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误诊为胆囊癌1例
全医通作者:Dr.RenChongren
(全医通原著,转载请注明)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XGC)是一种以胆囊炎慢性炎症为基础,伴有黄色肉芽肿形成、重复增生性纤维化及泡沫状组织细胞为特征的炎性病变,临床少见。本院年收1例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术前及术中均误诊为胆囊癌,术后病理回报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现将病例分析如下:
1.病例
1.1资料
XXX男,73岁,因发作性右上腹痛3月入院,无黄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查体: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无其他异常体征。腹部CT示(图1、2):胆囊癌侵及肝方叶,胆囊结石。腹部MRI示:①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胆囊癌可能;②胆总管下段结石,胆总管扩张。肿瘤标志物:CA19-9:.8U/ml,肝、肾功能正常。术前初步诊断:①胆囊癌?②胆总管结石?完善术前准备后,在硬膜外麻醉下开腹探查。术中见胆囊底及胆囊体均可触及较硬肿物(图3),肿物侵及肝脏,肝动脉及胆总管旁可触及2枚肿大淋巴结,术中考虑胆囊癌转移。遂行胆囊根治术+肝脏Ⅳ、Ⅴ段切除+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取石+T管引流术。
1.2结果
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回报(图4):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①慢性化脓性胆囊炎伴XGC,周围肝组织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胆管增生,部分区域可见再生肝细胞,少数肝细胞内见胆汁色素,肝脏被膜与胆囊粘连侧见纤维组织增生及大量分化较好的小腺管,考虑为增生小胆管;②肝动脉旁6枚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CKAE1/AE3(—),CD68(+)。
2 讨论
2.1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常认为,该病与单纯性慢性胆囊炎诱发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胆囊炎症扩展至罗-阿氏窦,引起该窦破裂,其内胆汁和黏蛋白释放,浸润胆囊壁和周围组织,同时胆汁降解产生胆固醇和胆汁中存在的脂质诱发组织细胞增生,并吞噬胆固醇形成泡沫细胞,于胆囊壁上形成多个黄色肉芽肿结节。随着病程延长,纤维组织增多,并与肝脏等周围器官组织发生粘连,常合并胆囊及胆管结石,重者可并发胆囊周围脓肿和胆瘘。
2.2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诊断困难,无特征性临床症状,当XGC弥漫性明显增厚、伴有瘤样肿块形成且侵及周围肝脏组织时,临床极易误诊为胆囊癌。本例病例误诊为胆囊癌的原因是:①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临床发现率较低,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深,容易忽视该病。②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慢性发展后,胆囊壁逐渐增厚,增强CT下观察胆囊壁密度不均匀,容易与胆囊癌原发病灶的影像学表现混淆,导致误判。③XGC是炎症,长期发展可侵犯邻近的周围组织,主要是肝脏胆囊床,易误诊为胆囊癌向肝脏扩散。④CA19-9作为一种糖蛋白抗原性质的肿瘤标志物,对鉴别胆囊癌和胆囊良性病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XGC患者常伴有CA19-9升高,因此对CA19-9升高的胆囊疾病患者不能轻易诊断为胆囊癌。本患者CA19-9均升高,迷惑了诊断。⑤XGC无特异性无创诊断手段,虽然正电子发射断层影像技术(PET)对XGC和胆囊癌的鉴别有一定帮助,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5%,但是依然存在假阳性的可能。有文献报道8例确诊病例中,PET检测就有1例假阳性。目前我国PET检查费用较高,对部分患者来说,此项检查不能施行。本组第1例患者术中虽有冰冻病理检查的条件,但是术中经验性地认为是胆囊癌,忽略了冰冻病理检查,扩大切除范围,必须反思。
2.3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治疗
实际工作中,术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确实较难鉴别,甚至在术中直视下也难以区分,但两者所要采取的治疗手段大相径庭,前者的手术以胆囊切除术为主,后者则需要扩大切除、淋巴结清扫等,故需要强调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重要性。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排除恶性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避免术中盲目扩大手术范围。当然,因为与采样的部位、组织大小及恶变分化程度的不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胆囊癌也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和误诊率。有学者报道,若术中观察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病变范围太大,侵及结肠导致结肠瘘等现象,虽然冰冻病理回报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出于谨慎,依旧行扩大清除手术,这是术中对疾病负责任的处理方式,因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也有合并腺癌和腺鳞癌的报道。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北京医院皮肤科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