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舞
南华民族中学的大课间舞蹈是最具有特色的,从原来的两套达体舞变为现在的三套,其中增加了一套兔街半坡彝族阿卡舞。
此舞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半坡彝族特有的一种舞蹈。于年6月11日,在县文化局的牵头和建议下,在南华民族中学展开推广。舞蹈在民间艺人的教授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此舞蹈的动作较为原始纯正,音乐为纯笙乐,又民间艺人吹弹所做。经过编排,民族中学的阿卡舞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直歌、一跺脚、两跺脚、三跺脚和翻歌。每一部分具有不同的动作,伴随着音乐的起伏,其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加上特有的民族服装,舞蹈显示出一种生命力,像是很早的时候那些赶夜路的彝族马帮,带着银饰,裹着羊皮,每一步每一声都并发着强悍的力量。
关于阿卡舞
古老的彝族民间歌舞“阿卡舞”,几百年来一直在南华县兔街镇半坡村的山谷中静静的流淌着,演绎着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与深邃。“阿卡舞”彝语意为“跳芦笙舞蹈”,在楚雄州境内的彝族支系中独一无二,歌舞具有鲜明的半坡地方特色,用于演奏的乐器,舞蹈的动作,唱腔语式,服饰文化等都独树一帜,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南华县兔街乡位于南华县西部,与景东相连,距县城余公里。当地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舞蹈——阿卡舞。阿卡系彝语意为跳芦笙舞。传说古时有兄弟俩上山伐竹遇到老虎,兄被叼走,弟慌急之中抓到兄的一缕头发,回村求救。待村邻赶曲,只在“滑竹”丛中找到一颅骨。弟因此致哑。后嫂嫂又待其甚苛,悲切之际,遂以一葫芦插上竹管数根,吹出“呼噜”之虎吼声,以手势相辅,向人们诉说其兄被虎叼走的情景,村人仿学为乐,遂成“啊卡舞”。
半坡彝族(米撒坡支系)的歌舞,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未与其他支系民族雷同,具有鲜明的半坡地方特色,使用的乐器、跳舞的动作、唱腔、语言、服饰等均独树一帜,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群众性,使人耳目一新,有独特的民族魅力。
“阿卡舞”要边吹芦笙边演唱边舞蹈,芦笙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民族语言调式演唱调子独具特色和韵味,翻译成汉语后有较深刻形象的艺术内涵;舞蹈动作进退自如,闪转敏捷,双踩有力,集颤抖、顿足、闪身、扭转、跺脚于舞蹈的各个环节。
“阿卡舞”先以舒缓的“直歌”开始,然后随着歌舞的气氛进入“半翻歌”舞蹈,随着浓烈的氛围的增加,再进入“全翻歌”,其是歌舞的**,结尾再恢复“直歌”舞蹈。在节日里有“跳菜”的习俗。
“阿卡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南华县兔街乡彝族特有的舞蹈,这为研究彝族民间舞提供很丰富的素材。
哪里白癜风能治愈哪里白癜风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