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主动吸收钠、排出钾的是
A.闰管
B.分泌管
C.小叶间导管
D.排泄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分泌管与闰管相延续。管径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上皮所组成。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胞浆丰富,呈强嗜酸性。在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所以分泌管又称纹管。上皮细胞能主动吸收钠,排出钾,并转运水,改变唾液的量和渗透压。所以答案为B。
2、连接着腺泡的导管是
A.闰管
B.分泌管
C.小叶间导管
D.排泄管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闰管: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光镜下,管壁上皮细胞为矮立方形,胞质较少,染色较淡,胞核位于细胞中央。闰管细胞有可能发挥干细胞作用,或分化为分泌细胞,或分化为肌上皮细胞。
3、位于腺泡和小导管,扁平状、有分枝状突起的细胞是
A.浆液细胞
B.粘液细胞
C.闰管细胞
D.分泌管细胞
E.肌上皮细胞
答案:E
解析: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通常每个腺泡有一个肌上皮细胞。也可以有二三个。光镜下,细胞体小,形态扁平,发出4~8支分支状突起,该突起呈放射状包绕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其胞核较大呈扁圆形,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电镜下,仅见散在分布的线粒体与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通常位于核周部分,微吞噬小泡位于胞浆膜内侧,有时可见脂滴。
4、能形成半月板的结构是
A.浆液腺泡
B.粘液腺泡
C.混合性腺泡
D.闰管
E.分泌管
答案:C
解析:混合性腺泡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覆盖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
5、电镜下细胞内充满电子透明的分泌颗粒的细胞是
A.浆液细胞
B.粘液细胞
C.闰管细胞
D.分泌管细胞
E.肌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电镜下,粘液细胞内充满电子透明的分泌颗粒,这些颗粒比浆液细胞颗粒大,且形状不规则。故选B。
6、电镜下含有酶原颗粒的细胞是
A.浆液细胞
B.粘液细胞
C.闰管细胞
D.分泌管细胞
E.肌上皮细胞
答案:A
解析:浆液性细胞: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于不同地浆液性细胞含不同的酶类(如各种消化酶)。
7、粘液表皮样癌区别于粘液囊肿的病理要点是
A.粘液湖周边有粘液细胞
B.粘液湖周边有泡沫细胞
C.粘液湖周边有炎症细胞
D.粘液湖周边有肉芽组织包裹
E.粘液湖周边有钙化
答案:A
解析:囊肿是一种病理性的囊腔,没有肿瘤的特异性的细胞改变。依据粘液表皮样癌的特点其粘液湖周边为粘液细胞,得出答案。
粘液表皮样癌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特征是存在有鳞状细胞、产粘液细胞和中间细胞。粘液细胞为立方状、柱状或杯状,常组成实性团块或衬里囊腔。粘液细胞可以是单层或复层覆盖在乳头表面而突入囊腔。
粘液囊肿可分为粘液外渗性囊肿和粘液潴留囊肿两类型。常发生于:下唇粘膜,其次为颊、口底、舌和腭部。由于粘液囊肿位于组织内的深度不同,可以为浅在性粘液囊肿,也可是深在性的。大小不等,直径可由几毫米至1厘米。浅在者为淡蓝色,透明易破裂;深在者与周围口腔粘膜颜色一致。粘液囊可自行消退或破溃,其粘液性内容物可以排出或不排出,但不久再次肿胀,故可反复发作。
8、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病理特征是
A.细胞学上的一致性和组织学上的多形性
B.细胞学上的多形性和组织学上的一致性
C.细胞学上的异形性和组织学上的多形性
D.细胞学上的一致性和组织学上的单一性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光镜观察,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特征是细胞形态的一致性、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及浸润性生长方式。该疾病明显的特征是不同病例或同一病例内组织结构的多形性,包括:小叶状结构、乳头或乳头囊状结构、筛状结构、条索状结构和小导管样结构。肿瘤边缘部细胞常呈单列形成“溪流”状。局部防域可见大嗜酸性粒细胞、透明细胞、鳞状细胞或黏液细胞。肿瘤细胞向邻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可侵犯颌骨。
9、低分化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要点是
A.表皮样细胞
B.黏液细胞
C.中间细胞
D.鳞状化生
E.未分化细胞
