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分享--------
宁波话,半句不会,除了沪语里的引进词“阿拉”,其他一概讲不来更听不懂。清明冬至时,想和祖宗说些什么了,我一般只在心里打字,不发语音……白蟹炒年糕,
我必须把这道家常菜做到位,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宁波人,
这是底线,
一条对得起自己户口本“籍贯”栏的底线。
太不像宁波人了,
我是说我自己。
不勤奋,能躺绝不坐着;
不低调,烧个好小菜恨不得上新闻联播;
不精明,看见数字就头晕、恶心、想吃酸的。
宁波话,半句不会,
除了沪语里那句由宁波引进的“阿拉”,
其他一概讲不来更听不懂,
清明冬至时,想和祖宗说些什么了,
我一般只在心里打字,不发语音。
用梭子蟹炒年糕,
算是自己为数不多的致敬“籍贯”的方式,
尽管如此,
我还是一边操刀一边就跑起了火车,
由着口味,自说自话做了加法。
蟹买来,三只,
小,但够壮实,
冲洗,顺便看看状态。
蛮好,生龙活虎,
翻来翻去的忙着掰手腕。
青菜,甜糯是季节限定,
赏味期仅限于冬天,
想到这里,馋心四起,
果断用它替代了常规做法里的大白菜。
考究。在吃的问题上,
我倒又有了些宁波遗传。
青菜一颗颗剥去表层粗叶,
切走根部,只留菜芯,
洗干净,滤掉水分。
竹笋是可选项,
把它加进来,打算丰富筷尖,
走斜刀时还有意外收获,
大大小小一串“A”,
普通家常菜,好像得到了美国队长的护佑。
“掰手腕”的游戏该结束了,
蟹去脐去鳃,一切为二,
拆下钳脚,
方便过会儿分批入锅。
年糕,主食,控制好投放量,
都说宁波人小气,其实是精打细算,
多少蟹配多少菜,多少菜配多少年糕,
量大不是赢家,
至鲜至味,入口即 才叫胜利。
旺火上灶,油烧热,
煸香姜蒜和朝天椒,
下蟹块,匀铺,不翻面,
先稳稳煎个3分熟。
依旧不翻面,
放钳脚和蟹盖,
荡锅,等温度起来,兜入黄酒,
盖盖20秒杀杀腥气。
开盖,冒着香气和浓密的水汽,
投入笋片和青菜芯,
高温里颠匀,
此时的蟹块还未完全熟透,
一步一步输出着鲜香。
很快,蟹壳橙红,
青菜也变得蔫软油绿。
下年糕片,匀匀的铺开,
淋入酱油,合上锅盖,
焖煮1分半钟。
宁波的后裔,
节俭是刻在血液里的,
之前掰下的青菜大叶已柔润在汤锅里,
与前一夜喝剩的骨头汤一起,
组成了新的家庭。
长筷打破锅内平静,
边翻炒,边搅动起沉于底部粘稠的酱料,
酱料懒惰,却也经不起颠簸,
三五下,汁水匀盈,
吃牢食材后,一切就绪。
终于,沉睡在身体里的宁波细胞全部苏醒了,
一般它们不苏醒,
要苏醒,
就是在开饭的时候。
年糕, 筷的落点,
不止 筷,
接连的三筷,全都直奔年糕而去。
这是基因在指挥手臂,
相信不管换了我爹、我爹的爹,
都会是同样选择。
菜芯,糯到不行,
咬下去,有清香阵阵,
甜丝丝,口感稠密,
想想洗菜时手指冻得想骂娘,
现在,全都释然了。
末了是蟹,这已经不重要,
鲜美,是理所当然,
直教人吃得眉花眼笑,
本就是它分内之事。
干掉 四朵菜芯,考核结束,
我是一个合格的宁波人了吗?
还是不是,
不过没关系。
籍贯溯源,从吃入手,
一顿不行就两顿,
两顿不行,
后面还有千千万万顿。
(本篇部分器皿由"常樂chinale“提供)
盐糖配料,咸淡任君
———————————————梭子蟹2~3只青菜1斤半
竹笋1支年糕适量
葱、姜、朝天椒、生抽、糖适量
步骤要点:
1、蟹洗净,去脐去鳃,
拆蟹脚蟹钳,蟹身一切为二。
2、青菜剥出菜芯,洗净,滤干。
3、竹笋剥壳,切片。
4、起油锅,下葱姜朝天椒煸出香味。
均匀放入蟹块,不翻面,煎至3分熟,
下蟹钳蟹脚蟹盖,荡锅,淋黄酒,
盖盖焖20秒去腥。
5、开盖,放笋片和菜芯,
旺火,翻炒均匀,铺入年糕片,
(年糕片事先用清水浸几分钟软化一下)
淋入生抽,不翻动,盖盖1分半钟。
6、开盖,根据口味放些糖,快速翻炒,
收走水分的同时,均匀酱汁,
关火出锅。
——————完——————
殊图同归
闲聊小胜无聊
往期回顾
百叶结
请叫我“奖杯”……
分餐
爱情,失灵了?……
抢在静安寺奶茶铺事发前开拔
吕四:失宠归失宠,姿色还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