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包括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及Churg-Strauss综合征(即嗜酸性粒细胞性GPA,EGPA)。该病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疲乏、关节肌肉疼痛和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治疗主要包括诱导缓解、持续缓解以及复发的治疗。诱导缓解力求达到完全缓解,维持治疗的目标则为长期控制复发。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尽可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对肾功能的长期保护。
对于大多数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环磷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达到病情缓解的效果。然而,即使患者在病情缓解后继续接受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的维持治疗,复发率仍然很高。利妥昔单抗可能有助于维持缓解。
研究方法:
入组条件为初诊或复发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PA)或仅限于肾脏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在经过一个疗程的环磷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完全缓解。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成两组,分别在试验开始的第0天和14天以及第6、12和18个月接受mg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或常规硫唑嘌呤维持治疗直到22个月。试验的主要终点是28个月时发生病情大反复的概率(病情大反复是指疾病再次活动或者恶化,伴随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大于0,以及一个或多个主要器官的受累,或者疾病相关的危及生命事件的发生,其中一者或两者都有)。
研究结果:
入组受试者总共例(87例肉芽肿血管炎,23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及5例肾功能有限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其中接受硫唑嘌呤治疗的有58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有57例。在试验开始28个月后,硫唑嘌呤治疗组中发生病情大反复的为17例(29%),而利妥昔单抗组中则为3例(5%)(复发危险比为6.61,95%可信区间1.56~27.96,P值为0.)。
在两治疗组中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相近。在两治疗组中均有25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在硫唑嘌呤组的44例及利妥昔单抗组的45例,两组差异比较P值为0.92。在硫唑嘌呤组中的8例以及利妥昔单抗组中的11例患者发生严重感染,而硫唑嘌呤组中的2例患者及利妥昔单抗组中的1例患者患上了癌症。硫唑嘌呤组中发生死亡的有2例,一个死于脓毒症而另一个死于胰腺癌。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常规的硫唑嘌呤维持治疗,利妥昔单抗更加能够使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在28个月内保持病情缓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