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苏飞;医院吴琼;
审校:医院陈柳青
病理特点及诊断线索:几丁质外壳虫体内的横纹肌充满血液的肠道插入皮肤的口器(口器由一对螯肢、一对须肢和一个下口板组成)皮肤呈楔形坏死炎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炎症晚期可出现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出现较多的CD30+淋巴细胞程度不一的血管病变镜下蜱虫虫体Dr.DirkElston惠允
蜱叮咬低倍镜蜱叮咬高倍镜图片来源于Pathpresenter[1]
蜱叮咬临床照片(花蜱属雌虫,根据虫体大小判断并未吸血)伍洲炜博士惠允
卡宴花蜱的幼虫、若虫、成年雄虫和成年雌虫,可根据盾板的大小和形状鉴别成虫性别
图片来源于tickencounter.org[2]
正确去除蜱虫的方式图片来源于美国CDC网站[3]
心得与感悟:蜱虫叮咬(Tickbite)主要的问题是传播感染性疾病,在罕见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过敏反应。一些蜱虫叮咬可能会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敏感性,从而导致患者对食物(特别是红肉)过敏。
经蜱虫叮咬后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传播疾病的种类与蜱虫种类有关。常见的疾病包括:莱姆病、洛矶山斑疹热、人类埃立克体病、巴贝虫病和兔热病等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我国在年命名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此种病毒经蜱叮咬传播,可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镜下蜱虫可通过其口器、几丁质成份的外壳、体内的横纹肌及可能充满血液的肠道进行辨认,根据胃肠道里红细胞的多少,还可大致判断蜱虫叮咬的时间与传染疾病的风险。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口器插入真皮内,以叮咬部位为中心周围皮肤呈大致楔形坏死,病变早期炎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逐渐开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可见异型,并可见数量不等的CD30+的淋巴细胞[4]。有时残留的口器可诱发肉芽肿反应,可仔细寻找真内皮残留的口器碎片以明确诊断。
临床上遇到蜱叮咬的患者,应尽早移除虫体。可用尖头镊尽可能的贴紧皮肤表面,稳稳夹住虫体,然后均匀用力向上拔除虫体,切不可旋转扭动,以免口器断裂残留于皮肤内。如果实在无法清除口器,可让皮肤自行愈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物反应,如果瘙痒十分严重,可通过手术,如环转法将口器去除。除去虫体后,应使用肥皂彻底洗净伤口和手,并用碘伏或酒精进行消毒[5]。
判断蜱叮咬后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的方法如下断[6]:
判断蜱虫吸血情况,如果没吸血(体积没有增大、切片中肠道内未发现红细胞)则风险很小;吸血后虫体体积可膨胀至原来体积的几十倍,如吸血较多则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比较高。判断蜱虫的性别,对于硬蜱来说,雄蜱体小盾板大,遮盖整个虫体背面;雌蜱体大盾板小,仅遮盖背部前部。软蜱判断性别较为困难。因为雄虫不需要繁育后代,吸血量很少,故传播疾病的风险很小。根据蜱虫叮咬时间长短,如果在48小时内移除蜱虫,传播风险较小,如果超过72小时,则风险较大。根据形状、沟槽等特征判断蜱虫的种类,不同种类的蜱虫传播的病原体不一样。在美国,可以通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