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

医院名称:医院

主治医师:李娜

主任医师:罗娅红

患者:女性,31岁。

主诉:左乳疼痛,触及左乳肿物一个月。

专科查体: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6cmx6cm肿块,质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可。

既往史:无。

家族史:无乳腺癌家族史。

乳腺X线检查

超声

乳腺动态增强MRI对比剂(钆布醇)

T2WI脂肪抑制序列

T1WI平扫脂肪抑制序列

DWI,ADC值约0.mm2/s

T1WI增强早期

T1WI增强晚期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正确答案:C肉芽肿性乳腺炎

行乳腺肿物区段切除术。术中切除肿块及部分周边组织,见肿块边界不清,无包膜,断面见扩张导管,内含脓性分泌物。冰冻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炎性病变,局部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局灶少数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符合炎性增生性病变(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为主),局灶伴脓肿形成,局部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活跃”。

该患者年龄31岁,多40岁。症状为有疼痛的乳房质硬肿块,皮肤增厚,可能为水肿所致。乳腺X线无特异性。磁共振T2WI显示病变呈网状高信号,T2WI表现的病变范围最大,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动态增强扫描内部强化不均匀,因病灶内多发微脓肿形成,故可见成簇环状强化,TIC曲线初始相呈快速强化,延迟期呈平台型,DWI高信号,原因可能为脓液扩散受限。综合以上特征支持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

1.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1)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于40岁以下的有哺乳史妇女,年龄低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乳腺在1周内突然出现较大肿块者多为肉芽肿性乳腺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病灶局部皮肤更容易伴随橘皮和凹陷征象。(2)皮下出现平行于皮肤的扁环强化提示肉芽肿性乳腺炎。均匀一致的皮肤增厚强化多出现在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中,增强信号不均匀的皮肤增厚多提示肉芽肿性乳腺炎。(3)非肿块强化的中央在DWI上出现明显高信号为肉芽肿性乳腺炎,边缘为高信号的多为乳腺癌。(4)动态增强扫描患侧血管增多不是2种疾病的鉴别点;TIC曲线提供的价值有限,但Ⅲ型曲线乳腺癌更常见。2.浆细胞性乳腺炎,也称为导管扩张症:以乳晕后深部肿块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乳腺X线病灶多位于乳晕后中央区,在高密度影内见低密度透亮区,考虑多为扩张导管腔内存在脂肪物质,有时可见粗颗粒钙化影。MR增强扫描可见扩张导管管壁明显强化,可因病理分期不同表现为斑片状、环形、分隔状、肿块样等强化形式,伴邻近皮肤增厚,其分隔因炎症性浸润,部分可见毛刺征。TIC曲线以Ⅰ型(流入型)为主。在临床工作中,浆细胞乳腺炎晚期累及乳腺小叶,组织细胞学中也可见肉芽肿的形成,此时较难与肉芽肿性乳腺炎鉴别。3.乳腺结核:多继发于肺、颈部淋巴结和肋骨结核,临床较少见。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多为已婚育妇女,年龄多40岁,生育后或哺乳后6年内发病率较高。症状为有/无疼痛的乳房质硬肿块,病变常伴有脓肿形成。皮肤增厚、水肿、病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亦常见。临床缺乏急性乳腺炎的红、肿、热、痛等表现。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及影像表现与乳腺癌或其他良性病变有较多重叠之处,影像表现乳腺X线无特异性,磁共振T2WI显示病变呈网状高信号,T2WI表现的病变范围最大,甚至病变周围的T2WI信号高过病变中心;动态增强扫描中肉芽肿性乳腺炎早期仅为病变成簇环形强化或区域性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增强范围有向外扩展的趋势,信号趋于均匀,而乳腺癌无此特征;TIC曲线以Ⅰ型及Ⅱ型增强曲线为主;多灶性脓肿的形成有利于鉴别诊断,表现为脓肿中心的T2WI和DWI高信号。

参考文献(如适用)

1.郭睿,邓奎品,肖运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MRI征象及临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33(5):-.2.周长玉,许茂盛,喻迎星,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J].中华放射学杂志,,48(12):-.3.王颀,于海静.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精准诊疗[J/CD].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11(3):-.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对所引用文献或其他作品的描述和观点不代表本站已经证实或赞同。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学习以外的目的,拜耳不承担相关责任。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yzn/1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