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囊肿

骨囊肿(bonecyst)也称孤立性骨囊肿(solitarybonecyst)、或单房性骨囊肿(unicameralbonecyst)、或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病变。由Virchow于年首先报道。常见于青少年和儿童,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长管状骨干骺端,最常见的是股骨、肱骨上端;其次是胫骨近端、股骨下端,其他如腓骨、尺骨、桡骨、跟骨、距骨、髂骨等也可发病。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

临床表现

1.症状及体征 约2/3病例无任何症状,1/3的病例局部有隐痛、酸痛及轻压痛,少数病例表现为局部包块或骨增粗,关节活动多正常,肌肉可轻度萎缩。发生在下肢的患者,偶有跛行。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生或反复发生病理性骨折后而就诊。

2.X线检查    病变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髓腔呈现出中心性、单房性、椭圆形透亮区,边缘清晰而硬化,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且骨干皮质越接近囊肿中心越菲薄(图2)。李景学等()指出:正常皮质与病变皮质厚薄的程度有明显分界,而不是逐渐移行的。有的因囊肿壁上形成骨嵴,X线片上则显示为多房性影像。合并病理骨折时,可显示为细裂纹或完全骨折,偶有移位(图3)。骨折后局部产生骨膜反应。囊腔内可出现不规则骨化阴影。骨折愈合后囊腔内出现不规则骨嵴(图4)。McGlynn()提出,在发生病理骨折后可出现“碎片陷落征”(fallenfragmentsign),即因病变为非实质性肿物,脱落于病变内的碎骨片受重力作用而沉落于囊腔底部的囊液中,当骨片不能从皮质上完全游离坠落,可出现“悬片征”(hingedfragmentsign)。并以此与实质性囊性病变作为鉴别依据。但实际上很少能见到此征。随着骨折的愈合,骨嵴变得粗大。有人将长骨骨囊肿分为活动期与潜伏期,前者是囊肿一端紧靠骨骺软骨,说明病变有活动性,具有潜在生长能力,后者囊肿与骨骺软骨间有正常骨质相隔,囊肿移离骺端,说明病变稳定。但股骨上端的病损有时很难将两者划分开。非长管状骨骨囊肿则常不具备长管状骨骨囊肿的X线特征,一般表现为具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边缘硬化的透亮区。当骨囊肿发生在腕骨、跗骨、骨盆、肋骨、髌骨、颅骨、鼻中隔等非好发部位,X线上则不具有长管状骨骨囊肿的特点,其表现具有多样性,如发生在颅骨和髌骨的骨囊肿,常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边缘硬化的透亮区,发生在颅骨者可突向颅内,囊内可有分隔;发生在髌骨者其骨皮质可很薄,如蛋壳样,囊内可伴有粗细不等的骨性分嵴等。

3.CT及MRI 多数的骨囊肿病例仅凭临床及X线片就可以达到正确的诊断;但少数病例凭X线片诊断常有一定困难,特别是非多发的部位,可以加用CT及MRI检查。病骨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T1加权像为中等信号,也可因病变内所含蛋白量不同而略有改变,T2加权像为高信号。合并病理性骨折时可见到骨膜下出血和囊内出血的MRI典型信号。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骨囊肿的诊断常不困难,必要时行MRI检查或骨穿刺活检。但常需与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嗜酸性肉芽肿、非骨化性纤维瘤及内生软骨瘤等疾病相鉴别。 

1.动脉瘤样骨囊肿 两者在临床、X线上都有相似之处,但动脉瘤样骨囊肿多为偏心性、具有中等度侵蚀性,且常可穿破骨皮质包壳、其边缘轮廓模糊不清,呈虫蛀状,其骨皮质常膨胀如气球状,可穿刺出新鲜血液,穿刺时常有血液搏动感。而骨囊肿则为黄色或褐色液体。

2.骨巨细胞瘤 多见于20岁以上的成年患者,好发于股骨的远端及胫骨近端,病变呈多房状或泡沫状,具有高度偏心性和膨胀性,有一定的侵蚀性,可穿透骨皮质累及骨骺等特点。但股骨上端的骨巨细胞瘤与骨囊肿有时仍难以鉴别。 

3.单发的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两者有时在临床及X线表现上极相似,特别是纤维异样增殖症又无毛玻璃状表现或丝瓜瓤状改变而只呈囊状膨胀改变时,很难鉴别,只是纤维异样增殖症病变范围较广泛,不一定呈中心性生长。除骨端外,常侵及干骺端及骨干。 

4.孤立性骨嗜酸性肉芽肿 该病病损范围常较小,可发生于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骨干部为多,常伴明显的疼痛,白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可增高,X线影像其病损边缘不如骨囊肿清晰,且多有骨膜反应。 

5.非骨化性纤维瘤 多呈偏心性,距离骺板常有一定的距离,病变范围较小。 

6.内生软骨瘤 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X线片上可见病变的透明区内有钙化斑点。 









































白癜风病因
白癫疯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zzbx/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