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7种人,小心脑中风,看卫健委的建议这样

脑中风已经上升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脑中风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不但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且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据统计显示,有50%的脑中风或多或少会留下一些后遗症。预防胜于治疗,预防大于治疗,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发布了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首先是要继续,全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要尽快改善,坚持:远离烟酒、坚持运动、递延低脂低糖饮食、控制体重、好的心态等等,这是预防脑中风的基础。除了这些基础外,卫健委还做了进一步详细的指导,主要是要做好这7件事:1、血压超过/80mmHg,就应该控制血压:在我们国家,高血压的标准是≥/90mmHg,但这并不是说≥/80mmHg就属于理想血压;≥/80mmHg属于正常高值,大量的研究证实,≥/80mmHg的血压也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尤其是那些合并了糖尿病、肾病、颈动脉斑块、房颤等等高危人群。所以,血压≥/80mmHg,就应该开始通过加强健康生活,比如运动、健康饮食、减肥等方法来控制血压。如果有多项高危因素,经医生评估,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或合并2型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如果血压≥/80mmHg,应该尽快启动降压药治疗。国家卫健委还建议,≥35岁居民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而对于那些高血压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熬夜、大量饮酒、不运动等等人群,应该3-6个月测量一次自己的血压。早发现早控制,才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中风风险。2、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导致脑中风的主要原因,除了高血压外,另一个就是糖尿病。对一些高危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或高脂血症、肥胖等等人群,应该每年查体,看看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是否正常。早早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如空腹血糖高出7.0mmol/L,或随机血糖高出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高出6.5%,就要考虑是糖尿病,必须正规治疗。糖尿病初期或糖尿病前期,大部人也没有什么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必须通过抽血化验才能早发现糖尿病,才能早治疗糖尿病,才能把糖尿病引起的脑中风风险降到最低。3、血脂异常:使用中等强度他汀三高之所以称之为三高,就是因为三高的危害经常是一样的,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外,高脂血症也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原因。卫健委建议,20岁以后,至少5年查一次血脂四项,看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是否正常。过了40岁或绝经后的女性应该每年进行血脂四项检查,并找专业的医生,评估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异常者,在医生评估后,一般建议首选他汀,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8mmol/L以下,这样才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脑中风的风险。4、房颤患者,评估风险,必要时抗凝治疗对于心慌、心悸的患者需要做一个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评估一下看是否有房颤。对于明确房颤的患者,要医生评估下,决定是否抗凝治疗。根据房颤的原因,选择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我们都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主要原因,但大家别忘了,心脏房颤也会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也会导致脑梗死,所以有房颤的患者一定正规治疗,才能降低房颤导致脑梗死的风险。5、颈动脉斑块早发现早控制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或严重的颈动脉斑块会形成血栓,会导致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不运动、抽烟等等。卫健委建议,>40岁的人群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吸烟史、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脑卒中家族史)筛查;对于年龄>40岁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3个),每年应该做颈动脉彩超检查,评估是否有颈动脉斑块,评估斑块的性质、大小。对于有斑块的人呢,首先是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其次根据斑块大小和性质,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药物。6、偏头痛要小心部分患者反复发作偏头痛,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对于反复发作偏头痛的女性,应当考虑避免应用口服避孕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可能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但偏头痛会有很多原因,如果反复偏头痛,最好前往神经内科就诊,明确原因。7、严重的打呼噜也得注意打呼噜严重的人,尤其哪些严重的打呼噜的人或严重肥胖,要做一个呼吸睡眠监测,如果评估后是明确的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也要正规的治疗。因为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就是长期的夜间缺氧,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目前,相对比较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睡眠呼吸障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也就是家用呼吸机),这种方法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来降低脑卒中风险可能是合理的。总之,脑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我们必须坚持长期的健康生活,这是预防脑中风的基础。同时,有上述7种情况的人,更应该积极正规控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房颤、颈动脉斑块、严重打鼾、偏头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远离脑中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zzbx/15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