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对于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多种作用。
壹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所以用药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非常重要。
一、主要的不良反应
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痿、出血倾向等。
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
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
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5.高脂血症。
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
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
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
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
二、注意事项
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
(2).严重精神病史;
(3).癫痫;
(4).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5).新近胃肠吻合术后;
(6).骨折;
(7).创伤修复期;
(8).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
(9).严重高血压;
(10).严重糖尿病;
(11).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
(12).活动性肺结核;
(13).较严重的骨质疏松;
(14).妊娠初期及产褥期;
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
库欣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肠道疾病或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及近期手术后的患者慎用。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有精神病倾向、青光眼、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重症肌无力、严重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感染性疾患必须与有效的抗生素合用,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儿童也应慎用。
贰
慎重停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应贯彻合理使用、及时减量、缓慢停用的原则。采取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应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时间愈短愈好。
小剂量激素治疗的剂量与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量接近,且完全通过基因效应发挥作用而不良反应最小,因此可长期维持治疗。
中、大剂量的疗程一般不超过4~6周,超大剂量的疗程多在1周左右,冲击治疗为3~5d,随后逐渐递减激素用量,直至小剂量维持或停药。
应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自身素质及基础疾病,实施个体化给药,争取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肆
皮肤科常见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药物强度是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强度激素适应症
弱效激素适合眼睑皮炎、尿布皮炎、轻度面部皮炎、间擦疹等轻度损害的初始治疗。
中效激素适合特应性皮炎、盘型湿疹、泛脂性湿疹、瘀积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重症面部皮炎等湿疹皮炎的初始治疗。
一般强效及超强效激素适合重度及肥厚性皮损的初始治疗,如银屑病、扁平苔藓、盘状狼疮、肥厚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足部干裂、硬化萎缩性苔藓、斑状秃发等。
伍
外用糖皮质激素适应症
外用糖皮质激素在皮肤科用途广泛,适应症主要包括: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肛门瘙痒症、接触性皮炎、刺激性皮炎的后期、银屑病、瘀积性皮炎、钱币状湿疹、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掌跖银屑病、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良性家族性天疱疮、白癜风、环状肉芽肿、结节病等。
陆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皮肤不良反应较多,主要包括皮肤萎缩,尤其是面部及皱褶部位;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呈酒渣鼻样;口周皮炎;多毛;皮肤易感性增加;激素性痤疮;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等。影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与类固醇的效能强度、有无增加药物穿透能力的因素、是否应用于皮肤大面积、是否封包、皮肤炎性状况以及药物浓度相关,必须注意。
柒
特殊人群的用药
儿童:(1)连续性治疗不超过2周,婴儿尿布皮炎尤应慎用;(2)2岁以下儿童治疗不超过7d;(3)敷药面积不大于体表面积的10%;(4)不密闭包扎。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1)在妊娠时使用外用激素应该选择弱效和中效激素;(2)强效和超强效激素仅作为二线用药且只能短期使用;(3)避免使用含抗生素的复方外用激素,这可能会增加胎儿生长受限和死胎的风险。
捌
特殊部位用药
(1)皮肤柔嫩部位:如面部、眼周、颈部、腋窝、腹股沟、股内侧、阴部等部位皮肤薄,激素吸收率高,更容易产生表皮萎缩、萎缩纹、局部吸收及依赖/反跳综合征,应禁用强效、含氟的制剂。必须使用时,可以选地奈德制剂、糠酸莫米松凝胶或乳膏、氢化可的松制剂等。
(2)毛发浓密部位:如头皮,根据皮损性质选择合适强度激素,剂型可选溶液、洗剂、凝胶。
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患者面对激素时一定要做到三大原则——“遵循医嘱;不擅自乱用;不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节选)[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13(01):40-44.
[3]张建中.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32(03):-+1.
[4]鲁春晓.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5(07):90-91.
[5]吴雏菊.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10(04):-.
如需使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了解其它内容可点击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