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墓葬完美再现黄岩宋墓文物出土考

吉林大学教授朱泓(左三)在指导体质人类学研究

中国最早的织物纽襻

  经浙江省博物馆专家郑幼明介绍联络,得到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支持。

  宋墓出土的一具长2.28米,宽0.89米朱漆大棺,整体结构较为完整,如同新造。由于墓葬所处区域多雨、地下水位较高,长期受地下水等侵蚀,棺木本体已糟朽,出土后缺乏有效保护措施。目前,仅存放地下临时车库,浸泡水柜之中。漆木器不能处于干燥状态,尤其,处在干湿交替的环境,对文物损伤很大。因为,文物表面的漆、漆灰以及木头,它们不同物质的收缩率是不一样的。专家坦言,这种饱水木漆器出土后,越早进行脱水保护修复处理越有利。

  棺木急需脱水处理,固化定型。经商定拟采用乙二醛复合法进行脱水加固处理,可增强木漆器的机械强度,保证器物相对长久保存。初步预算乙二醛将使用8吨,将耗时4年时间才能完成全部保护修复工作。

  打好规整的双环结扣,让死者优雅体面

  依然是汪自强、周旸两位专家,他俩主持实验室研究,另有五名博士生及工作人员参与。进入工作状态,实验室顿时宁静下来,气氛近乎肃穆,如同将要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

  经高湿度低温保藏,尸身包裹物保持着刚出土时的状态。汪自强、周旸两人一左一右分站两旁,经过一番近距离的仔细查看,发现外衣领口前,有一颗小巧玲珑如豆大小的纽襻,宽衣解带便由这颗纽襻开始。纽襻一共3颗,纽子直径约0.7毫米,襻子纤细,是一根丝线成环状的扣,看上去韧性很强。它抵抗住了时间的力量,保持着原来滚圆的形状。

  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揭开穿在最外面的衣服时,薄如蝉翼的淡棕色面料呈半透明展露,迷蒙的精美暗纹丝光闪动。此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隔着厚实的双层口罩,欣喜地发出仿佛来自远古的赞叹……

  打开一扇大门而不想敲破门板,只有在门闩上做文章。要想完整地揭开衣服,也只有设法解开衣带结扣,而别无他法。弯腰悬手拨弄,好比给天花板装灯泡,时间一长就非常受累。汪、周两位专家轮番上阵,使用上了他们自制的剪、钻针、镊子等“独门利器”。每解一节,每揭一衣,累得要中间休息上几次。那并不是高深的技术活,凭的是全是细心和耐心。外人看来,这里情景就像进行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

  据了解,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的南宋江西省德安县周氏墓出土的印金罗襟折枝花纹罗衫就以盘扣系纽,它是“中国最早的织物纽襻”。德安周氏墓葬入土为南宋咸淳十年(年),而黄岩赵伯澐墓为南宋嘉定九年(年)。故而黄岩宋墓出土的纽襻要比它的早了58年。这个“纽襻的中国之最”当作改写。

  纽襻也叫盘扣、盘纽、纽结,它是古代中国汉族发明的,中国结由此衍生。

  袖中乾坤大,里面竟掏出断线的珠串

  一层一层“抽丝剥茧”,8件衣服全部成功揭开。

  数十颗大小不一、滚圆铮亮的液态水银尚留骨骸之中,发出恒定的青光。水银被一一吸取,收藏到一个事先准备的深棕色广口瓶之中,尚有一两水的体积。上身躯干的每一块骨骼提取编号单袋封存之后,遇到了手臂部分骨骼提取的困难。古人长袖善舞,加上8件衣服,墓人的双手已经深陷层层叠叠的袖筒之内。如何提取?一时手足无措。

  顺着袖口抽取,那是最佳的办法。但是现有的器械和工具贸然深入袖中,等于进入了视角盲区,一个不小心,就会导致柔软如泥的丝织品受损。汪自强灵机一动,有了妙法。他找来一卷透明胶带,让人把自己的右臂整个打包起来……

  连续工作8小时,揭展工作得以完成,一共清理出8件衣服,8条裤子,一双袜子,一双鞋子和意外的一挂珠串。这些文物几乎没有破损,而且品位档次都比较高。第二天的清洗工作中,在赵伯澐的左手袖口,又发现一方丝质手帕。

  中国古代男子典型的四方髻

  这批丝织品清洗完毕之后,体质人类学研究紧接着跟进。7月8日,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研究基地主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泓,带着两名博士生和仪器设备来到黄岩博物馆新馆。

  令专家惊叹的是,颅骨顶部头发保存完好,发髻成团高耸,为布帛紧系,这是中国古代男子典型的四方髻发型。宋代男子多带璞头,脑后梳小髻,用布帛扎成各种花状。想当年,这位赵先生一定扎过一些大方又不失美妙的造型,几度风流倜谠。

  他的耳部额沿处,扎有一根约3毫米粗的绳带,绳子呈棕色从额前交叉分成两根固定于发髻。它应该起固发作用,类似于现代的发箍,便于戴帽。帽子在出土时已经严重糟朽,仅存部分残片和两根长长的帽翅。其形制类似于北宋包拯的官帽。通议大夫身份的赵伯澐应是着官服风光大葬。

  随着清理发现,赵老先生还留有胡子!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的问题。而古代,男子大多留有胡子。现代人把面部的须发都叫作“胡子”,那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古人却有它的专属名称:嘴唇上的叫“髭”,下巴部分的叫“须”,腮边的叫“髯”。赵老先生的髭,短而整齐;须则稍长。长度分别为1-3毫米和3-5毫米。其造型似有修剪过的痕迹。

  “好染髭须事后生”,古人对胡子尤为讲究,那是美男子的精魂魅力所在。南宋的贵族子弟生活优雅“无不熏衣剃面”。黄岩的西桥,一定留下赵先生玉树临风、凭栏拂须的身影。

  62岁的老爷依然黑发健齿,那时的黄岩人已很富有

  细心的朱泓教授几次对头发、胡子作了观察,居然没有发现一根白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曾作《鹧鸪天》感叹的南宋辛弃疾,假如遇见同时代的赵伯澐,又将作如何感想呢?

