位进入新疆。后来为了巩固边防,满清又从东北迁移锡伯族等民族充实新疆,新疆的伊犁有个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每年都要过西迁节,就是这个渊源。
犯屯,也叫遣屯,都是犯了罪的人员,强制性发往新疆屯垦的,这部分人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主要是依附于军屯,得有军队看着啊。犯屯一般在新疆是三种出路,第一种是表现良好,有立功表现的,直接转成绿营兵,就成了国家正式编制了,这类犯屯有的是在清政府应付一些小型叛乱什么的时候,表现英勇;有的则是种田能手,或者是活学活用乾隆嘉庆思想积极分子,带动和影响周边的人一同为大清的和谐发展做贡献之类。第二种是刑满释放回原籍,但前提也是要表现突出,有立功表现。第三种则最多,就是服刑期满,就地留在新疆落户。
民屯,又叫户屯。就是从内地,主要是甘肃和陕西招募自愿来疆的老百姓来屯田,这其中还包括商屯,即一些商人在新疆屯田。这一类最为复杂,有多种情况,清政府对民屯制定的政策也最为繁杂,就不展开说了,大体上是民屯每户给30亩地,头6年不交税、不纳粮,种出来的都是你自己的,后来改为一来了就给你60亩地,头3年不交税、不纳粮。
这是屯垦的大致情况:旗屯,主要是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
而军屯和犯屯,主要是汉族和回族。
回族人大量进入新疆,也是在乾隆以后,以民屯和犯屯的形式定居新疆,主要定居在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和伊犁一带,《清实录》等资料中就记载了多次招募回族老百姓到新疆屯垦的内容,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回族地区的暴动被清政府平定后,大量回族人口发往新疆的的史实。
但是我看到一些关于新疆回族来源的文章说:早在13世纪,也就是元朝时期,元朝政府就在阜康安置了三千多户所谓回回人的“探马赤军”。其实这就是胡扯,元朝时候所谓的回回,也就是所谓色目人,都是来自西亚地区甚至欧洲的各族人,和现代意义上的回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当年跑到中国的马可·波罗也被称为回人,给忽必烈造了一个大炮也被称为回回炮。他一个意大利人和现在的回族有关系吗?现代意义上的回族最终是在明代才定型的。
其实现今昌吉的回族还有个来源,就是民国时期马家军的后裔。昌吉的回族很多就是当年留下的骑五军。所谓骑五军,事实上就是马家军的一支,为马步芳的嫡系部队,而骑五军的司令马呈祥,则是马步青的女婿,后来新疆和平起义的时候,在陶峙岳的劝说下放弃兵权,离开了新疆。但是他的骑五军,却全都留了下来。
北疆的维吾尔族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所谓的回屯。
其实就是继续从南疆迁过来人种地。因为乾隆觉得准噶尔人搞的这个塔兰奇不错啊,那就接着搞,种地的地方,还是以伊犁为主。这批人才是后来民国时期的塔兰奇。
这也就是为什么北疆城市中伊犁的首府伊宁市,维吾尔族人口多的原因,伊宁市也是唯一一个维吾尔族人口比例大于其他民族的北疆城市。伊犁的维吾尔族,源头基本上都是来自喀什噶尔。
而北疆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维族人比例相对较高,也好理解,首府城市,自然是有汇聚作用的。不信你问问乌鲁木齐的维吾尔族原籍都是哪里的?
你可能还会注意到,新疆有两个蒙古自治州。
准噶尔蒙古不是被杀完了吗?那么这些蒙古人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些蒙古人和准噶尔蒙古没有多大关系了。
新疆的两个蒙古自治州,一个是在西边,紧挨着伊犁直属州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部分蒙古人均为漠南蒙古,就是当年乾隆平定准噶尔部的时候来的,而且还是先锋部队,打冲锋用的。有一次我曾和博州的几位小伙伴喝酒,席间有个博州的蒙古妹子,我问你是什么蒙古?妹子想都不想,满满的自豪,脱口而出:察哈尔。
察哈尔,属于漠南蒙古,那么这个妹子为什么这么自豪呢?
因为察哈尔蒙古的确是有自豪的资本的,所谓察哈尔很特别,这一支最初不是什么部落,而是一个军事集团,是什么军事集团?是成吉思汗的近卫军,这支近卫军牛叉的地方在于,军队成员全部都是从蒙古各个贵族家中选拔出来的优秀子弟,作战英勇无比,对成吉思汗无限忠诚,不仅仅是成吉思汗的贴身侍卫团队,而且还担任文秘、管理等工作,事实上是成吉思汗选拔干部的后备群体,那么这个近卫军有多少人呢?一万人,被成吉思汗称为“大中军”,是为嫡系中的嫡系,后来的蒙古大汗也都继续了这一传统。
所以,所谓察哈尔蒙古,就是这些近卫军的后裔。
那么新疆还有一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就位于乌鲁木齐的南边,这些蒙古人是哪里来的呢?
