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戎梦瑶,医院临床免疫科
IgG4相关疾病(IgG4-RD)是一种与IgG4相关,累及多器官或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系统性疾病,以弥漫性或局灶性器官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显著特点是血清IgG4水平升高,受累组织中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可伴纤维化、硬化改变。
该病中老年易患,男性多见,往往起病隐匿,全身症状少见,临床谱广泛,症状因受累器官不同而异,伴器官肿大,晚期出现纤维化萎缩。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该病的认识深入,误诊、漏诊病例显著减少,然而,由于血清IgG4升高以及受累组织中IgG4+细胞浸润可见于多种其他疾病,如肿瘤、感染、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等,可能造成该病的过度诊断。
IgG4相关疾病的鉴别:
1.感染: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均可导致血清IgG4升高,甚至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导致临床难以与该病鉴别。这些感染性疾病,除感染相关症状体征,找到相应病原体感染的证据,抗感染治疗有效可作为鉴别点。
2.肿瘤:
该病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同样,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该病的风险增加。已发现多种肿瘤与该病可相互模拟,如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淋巴瘤、Castleman病等。
3.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
该病易合并过敏性疾病、出现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患者可见受累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与其他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Kimura病、原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或继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相鉴别。
4.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
AAV和该病均可导致全身多器官受累,血清IgG4水平升高,受累组织IgG4+浆细胞浸润,部分该病患者可有ANCA阳性,二者鉴别存在一定困难,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评估。AAV表现为侵蚀性鼻窦病变、肺部病变表现为结节空洞、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唾液腺病变、腹膜后纤维化不常见,而该病是非侵蚀性鼻窦病变,肺部病变表现为结节、磨玻璃样、肺间质病变、间质性肾炎,极少数可出现膜性肾病;近期有报道AAV可合并该病,提出两者合并的情况为重叠综合征。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5.Erdheim-Chester病(ECD):
ECD患者可有皮肤、垂体、鼻窦、肺、腹膜后等多系统受累表现,血清IgG4升高,但大多数ECD患者有长骨硬化,病理检查发现大量CD1a和S-蛋白阴性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基因检测发现BRAFVE突变等与该病进行鉴别。
6.罗道病: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淋巴结受累为主,也可有多器官受累,血IgG4水平轻至中度升高。典型病理学表现为巨噬细胞(CD14+、CD1a-、S+/-、CD68+)胞质内存在正常外观的淋巴细胞(伸入现象),组织病理IgG4数目及IgG4/IgG比值临界。
如果出现以下表现应除外IgG4相关疾病:
1.反复发热(>38℃),激素治疗(≥0.6mg?kg-1?d-1)无改善;
2.无法解释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减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过高(>3×/L),自身抗体阳性;
3.肿块、坏死、空洞、出血,血管丰富或外凸的肿块、分隔性的腹盆腔积液等,或快速进展的病变;单一少见部位受累;非门脉高压性脾大(>14cm);
4.病理见细胞异型性、免疫组化单一表型、轻链沉积,需考虑肿瘤;免疫组化ALK1阳性,或S阳性;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性血管炎,组织坏死、肉芽肿改变。
IgG4相关疾病的治疗:
并非所有患者均需治疗,但对于有症状和病情活动患者均需治疗,病情严重者应积极治疗。治疗目标:临床缓解+血清学缓解(IgG4水平正常)。
1.糖皮质激素为治疗该病的一线用药,大多患者应用激素可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但是单用激素在减量过程中复发率较高,对于激素治疗效果欠佳或维持病情稳定建议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2.单用糖皮质激素与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该病初期效果接近。
3.联合免疫抑制剂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比例更高,并且,联合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延长患者复发的时间。
4.大于6个器官建议初始治疗即联合免疫抑制剂,IgG4水平高、激素维持剂量低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