答案:B
解析:低分化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构成细胞主要是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细胞较少,低于10%,散在于表皮样细胞之间,肿瘤细胞异型性及核分裂象明显,排列成片或实性上皮团,缺乏囊腔和腺腔结构,向周围组织呈浸润性增殖,有时易误诊为鳞状细胞癌,用黏液染色证明含少数的粘液细胞即可诊断。所以本题的答案是B。
10、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细胞成分为
A.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B.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C.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
D.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E.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答案:D
解析:黏液表皮样癌光镜下主要由三种细胞成分构成: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根据三种主要细胞成分的比例及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三种类型,高分化型、低分化型和中分化型。
11、涎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依据是
A.瘤细胞胞浆含有嗜碱性颗粒
B.瘤细胞胞浆含有嗜酸性颗粒
C.瘤细胞胞浆含有嗜中性颗粒
D.瘤细胞胞浆呈空泡状
E.瘤细胞胞浆呈透明状
答案:A
解析:涎腺腺泡细胞癌镜下见肿瘤实质细胞有腺泡样细胞、闰管样细胞、空泡样细胞、透明细胞和非特异性腺样细胞。腺泡样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内含微嗜碱性酶原颗粒,细胞核较小。
12、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不包括
A.癌肉瘤
B.转移性多形性腺瘤
C.转移癌
D.浸润癌
E.原位癌
答案:C
解析:根据WHO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中心讨论结果,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分为:
1.原位癌(非侵袭性癌):仅见局限性恶性病变区,未浸润周围组织。
2.侵袭性癌:浸润周围组织。
3.癌肉瘤(真性恶性混合瘤):具有癌和肉瘤结构。
4.转移性良性多形性腺瘤:原发瘤和转移瘤均为良性。
不包括题中的选项C。
13、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要点是
A.上皮团块周边细胞呈柱状
B.上皮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
C.上皮团块周边细胞呈立方状
D.上皮团块周边细胞呈双层
E.上皮团块周边细胞呈透明
答案:B
解析:基底细胞腺瘤
基底细胞腺瘤由基底细胞样肿瘤细胞构成,缺乏多形性腺瘤中的黏液软骨样成分。约75%发生于腮腺,5%发生于下颌下腺,其他发生于小唾液腺,尤其上唇多见。多见于60~70岁。多数肿瘤为实性,界限清楚,活动,表面呈结节状,常有局部囊性感。膜性型可为多发性,可与皮肤圆柱瘤或毛发上皮瘤同时发生。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肉眼观察,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l1~3cm,包膜完整。光镜观察,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细胞呈立方或柱状,边界不清楚,胞质较少,嗜伊红,细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梁状、管状和膜性结构,在这些肿瘤上皮结构基底部还存在肌上皮细胞。同一肿瘤中可以有一种以上的排列方式,通常以某种为主。基底细胞腺瘤为良性肿瘤,区域切除后很少复发。但有报道,膜性型的复发率为25%,也有恶变的报道。
实性型:肿瘤细胞排列成不同大小和形态的片状或岛状结构,外围细胞为立方形或柱状,呈栅栏状排列。
14、涎腺嗜酸性腺瘤的病理变化不包括
A.瘤细胞体积大
B.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
C.瘤细胞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D.瘤细胞胞质透明
E.瘤细胞核呈空泡状
答案:D
解析:嗜酸性腺瘤