这一部分蒙古人倒的确和准噶尔部有点关系,因为他们就是当年被准噶尔部打跑的土尔扈特部,当然其中还包括一小部分乾隆平定准噶尔时,逃到伏尔加河流域投奔土尔扈特部的其他厄鲁特蒙古。
关于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历史想必大家都多少知道,就不多说了。总之土尔扈特部是在乾隆平定准噶尔部之后十几年,才回到新疆的,而且乾隆还是用老办法,将回来的土尔扈特部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任命了6个汗王,巴州这一部分就是土尔扈特部原先的大汗渥巴锡被安置的地方,其他的则安置在和布克赛尔、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等地。
我们行走在户外,在山里的时候,就发觉这部分蒙古人相对来说最不好打交道,别的地方无论哈萨克族牧民、蒙古牧民还是维吾尔族等,都很好说话(景区的除外),大都会热情邀请你倒毡房或者房间里喝茶啊、吃饭啊什么的,你要是借用人家的地方扎个帐什么的,都没问题。唯有这部分蒙古人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不愿意和外人打交道。
这大约和土尔扈特人命运多舛、曲折艰辛的历史记忆有关吧。
北疆还有个重要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怎么来的呢?
哈萨克族的族源在这里就不扯了,因为一直争议比较大。没争议的是哈萨克族在清代的时候,形成了大中小三个玉兹,所谓玉兹,就是大的部落联盟,下面还有中等规模的和小规模的部落联盟。三玉兹在准噶尔时期,一直和准噶尔干仗,但总的趋势是处于下风,乾隆平定准噶尔时,哈萨克协助了清政府,其后又臣服于清政府,一直属于外藩。
然而也就是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不久,沙俄开始向中亚地区入侵,大量哈萨克人受不了沙俄的压迫开始逃亡,别的方向没法去,都被沙俄包围着呢,只能往新疆这个方向逃了,于是大量哈萨克人涌入新疆的伊犁、博州、塔城,还有一部分跑到了阿勒泰。其后一直不断的往新疆内地延伸,最远的延伸到了甘肃。所以,今天新疆的哈萨克族全是那个时候跑过来的,主要是大玉兹和中玉兹的克烈、奈曼、黑宰等部落,小玉兹由于在哈萨克草原的最西边,所以没有小玉兹的部落进入新疆。
柯尔克孜族的情况与哈萨克族大致相同,也是同一时期被沙俄欺压,进入新疆的。现在紧邻着喀什噶尔有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新疆的最西边。
柯尔克孜在清代一直被称为布鲁特,现在则是跑到中国的,叫柯尔克孜,没跑过来的,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柯尔克孜和吉尔吉斯是一回事,两种不同的译法罢了。
与哈萨克、柯尔克孜类似的还有塔塔尔族,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普京耍流氓硬是强占了克里米亚,这个地方以前就是塔塔尔的。新疆的塔塔尔族也是当年为躲避俄罗斯的迫害而迁来的,只不过人数非常少,是新疆13个所谓世居民族中人口最少的。
乌孜别克族,在新疆的人数也很少。乌孜别克族无论在语言、服饰还是生活习惯上,应该是和维吾尔族最为接近的一个民族。其实乌孜别克族的形成历史比较复杂,内部就有游牧、农耕和经商不同的小族群,不断融合而成。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主要是在新疆经商、传教留下来的一些后裔。
虽然你今天看乌孜别克族在新疆好像人数很少,并不起眼,但在清代晚期至民国,乌孜别克对新疆的影响却都是很大,几乎新疆每一次的动荡,都有乌孜别克人的影子。今天也是为了区别,在新疆境内的被写作乌孜别克,而境外的,则写作乌兹别克。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兹别克都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语系的民族,但是新疆有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却不是突厥语系的,就是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在新疆的历史要早得多,一般认为三千多年前的塞种人就是塔吉克人的直系祖先,因而塔吉克人是属于白种人的。新疆的塔吉克人一直都是生活在南疆的帕米尔高原。
需要清楚的是,新疆境内的塔吉克人和现在的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人不是一个民族,只不过都自称塔吉克罢了。
说到白种人,新疆还有一个,就是俄罗斯族了。
但是事实上,今天新疆的俄罗斯族已经非常非常少了,甚至连与汉族混血的俄罗斯族都非常少了。这是因为最早来新疆的俄罗斯人,基本都是十月革命后逃来的白俄士兵和裹胁的难民。这些逃来的白俄士兵后来在民国时期,一直都是作为一支高效的战斗力量,参与到新疆的政治纷争中的。
所以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很多的俄罗斯人又逃了回去。再往后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又有大批的俄罗斯后裔,包括混血,移民海外。所以今天新疆的俄罗斯族凤毛麟角。
总结一下:新疆现今的民族构成是在清代乾隆之后形成的。北疆地区,是在真空情况下,大家一起来填补的。谁挤占了谁?
所以,别瞎扯什么汉族是后来的外来人口,挤占了新疆的资源,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笼统的认定汉族是外来人口,不是对新疆近代史一无所知就是别有用心。
天山区新楼盘,首付2万,月供-1元,一室一厅一口价23万;两室两厅一口价29万;三室两厅一口价47万。电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