  赵老先生牙口好,齿列齐整,吃嘛嘛香!朱泓教授介绍,从牙齿的磨损程度来看,相当于现代人40岁的程度,而赵老先生62年享寿。如此年龄却依然健齿黑发,这肯定跟他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宜居城区建设的黄岩自古就是一个富庶的宜居之地;贵族大老爷自然锦衣玉食,吃得比较精细。也有可能跟他的饮食习惯有关系,或许他日常素食。他很有可能是位崇佛向善的居士,竟手戴珠串,脚穿带有“卍”字的锦鞋。而且,留下了修造五洞桥的无量功德,让现在的黄岩人延享通衢之便。

  高挑的鼻骨,略长的脸型,“老人家”露了脸。朱泓教授扫视了在场的人,最后指着笔者的鼻子说,“鼻型像你的。”顿时,笔者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看了看他的鼻骨。咦!不会跟老先生撞脸吧?

  很有文才,一个深爱妻子的人

  来自吉林大学的博士生王一如,用类似牙科医生的弯头探针,一点一点轻挑细剔。颅骨逐渐清朗,骨质细密,通体漆黑并泛有微微的光泽,几颗细小的水银在牙缝间滚落。朱泓教授再次惊叹,“这个头骨应该是长江以南,保存最好的头骨了。真不可思议!”朱教授大半生研究体质人类学,他的基地收藏有两万多颗古代头骨。他是令学界高山仰止的学术泰斗,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老师您快看,这是血管和神经吗?”来自重庆的博士生聂颖,停下了工作,用探针指向下巴的右边的细小孔洞。这一细小的发现,让朱教授感到匪夷所思。

  经过每一块骨骼的测量鉴定,除了颈椎有退行性关节病,其他骨骼都十分健康完整。连细若鱼刺的舌骨都清理出来。初步计算之后,他的身高为1.62米。朱泓告诉黄岩文物工作者,出土骨骸视同文物,应当妥善保存。今后还将进一步作分子考古学研究,也就是古DNA研究,提取线粒体DNA序列,作谱系分析,确定生物的遗传学结构。

  赵老先生这么大年纪所患的退行性关节病,也叫老年性病变。现代的人上了年纪,都会有颈椎问题,大多因长期坐办公室所致,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赵伯澐身为赵家王室宗亲,亦是长期伏案的读书之人,他被称作“文林郎”。曾任平江府长洲县丞,也就是在现在的江苏苏州当副县长级官员。宋人官衔中的某某郎、某某大夫,是他的资历等级。黄岩区博物馆馆长罗永华根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研究,赵伯澐还曾当过婺州司户参军,历仕承仪郎,为正六品。从他写给亡妻李氏的墓志铭中,可以感受到其隽永的文采。“衣冠赫奕,为世名族”“疾甚以卒,呜呼哀哉”“此而可忘,孰致其哀”这些字句可见其文才,也可看到他是一个对妻子充满深情的人。

  专家强强联手一一揭开谜团

  颅腔内尚有四分之一体积的沉淀物,它是泥土,还是未曾完全腐烂的脑髓?棺木卯榫结构,整体髹漆,加之松香、糯米汁、三合土的外椁封存。有赖于“深埋、密闭、防腐”的宋代葬制,棺木得以完好的保存。因而,只有纯净之水的逐渐渗透,绝不会带进一丝泥土。颅内疑似泥土沉积物,可以得到排除。

  赵教授对笔者作这样的假设推论,“江南的水大多富含酸性,可能墓地附近矿物质丰富,产生较强的酸性水。在一个特殊的条件和时机下,水分渗透进来并淹没到尸身的一半,有效地阻止了腐烂。”怕笔者不好理解,朱教授作了一个比方:“煮熟的鸡蛋放在清水里面,一两天就腐败;如果放在醋里面,十年都不会坏。”对了!肌肉组织为蛋白质。解释如此深入浅出、浅显易懂,专家就是专家!难怪尸体的背部和小腿还会有光滑、韧性的皮肤和富有弹性的肌肉组织存在。原因就在于,颅腔底部、背部和小腿处于低位,刚好受水浸泡。丝织品保护专家周旸在衣服揭展时曾说,腐烂区域刚刚到达背部皮肤位置,它有效阻止了污染物的继续渗透下去。原来,珍贵的丝织品就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保存的!

  除了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坐镇考古发掘、应急保护,在他们背后,还有许多考古工作者合作无间,强强联手,默默无闻。他们还创新了一些简单而又从未实践过的保护方法,有效保护了文物安全,让这些古代遗珍得以呈现光彩,让现在的人们能够触摸到古人的智慧、技艺和审美。

(原文刊于:《台州晚报》年7月30日第09版)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zlsd/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