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A: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的重要常规指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目前公认的检测ANCA相关血管炎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此病以小血管的炎症和坏死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动脉炎和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并涉及多脏器损伤(如图示)。患者血清中ANC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此外,血清中该抗体的重现及抗体水平的升高预示疾病可能复发。
近年来不断有药物治疗引起的ANCA阳性的病例报道,如丙基硫氧嘧啶(PTU)、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甲巯咪唑等。最为常见的是PTU引起的ANCA,其特点是滴度高,靶抗原主要是髓过氧化物酶(MPO),也可同时伴有或单独出现其他靶抗原,如蛋白酶3(PR3)、乳铁蛋白(LF)、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组织蛋白酶G等。药物诱导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血管炎类似。停止PTU用药后,临床症状好转,ANCA转阴。因此,长期使用PTU等药物治疗,应定期检测ANCA,及早发现药物诱导性血管炎。
其他一些疾病也可出现ANCA,靶抗原并非PR3或MPO,而是LF,组织蛋白酶G,BPI等。如炎症性肠病(IB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和自身免疫性肝病(ALD)等。此外,HIV、阿米巴、细菌感染以及不明原因的肺部慢性炎症及纤维化等患者中也常见pANCA阳性。
ANCA的实验室检测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T)是检测ANCA的经典方法,是区分cANCA和pANCA的基础,有较高敏感性,可半定量。但IIFT不能准确区分靶抗原,需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作为补充。仅使用乙醇固定粒细胞检测ANCA时,会出现ANA干扰实验结果的现象。为避免ANA干扰,建议采用多基质联合检测,例如乙醇固定粒细胞、甲醛固定粒细胞和HEp-2细胞+粒细胞组合等。
检测ANCA时,应同时做IIFT初筛和靶抗原确认实验。另外,仅确认抗PR3和MPO两种特异性抗体,容易限制ANCA对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最好进行多种靶抗原确认,提高ANCA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十余种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被证实为ANCA的靶抗原,如PR3、MPO、LF、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BPI等。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检验医学界,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资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