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男性,27岁。
主诉:腰背部酸痛1月余。
现病史:呈酸胀样、持续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放射痛;近来双下肢乏力伴麻木感5天。查体胸11有棘突叩击痛,右侧椎旁轻压痛,双侧脚掌有麻木感,左侧明显。右侧膝跳反射、腱反射亢进。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超声:无。
CT/MRI扫描:.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医看
答案解读:D
解析:该病变累及多个椎体、附件,以T11椎体为著,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形成。T11椎体虽然明显变扁,但椎间盘信号、形态未见异常。
问题二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应排除哪种病变?(单选)
A脊椎结核
B脊椎化脓性感染
C脊椎恶性肿瘤
D脊椎转移瘤
医看
答案解读:D
解析:该病变累及多个椎体、附件,以T11椎体为著,周围见软组织肿块形成。T11椎体虽然明显变扁,但椎间盘信号、形态未见异常。
问题三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诊断为下述哪一项?(单选)
A小圆细胞类肿瘤
B嗜酸性肉芽肿
C胸椎结核
D骨巨细胞瘤
医看
答案解读:B
解析: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清楚,炎症性病变常常见周围渗出性改变,边缘模糊,故排除B;病灶T1WI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影,增强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见血管进入强化软组织内,脉管畸形无软组织肿块,故排除C;病灶向椎管内浸润性生长,但邻近寰椎骨质信号未见明显破坏等征象,故不考虑骨源性病变,故排除D。
三、诊断分析思路
本病例的读片思路本例中X线及CT表现为T11椎体变扁,溶骨性破坏,呈楔形状为其特征性表现,密度不均匀增高,周围可有硬化边(病变自限或治疗后),附件可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明显。MR上病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椎间盘形态、信号一般正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1、脊椎结核
相邻多个椎体病变,椎体上、下缘不规则,易累及椎间盘,椎旁脓肿在T2WI信号较高,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的环形强化;常继发于肺结核。
2、椎体骨巨细胞瘤
膨胀性骨破坏,无硬化边,可突破骨皮质累及椎旁软组织形成肿块,周围正常骨髓无明显水肿。
3、小圆细胞肿瘤
椎管内硬膜外、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于骨破坏区,经过椎间孔沟通。CT上密度不均匀溶骨性破坏,无硬化边,病灶内无瘤骨及钙化,骨膜反应不明显;MR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
4、转移瘤
患者发病年龄较小,且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的病史,在CT上呈现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并可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
综合上述分析后,考虑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最大,小圆细胞类肿瘤待除外。
病例供稿:中医院放射科李永
专家点评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发生于5岁至10岁儿童,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不是好发年龄,比较少见;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部位依次为胸椎、腰椎、颈椎,单椎病变多于多椎病变。其一般影像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囊状骨质破坏,椎体压缩变扁,CT、MR可以很好地显示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肿块,可有硬化边和反应性新骨形成。
成年人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虽无特异性的影像学征象,但仍具有一些比较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大部分病例术前可得到正确诊断,这些征象包括:病灶椎体明显变扁,呈楔形状,附件可受累或不受累,椎间盘无受累,肿块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肿块,但一般不浸润椎旁软组织,邻近椎体正常骨髓可见反应性水肿等。对于病史较长的患者,如果能在CT上看到溶骨性破坏区周围的硬化边,在MRIT2WI-STIR上能见到邻近椎体炎症反应的高信号改变,则为诊断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依据之一。
本例除患者年龄偏大、不在好发年龄外,在影像学征象上具备上述特征:扁平椎、病变突破骨皮质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累及椎弓根、边缘骨硬化及邻近椎体水肿等,因而诊断不难做出。需要鉴别的小圆细胞肉瘤,由于其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对周围软组织及椎管的侵犯远较本例明显。
点评专家:中医院放射科陈建宇教授
医看
参考文献:
[1].李洪强等,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诊断.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12):第-页.
[2].李军苗等,成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CT、MRI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02):第-页.
[3].李晓明等,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0):第-页.
[4].Bang,W.S.,etal.,Primaryeosinophilicgranulomaofadultcervicalspinepresentingasaradiculomyelopathy.JKoreanNeurosurgSoc,.54(1):p.54-7.
[5].Ueda,Y.,etal.,Eosinophilicgranulomaofthelumbarspineinanadult.Orthopedics,.35(12):p.e-21.
长按图片,识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夏季白癜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