是由胞质内含大量特征鲜明的嗜伊红颗粒的上皮细胞(大嗜酸性粒细胞)构成的唾液腺良性肿瘤,又称大嗜酸性粒细胞腺瘤、大嗜酸性粒细胞瘤。50~80岁常见,平均年龄为58岁。无性别分布差异。主要发生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也见于唇、腭、咽和颊黏膜等小唾液腺。临床上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光镜观察,肿瘤细胞主要为大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较大,呈圆形、多边形或立方形,细胞膜清晰,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嗜伊红颗粒。胞核居中,椭圆形,空泡状,有一个或多个核仁,偶见双核,称为“明细胞”(Lightcell)。还有一些细胞其胞质呈鲜明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小而深染,称为“暗细胞”(darkcell)。肿瘤细胞磷钨酸苏木精(PTAH)染色阳性。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或小梁状结构,偶见微囊、腺泡状或导管样结构。肿瘤间质为稀疏的纤维结缔组织,富含血管,近包膜处常见不等量淋巴细胞,但不形成滤泡。当肿瘤以透明细胞为主时,称透明细胞大嗜酸性粒细胞瘤。
15、涎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特征是
A.肿瘤由腺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
B.肿瘤由腺上皮和淋巴结组成
C.肿瘤由含有腺上皮的淋巴瘤组成
D.肿瘤由淋巴结中迷路的腺上皮组成
E.肿瘤由腺瘤与淋巴瘤组成
答案:A
解析: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或Warthin瘤。
临床表现此瘤男性多见,约5倍于女性,多数患者的年龄在41~70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肿瘤生长缓慢、无痛,多位于腮腺包膜下,触诊质硬或有波动感。
病理学上,肉眼观察,肿物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4cm,表面光滑,略呈分叶状。包膜较薄,偶尔不完整。切面大部为实性,灰白色,质地均匀,有时呈干奶酪样。部分为囊性,囊内含粘液样或乳汁样物。显微镜观察,肿瘤由腺上皮和淋巴样间质组成。上皮成分制形成不规则的腺管或囊腔并呈乳头状突入囊腔内。上皮细胞排列成双层。高柱状细胞邻近腔面,核深染,位于细胞中部近腔侧。立方状基底细胞核仁明显。两种细胞胞核大致呈上下两排,胞浆呈细颗粒状,嗜酸性,含有大量异常线粒体,类似于嗜酸性细胞或大嗜酸粒细胞。肿瘤内有时可见大嗜酸粒细胞增生以及杯状细胞和皮脂腺细胞。间质内含有不等量的淋巴样组织,可见生发中心。所谓化生性、感染性或梗塞性Warthin瘤是指原有的嗜酸性上皮被鳞状细胞代替。
16、鉴定涎腺肌上皮癌首选下列哪种抗体
A.肌球蛋白
B.肌动蛋白
C.S-蛋白
D.波形蛋白
E.角蛋白
答案:B
解析:涎腺肌上皮细胞标记物中,以calponin特异性最强,S-蛋白和波形蛋白在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高表达,但在其它细胞也有表达,因此这些标记物特异性低。故首选为calponin,钙结合蛋白Calponin是一种平滑肌特异的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钙调蛋白结合蛋白,可能涉及肌动球蛋白的调节和收缩调节。
17、标记涎腺腺上皮细胞的标记物不包括
A.淀粉酶
B.细胞角蛋白
C.波形蛋白
D.上皮膜抗原
E.癌胚抗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涎腺腺上皮细胞的标记物。病理诊断中有价值的免疫组化是:①采用淀粉酶鉴别腺泡细胞癌中透明细胞;②S-l00蛋白、calponin、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等鉴别肌上皮细胞;③采用角蛋白区分未分化癌与恶性淋巴瘤或肉瘤;④CEA和甲状腺球蛋白区分原发性涎腺癌与转移性甲状腺癌。涎腺的肌上皮细胞标志物中,以calponin(一种钙结合蛋白)特异性最强,S-l00蛋白和波形蛋白在肿瘤肌上皮细胞中高表达,但在其他细胞也表达,因此这些标志物特异性低。
18、舍格伦综合征区别于慢性涎腺炎的病理要点是
A.淋巴细胞浸润
B.腺泡破坏
C.小叶内导管增生
D.小叶轮廓存在
E.纤维组织增生
答案:D
解析:舍格伦氏综合征主要是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浸润。
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初先沿腺泡之间进行,继而破坏腺泡,使其为密集淋巴细胞取代,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腺小叶的轮廓仍保留,内无纤维组织的修复反应。小叶内导管可残留,有些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岛,或扩张形成囊肿。叶间导管扩张,外形不整,导管上皮部分脱落,管周结缔组织水肿,可有炎症细胞浸润。
19、下列哪项不是舍格伦氏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A.淋巴细胞灶状浸润
B.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
C.小叶内腺泡全部消失
D.小叶内导管的导管上皮增生
E.小叶轮廓保留
答案:A
解析:舍格伦氏综合征主要是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浸润。
