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病理学习一

白疯颠的早期图片 http://m-mip.39.net/news/mipso_5813045.html
胎盘检查的目的和意义胎盘病理学检查不仅是证实临床诊断、确定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而且还可以发现临床未考虑到的诊断,从而促进产科诊疗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胎盘在最长10个月的生命周期中,一点一滴记录着母体和胎儿的安危、及受到的创伤、为了努力适应而发生的改变,就像飞机的“黑匣子”。胎盘的病理发现可作为重要的举证材料,在胎儿宫内死亡、胎儿脑损伤和产妇死亡等医疗纠纷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胎盘感染概述

胎盘病理检查大家最愿意看到的就是炎症,胎盘感染是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怀疑母体感染、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胎儿水肿、宫内死亡、新生儿复苏时都要考虑胎盘感染的存在。感染途径包括:

血源性感染:母体败血症、寄生虫病等。上行性:通过宫颈阴道的微生物造成羊水污染。直接蔓延:周围组织器官感染蔓延过来。绒毛膜羊膜炎是母体炎症反应。绒毛膜羊膜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急性是指母体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羊膜、绒毛膜或绒毛膜板下。亚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指退变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混合浸润,羊膜下明显。慢性绒毛膜羊膜炎是指淋巴细胞在绒毛膜与蜕膜交界处浸润。分期:1期(早期):急性绒毛膜板下炎/绒毛膜炎;2期(非特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3期(长期):坏死性绒毛膜羊膜炎。母体炎性反应分级,1级:轻度、中度炎性改变;2级:10×20中性粒浸润或合并绒毛膜板下微脓肿。

胎儿面

胎膜卷示羊膜绒毛膜内炎性细胞浸润

胎膜卷示羊膜绒毛膜内炎性细胞浸润

脐带炎或绒毛膜板血管炎是胎儿对感染的反应。中性粒细胞进入绒毛膜板血管和脐血管壁。分期:1期:绒毛膜板血管炎或脐静脉炎;2期:累及脐静脉和1条或2条脐动脉;3期:伴有坏死性脐带炎/环脐血管周围炎。胎儿炎性反应分级,1级:轻度、中度炎性改变;2级:重度炎性改变伴有血管平滑肌坏死。

中性粒细胞进入脐血管壁

中性粒细胞进入脐血管壁

中性粒细胞进入绒毛膜板血管壁

病因不明绒毛炎(VUE)

目前有关VUE病因主要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母体对胎儿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合体滋养细胞屏障破坏,间质HLA抗原暴露,另一种是对尚不明确诊断的感染源的反应。镜下特征:绒毛间质以CD8+的淋巴细胞浸润为主。

3种模式:(1)终末绒毛受累常伴有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2)近端/干绒毛受累导致血管闭塞,下游呈无血管绒毛;(3)底板亚型是锚定绒毛受累,常伴有慢性蜕膜炎。

分级:至少2个病灶小于10个绒毛为低级别VUE,大于10个绒毛为高级别VUE,底板亚型大多是低级别病变。对于鉴别诊断,如果绒毛间质内查见浆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则要考虑感染性绒毛炎。高级别VUE易于复发并且可能与不良孕产结局相关,尤其伴有干血管闭塞和(或)无血管绒毛时,可能导致新生儿脑病和脑瘫等神经系统损伤。

慢性蜕膜炎

蜕膜中淋巴细胞是正常成分,但如果出现浆细胞常提示血源性感染在内的异常免疫反应。镜下特点:底板蜕膜淋巴细胞背景下出现浆细胞,或者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常伴有底板亚型VUE及慢性绒毛膜羊膜炎。

慢性组织细胞性绒毛间隙炎(CHI)

CD68

CHI是一种罕见却又严重的疾病。在早期流产中的发生率为0.80%~0.96%,中晚期妊娠中为0.06%~0.32%,整个妊娠期间可能发生流产、发育迟缓、胎死宫内等不良结局,严重的发育迟缓。

镜下特点:胎盘多个区域绒毛间隙内可见密集、单一的单核巨噬细胞呈片状聚集,可以伴有纤维素沉积。病变不累及绒毛,如同时伴有明显的慢性绒毛炎,则不能诊断CHI。主要是VUE伴发绒毛间隙炎,后者伴有绒毛炎,绒毛滋养细胞受累,引起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

绒毛间隙脓肿

急性绒毛炎同时常伴有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和绒毛间隙炎,出现绒毛间隙脓肿提示李斯特菌胎盘感染。

单个孤立绒毛的急性炎通常是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投稿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sjk/13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