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血吸虫,你想到了什么?
血吸虫是不是会吸血啊?是不是吸血导致贫血啊???
不,不,不!
以为血吸虫会吸血主要引起贫血,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哦!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血吸虫的致病机制吧!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日本血吸虫!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水中尾蚴经皮肤穿入而感染。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发病机理:血吸虫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对机体都有损伤,致病性最强的是虫卵。1、尾蚴穿透皮肤时可引起皮炎,皮炎仅发生于曾感染过尾蚴的人群,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可以表现为皮疹、奇痒。2、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3、成虫寄生导致静脉内膜炎、静脉周围炎。4、虫卵是主要治病阶段,虫卵停留在肠管壁或随血流进入肝脏。当虫卵尚未形成毛蚴时,周围的组织仅有轻度反应,卵内毛蚴成熟后,可分泌酶、蛋白质及糖等可溶性抗原从虫卵微孔释放出来。在抗原刺激下,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在虫卵周围形成复合物,抗原物质还可以趋化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围绕在虫卵周围,引起肉芽肿反应,肉芽肿纤维化进而引起肠壁纤维化和肝硬化。
所以,血吸虫千万别读成“吸血虫”,血吸虫主要致病性是引起肝硬化,而不是吸血引起贫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