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初先沿腺泡之间进行,继而破坏腺泡,使其为密集淋巴细胞取代,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腺小叶的轮廓仍保留,内无纤维组织的修复反应。小叶内导管可残留,有些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岛,或扩张形成囊肿。叶间导管扩张,外形不整,导管上皮部分脱落,管周结缔组织水肿,可有炎症细胞浸润。
20、坏死性涎腺化生与粘液表皮样癌的鉴别要点是
A.无腺小叶
B.无鳞状化生
C.无鳞状细胞团块
D.无粘液细胞
E.无表皮样细胞和中间细胞
答案:E
解析:坏死性涎腺化生是一种病因不明、有自愈倾向的涎良性病变,其临床和病理表现易误认为恶性肿瘤。因受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损伤,使局部缺血而发生坏死性炎症。
本病多发生于腮部,也可发生于唇、颊及磨牙后腺,腭部病变多在硬软腭交界处,可为单侧或双侧。本病特征为粘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可深达骨面,但不破坏骨组织,溃疡中心坏死,周围粘膜充血。也有少数不出现溃疡,而为表面粘膜发红的肿块。一般无痛或偶有刺激痛。病程约6~8周,可自愈。
病理改变,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粘液外溢形成粘液池。腺导管有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完全被鳞状细胞团取代,易被误认为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或粘液表皮样癌。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形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粘液表皮样癌为较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国内有资料统计表明,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2%。常见于腮腺和腭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49岁多见,女性稍高于男性。临床表现类似于多形性腺瘤,浸润明显者可出现疼痛或溃疡。
组织病理学上,肿瘤特征是存在有鳞状细胞、产粘液细胞和中间细胞。粘液细胞为立方状、柱状或杯状,常组成实性团块或衬里囊腔。粘液细胞可以是单层或复层覆盖在乳头表面而突入囊腔,粘液呈粘液卡红或PAS染色阳性。囊腔破裂,粘液可流入组织内引起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伴胆固醇结晶和异物巨细胞。表皮样细胞或鳞状细胞有细胞间桥,角化罕见。细胞可排列为实性团块或为囊腔衬里的成分。中间细胞小,染色深,常在一层粘液细胞的下方衬里囊腔。表皮样细胞常发生水性变而成透明细胞,偶见透明细胞为肿瘤的主要成分。
二、A2
1、男性,60岁,右腮腺肿物2年,伴疼痛。肿物外形不规则,侵犯周围组织。镜下见肿瘤细胞胞质较丰富,内含PTAH阳性颗粒。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应为
A.腺样囊性瘤
B.腺泡细胞瘤
C.黏液表皮样瘤
D.基底细胞腺瘤
E.嗜酸性腺瘤
答案:E
解析:解析:此题为嗜酸性腺瘤病理变化的分析应用题。题干的描述符合恶性肿瘤的特点。其中嗜酸性腺瘤的胞质丰富,内含较多的线粒体,线粒体对PTAH染色呈阳性反应。因此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嗜酸性腺癌细胞内含线粒体的特点。备选答案中的其他肿瘤细胞内含线粒体不多,对PTAH染色反应不明显。因此正确答案应选E。
2、男性,50岁,左腮腺肿物4年。肉眼见肿瘤大体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包膜较完整;剖面灰白色,可见浅蓝色区及半透明胶冻样区,此表现应见于
A.腺淋巴瘤
B.多形性腺瘤
C.基底细胞腺瘤
D.导管乳头状瘤
E.嗜酸性腺瘤
答案:B
解析:解析:此题为多形性腺瘤病理变化的分析题。考查对多形性腺瘤肉眼变化的掌握。
题干所给出的是多形性腺瘤较典型的肉眼表现。备选答案中的腺淋巴瘤不呈结节样外观,切面暗红色;基底细胞腺瘤、嗜酸性腺瘤和导管乳头状瘤切面多为实性,无浅蓝色表现。故正确答案应选B。
3、男性,14岁,左腮腺肿大3年。观察切除标本的病理切片见除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外,腺体内纤维组织增生明显,特别是在腺导管周围。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
A.慢性涎腺炎
B.坏死性涎腺化生
C.涎腺症
D.舍格伦综合征
E.涎腺结核
答案:A
解析:解析:此题为慢性涎腺炎病理变化特点的分析题。慢性涎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细胞或者浆细胞浸润,部分腺泡破坏。其中主要的变化是纤维组织修复性增生。这种增生在腺管周围更明显。舍格伦综合征、坏死性涎腺化生和涎腺症中一般无纤维性修复变化。涎腺结核以肉芽肿样病变为主要表现。因此正确答案应选A。
三、B
1、A.腮腺
B.颌下腺
C.舌下腺
D.唇腺
E.腭腺
答案:
解析:
1、属于大涎腺,纯浆液性腺的是
A.
