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17超敏反应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白三烯

C.肝素

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IgE

B.IgD

C.IgM

D.IgA

E.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特异性转移因子

D.生物活性介质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A.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巨噬细胞

B.致敏淋巴细胞

C.血清Ig

D.血清补体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细胞因子

B.单核吞噬细胞

C.补体

D.免疫球蛋白

E.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输血反应

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输血发硬

B.支气管哮喘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用抗Rh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球蛋白

D.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抗体

E.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冷空气过敏

B.食物过敏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7.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组胺和白三烯

B.攻膜复合体

C.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因子

E.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

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Mφ直接吞噬靶细胞

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Ⅰ、Ⅱ型超敏反应

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Ⅱ、Ⅳ型超敏反应

D.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A.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大量IgE产生

C.补体水平升高

D.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

21.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Th1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B.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

C.肥大细胞脱颗粒

D.IgE抗体大量产生

E.IC引起的补体活化

22.在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组织损伤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

A.Mφ

B.血小板

C.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23.下列哪一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A.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

B.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激活补体产生大量C3a、C5a

D.大量IC形成

E.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24.能使胎儿Rh+红细胞发生溶解破坏的抗体是()

A.IgM

B.IgA

C.IgD

D.IgG

E.IgE

25.下列哪一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A.蛋白水解酶

B.弹性纤维酶

C.IL-4

D.胶原酶

E.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26.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豕草花粉

B.油漆

C.化妆品

D.青霉素

E.结核菌素

27.下列哪一种物质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

A.组胺

B.备解素

C.激肽

D.白三烯

E.前列腺素

28.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A.巨噬细胞浸润

B.淋巴细胞浸润

C.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红细胞浸润

29.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

A.补体

B.吞噬细胞

C.肥大细胞

D.IgG

E.IgM

30.关于I型超敏反应皮肤实验,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一般在15~20min观察结果

B.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皮试为阳性

C.受试者前臂内侧皮内注射

D.可检测到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E.可有单个核细胞

1.抗毒素脱敏疗法的机制是()

A.小剂量变应原只引起微量的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B.少量介质作用时间短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

C.短期内小剂量、多次注射逐渐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

D.IgE耗尽,机体处于暂时脱敏状态

E.脱敏治疗后接受大量变应原,不引起超敏反应

2.在I型超敏反应防治中,最常使用的肾上腺素具有的主要作用是()

A.稳定肥大细胞胞膜

B.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C.提高胞内cAMP浓度

D.减少腺体分泌

E.抑制磷酸二脂酶

3.有IgE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

A.血清病

B.Arthus反应

C.过敏性鼻炎

D.过敏性胃肠炎

E.支气管哮喘

4.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结果可以是()

A.肉芽肿形成

B.皮肤局部红肿、硬结

C.移植排斥反应

D.剥脱性皮炎

E.支气管哮喘

5.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是()

A.血小板

B.IgG和IgM

C.补体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新生儿溶血

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沉积的IC激活补体

C.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

D.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

E.可通过攻膜复合物加重组织损伤

8.具有IgEFc受体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B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肥大细胞

9.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是()

A.组胺

B.激肽原酶

C.PAF

D.PGD2

E.LTs

10.能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屋尘

D.牛奶

E.豕草花粉

11.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接触性皮炎

D.初次注射血清病

E.青霉素过敏症

12.以下哪些疾病属于免疫复合物病()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C.血清病

D.变应性鼻炎

E.传染性变态反应

13.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细胞与分子是()

A.补体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IgG

E.IgM

14.发病机制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C.再次注射血清病

D.Arthus反应

E.类风湿关节炎

15.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成分是()

A.T细胞

B.巨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补体

16.与Ⅰ型超敏反应的有关的细胞是()

A.血管内皮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肥大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17.Ⅰ型超敏反应中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可引起()

A.趋化作用

B.毛细血管扩张

C.血管通透性增加

D.平滑肌收缩

E.黏膜腺体分泌增加

18.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有()

A.发生快

B.T细胞介导

C.细胞溶解

D.IgE介导

E.无后遗症

1.C2.B3.D4.A5.B6.E7.D8.C9.B10.E11.D12.A13.D14.B15.E16.E17.E18.C19.D20.D21.E22.D23.A24.D25.C26.A27.B28.D29.C30.E

1.ABCD2.BCD3.CDE4.ABCD5.ABCE6.ABCE7.ABD8.CE9.AB10.ABCDE11.BE12.BC13.ABCDE14.ABDE15.ABCD16.BCE

17.ABCDE18.AD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fbf/1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