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嗜酸性肉芽肿一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8岁,双髋部肿痛3年,PE:双髋部及左股内侧可及软组织肿胀,压痛(+),双髋关节及下肢活动可;实验室检查:WBC:6.9×/L;RBC3.46×/L;ESR:45mm/h。

影像资料:

病理结果: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术中见髋骨多发破坏,呈肉芽状改变,如烂肉状,褐灰色,壁硬化,清楚。

 鉴别:1.骨髓瘤,常为多骨受侵,称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主,好发于中轴骨。最常表现是大小一致的多发溶骨性病灶,边缘清楚无硬化,呈穿凿样;最具特征性的改变是皮质下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常见于长管骨。2.骨转移瘤,是最常见得恶性骨肿瘤。常见于中老年,好发部位依次为椎体(腰、胸、颈)、骨盆、肋骨、胸骨、股骨干、肱骨干及颅骨。影像学表现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溶骨性病灶的边界可清楚(地图样破坏)或不清楚(虫蚀或浸润性破坏),没有硬化边。成骨性病灶可表现为结节样(大小不一、散在分布、圆形、边界清、密度均一的高密度灶)、斑片状(形态不规则)和弥漫分布(病灶大)。缺乏广泛的骨膜反应和明显的软组织肿块,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讨论:嗜酸性肉芽肿与韩-薛-柯病、勒-雪病同属组织增生性疾病,共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即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骨嗜酸性肉芽肿是最轻、预后最好的一种,约占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的60%~80%。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高峰年龄为5~10岁。好发部位为颅骨、下颌骨、脊柱、肋骨、骨盆和长骨,特别是股骨和肱骨。临床上分单发和多发型,前者更常见。长骨和短骨的病变,首先发生在髓腔,为边界清楚的破坏区,继而侵及骨皮质,并有骨膜反应,也可见到膨胀性改变;颅骨和骨盆的病变,呈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破坏,周围有或没有硬化边;颅骨和管状骨的病变都可能伴有软组织肿块。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是椎体塌陷变扁,薄如“铜钱”,儿童常见。椎体病变也可表现为侵及椎体和附件的皂泡状、膨胀性骨破坏,而没有明显的椎体塌陷。当多个椎体受侵时,椎间盘正常。还可见到椎旁软组织肿块。

来源: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哪家白癜风治疗最专业
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zzbx/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