B.
C.
D.
E.
答案:A
解析:大涎腺,纯浆液性腺的是腮腺;颌下腺为混合腺体,以浆液性腺泡为主;舌下腺为混合腺体,以粘液腺题为主。
2、属于大涎腺,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是
A.
B.
C.
D.
E.
答案:B
解析:颌下腺:是混合性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并有少数黏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闫管比腮腺短,难以辨认;分泌管则较腮腺者长。在下颌下腺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
舌下腺:由一对较大和若干个较小的腺体所组成。舌下腺也是一种混合腺,以黏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纯浆液细胞很稀少,闰管和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可直接连于排泄管的远侧小管。
3、属于大涎腺,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是
A.
B.
C.
D.
E.
答案:C
解析:舌下腺由一对较大和若干个较小的腺体所组成。舌下腺也是一种混合腺,以黏液性腺泡占主要部分,纯浆液细胞很稀少,闰管和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可直接连于排泄管的远侧小管。
4、属于小涎腺,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是
A.
B.
C.
D.
E.
答案:D
解析: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等,位于口腔黏膜的黏膜下层。其中唇腺、颊腺、磨牙后腺均属混合性腺体,但以黏液性腺泡为主。唇腺是唾液分泌性IgA的主要来源,其浓度比腮腺高4倍。此外,唇腺活检也被认为是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一种简便方法。
2、A.肌上皮岛
B.粘液池
C.软骨样区域
D.纤维化
E.钙化
答案:
解析:
1、涎腺肌上皮瘤有
A.
B.
C.
D.
E.
答案:C
解析:
2、涎腺多形性腺瘤有
A.
B.
C.
D.
E.
答案:C
解析:多形性腺瘤又名涎腺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该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多见,偶见于儿童以至新生儿。女多于男。最好发于腮腺,舌下腺,颌下腺,生长缓慢无任何自觉症状,导致面部畸形,但无疼痛和神经症状。病理表现主要为软骨样区域,粘液样区域及角化物形成。所以此题选择C。
3、坏死性涎腺化生有
A.
B.
C.
D.
E.
答案:B
解析:坏死性涎腺化生病理变化:
溃疡周围的表面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腺小叶坏死,腺泡壁溶解消失,黏液外溢形成黏液池;腺导管上皮呈明显的鳞状化生,形成大小不等的上皮岛或上皮条索。有的腺小叶完全被鳞状细胞团片取代,易误认为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或黏液表皮样癌。但化生的鳞状细胞形态较一致,无核异形性或间变。腺体内有弥散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4、慢性涎腺炎有
A.
B.
C.
D.
E.
答案:D
解析:慢性唾液腺炎以慢性化脓性唾液腺炎多见,多发生于下颌下腺及腮腺。可由结石、异物、瘢痕挛缩等堵塞导管和放射线损伤后继发感染而发病;也可由急性唾液腺炎变而来。长期口腔内压力增高如口吹乐器等,可逆行感染发生慢性唾液腺炎。常为单侧发病,唾液腺局部肿大,酸胀感,进食时加重。挤压患侧唾液腺,导管口流出少量黏稠而有咸味的液体。唾液腺造影表现为主导管呈腊肠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
镜下见唾液腺导管扩张,导管内有炎症细胞;导管周围及纤维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形成淋巴滤泡;腺泡萎缩、消失而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小叶内导管上皮增生,并可见鳞状化生。
5、舍格伦综合征有
A.
B.
C.
D.
E.
答案:A
解析: 病变从小叶中心开始,初先沿腺泡之间进行,继而破坏腺泡,使其为密集淋巴细胞取代,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腺小叶的轮廓仍保留,内无纤维组织的修复反应。小叶内导管可残留,有些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上皮岛,或扩张形成囊肿。叶间导管扩张,外形不整,导管上皮部分脱落,管周结缔组织水肿,可有炎症细胞浸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