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没有听说过这种名称奇怪的疾病,那一定听说过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这两种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也称变应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变应性炎症性疾病,大多数与20岁前出现,发病时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充血水肿,打喷嚏、流涕、鼻塞,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并发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而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哮喘发作前会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80%的患者经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固定剂量升级和维持治疗后病情可得到很好地控制,但是仍有20%的患者病情严重,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在内的两种或以上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仍不能很好地控制症状,这一部分患者成为难治性哮喘。这种难治性哮喘就为今天我们要谈到的疾病-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的发生敲响了警钟。
疾病的发现及命名早在年,美国病理学家JacobChurg和LotteStrauss就首次描述了13例临床表现非常相似的患者。这些患者年龄为7-58岁不等,除了患有哮喘之外,还有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周围神经病变、肾损伤、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血管炎性病变的综合征,其病变进程的共同趋势为:哮喘持续加重至出现发热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直至其他临床表现出现终末阶段时,哮喘会戏剧性减轻,甚至完全消失;另外,这部分患者多数有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鼻旁窦炎、哮喘等,并且均有不规则发热伴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几乎每个病例都出现了反复发作的肺炎、心血管受损导致的心功能不全、腹痛、腹泻。对这些患者不同器官的病理学检测显示,这一疾病的3大典型病理改变为:坏死性血管炎,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当时JacobChurg和LotteStrauss把这一临床综合征命名为“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后人为了纪念二者的贡献,亦将其成为Churg-Strauss综合征(CCS),中文名称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0世纪90年代,实验室研究发现40%的CCS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自身抗体,即核周型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此抗体在其他两种疾病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中也有很高的表达。因此CCS与这两种疾病一同归类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年在ChapelHill召开的国际血管炎会议中,专家一致建议将该疾病根据病理学特征更名为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流行病学研究由于该疾病并不常见,直到年以后才有一些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认为EGPA的患病率为10.7-14人/10万,男性较女性稍多,发病年龄为7-74岁,多数在20-40岁之间起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不明确。研究发现HLA-DRB4基因阳性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该病最初时,患者3个月内和1年病死率分别为50%和82%,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方案应用后,此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善,目前报道的1年生存率达到93-93%,5年生存率为60-97%。
临床表现典型的EGPA患者临床表现历经3个阶段,即前驱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期及组织浸润期,致命性血管炎期。前驱期常出现多种过敏性疾病的症状,以呼吸道表现为主,包括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病、哮喘和支气管炎,此期待续数年后进展至血管炎期。血管炎期可累及肺脏、心脏、胃肠、外周神经和皮肤小血管,甚至出现致命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3期之间并无明显界限。EGPA患者出现血管炎多脏器受累前可有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乏力,身体不适、食欲缺乏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过敏性鼻炎常是EGPA的初始症状,常伴有反复发作的鼻旁窦炎和鼻息肉。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病程中出现哮喘,特点为成年发病,病情重,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等。本病的诊断重点是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
治疗的探索及展望从EGPA被发现至今,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治疗这种疾病。药物包括治疗哮喘的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干扰素、抗IgE抗体、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抗B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抗IL5单克隆抗体等,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特别是在年,Fauci等提出以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治疗该疾病后,EGPA的预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该方案在治疗EGPA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EGPA是一种特殊的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治疗需要根据疾病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随着基础研究对EGPA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出现造福患者。
欢迎订阅“风湿免疫病医患交流平台”公众
(吕良敬,教授,主任医师,医院风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