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非肉芽肿的化脓性肉芽肿1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granuloma),又叫肉芽肿性血管瘤、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发疹性血管瘤、妊娠肉芽肿,是一种以毛细血管增生形成小叶结构为组织学特征的良性血管瘤。常累及牙龈、皮肤、鼻中隔,却很少累及消化道。来自医院的Yan医生在近期《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杂志上报道了一例横结肠的化脓性肉芽肿,医脉通编译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0岁,因直肠出血3个月入院。有结直肠癌家族史。

体格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提示HCT39%,红细胞体积82/fL,白细胞计数/mm3。肿瘤指标(包括癌胚抗原、CA19-9和甲胎蛋白)在正常范围内。

肠镜检查可见横结肠有一略带红色的广蒂息肉,大小约25mm,顶部覆盖有灰白色脓苔(见图A、B)。

图A肠镜下表现

图B肠镜下表现

术者通过圈套+电灼将息肉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提示: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增殖的毛细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C)。

图CHE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在结构清晰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CD34阳性(图D)。化脓性肉芽肿诊断成立。

图D免疫组化染色

出院后随访三个月,患者无明显症状。肠镜复查未发现复发迹象。

2病例分析

化脓性肉芽肿最早发现于年,该称谓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它并非真正的肉芽肿,实为毛细血管瘤;它也不是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而可能与创伤有关。

化脓性肉芽肿目前病因不明,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见于女性。尺寸一般从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可快速增大甚至引起出血。曾报道过的消化道化脓性肉芽肿见于食道、胃、小肠、肛管,而大肠少见(至今仅15例)。结肠化脓性肉芽肿多见于左半结肠,平均直径1.6cm。鉴别诊断包括炎性息肉、杆菌性血管瘤病、反应性血管内皮瘤病和卡波西肉瘤的血管瘤变异等。该病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主要是内镜下或外科切除。因为化脓性肉芽肿外观不规则并覆有渗出物,在内镜下酷似结肠癌,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需熟悉这个疾病,避免误诊为恶性疾病过度医治。

医脉通编译自:Pyogenicgranulomaofthetransversecolon.GastrointestEndoscMay23;[Epubaheadofprint]

↓↓↓点击阅读原文

毛豆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初期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yzn/9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