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案例

嗜酸性肉芽肿一例

原作者:刘智源来自: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CT病例讨论嗜酸性肉芽肿CT影像病例

男-3Y,额部皮肤肿块

影像特点:前额部颅骨局部骨皮质不连续,部分骨质缺如,邻近皮下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余未见异常。

“前额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

1、骨髓炎,常有发热病史,骨质破坏区可见高密度死骨,破坏区模糊,常可见骨质硬化,多数有骨膜反应;

2、血管瘤:中老年患者居多,CT检查可见颅骨板障膨胀,内外板破坏,边缘轻度硬化,有时见自中心向四周放射状排列的骨间隔,显微镜下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窦和残留的骨小梁;

3、转移瘤,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原发肿瘤病史,病程较短;

4、骨髓瘤,常多发,典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常有广泛骨质疏松,尿中本-周蛋白呈阳性。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因未明,多认为是一组与免疫有关的反应性增殖性疾病,包括嗜酸性肉芽肿、勒-薛病和韩-薛-柯病,其中嗜酸性肉芽肿最常见、症状最轻微、预后最好。骨嗜酸性肉芽肿为局限于骨的组织细胞增生症,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年龄为5~10岁,75%患者为20岁以下。多见于扁平骨,颅骨为好发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局部头痛,部分可扪及肿块,部分为偶然发现。颅骨破坏以额骨最常见,其次为顶骨、颞骨,枕骨最为少见。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演变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聚集的炎性渗出期;而后是肉芽肿期,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等;后期主要为纤维组织增生替代肉芽组织,骨质硬化,病变缩小。

影像学表现

颅骨病变X线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不等的不规则骨缺损,病灶自板障向内外板侵蚀,可超越颅缝,边界可清晰,如内外板破坏程度不一,可呈典型“双边征”,可在颅内外板形成软组织肿块,早期病灶边缘无硬化,晚期病变趋向于良性表现,边界清楚锐利并出现硬化;

CT上多表现为颅骨局限性骨质破坏,呈圆形、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极少数可见硬化边,破坏常以板障为中心,颅骨内外板破坏不完全时,破坏区可残留“钮扣样”死骨,为病灶中残留的小骨。多数软组织肿块区为高密度团块状,内外是等或低密度环绕,呈“汉堡包”状。

MRI表现,病灶大体T1WI呈低、等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注射Gd-DTPA后显着性强化。MRI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软组织肿块及邻近结构的受累情况,对骨质破坏显示欠佳。

治疗及预后

嗜酸性肉芽肿多采用手术、激素、放射治疗,手术是具有根治作用的治疗手段。对于病灶清除术后究竟是否需要放、化疗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yzn/1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