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在所提供的影像图片中,关于病灶的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T1呈等信号,T2呈等-低信号
B弥散明显受限
C可见临近脑膜增厚、强化
D累及海绵窦,包绕左侧颈内动脉
E未见明确骨质破坏
答案:ACDE
解析:MRI平扫示左侧视神经后部略增粗,左眶尖可以软组织肿块,T2呈等或略低信号,T1呈等信号,左视神经后部略受压。FLAIR上呈等信号,边界较清,DWI信号略高。增强扫描左侧眶尖、海绵窦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边缘毛糙,大小约1.9×1.2cm,明显强化,与脑膜关系密切,视神经略受压,累及海绵窦,包绕左侧颈内动脉。冠状位示脑膜增厚,呈线样强化。
问题2:结合临床病史级影像学检查,该病最有可能的诊断为
A扁平肥厚型脑膜瘤
B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C转移瘤
D骨嗜酸性肉芽肿
E淋巴瘤
答案:B
05诊断病理:
大体标本:
左眶尖肿物标本,直径约2cm,局部质硬,脱钙。
病理诊断:
(左眶尖肿物)恶性肿瘤,考虑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低度恶性,侵犯骨组织。
免疫组化:Vimentin(+++),AE1/AE3(+++),SMA(+),Ki67(30%+),S(-),NF(-),NSE(-),GFAP(-),MelanA(-),HMB45(-),CD99(+),CD(-),Syn(-),CD56(-),HMB45(-),CD1a(-),CD34(-),P63(+),AR(0),GCDFP15(-)。
06讨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和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来源交界性肿瘤。分为三种类型:粘液型、梭形细胞密集型、少细胞纤维型。
IMT好发于少年和儿童,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位于肺和眶部,也可发生在肝、脾、胃肠道、膀胱、胰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软组织内等全身各处。
起初病理学界认为这就是炎性假瘤,后来在镜下发现其细胞成梭形、短束状,可见神经节样核,浆细胞浸润为主,SMA细胞膜下阳性表达,而炎性假瘤为纤维结缔组织杂乱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炎细胞种类多,可见肉芽肿,SMA阴性或小灶阳性,年肿瘤细胞遗传学发现,该肿瘤有染色体异常,这更支持它是一种真性肿瘤,并非炎性假瘤。近年来已广泛得到临床与病理的认同。
IM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现象及系统性免疫反应有关。目前较多人支持的是,IMT可能是人体对损伤的一种异常反应,最终激活有增殖潜能的肌纤维母细胞,而致其生长失控,最终形成肿瘤性病变,有文献报道头颈部IMT好发生于眶内,多伴有眶外侵犯,中青年女性多见,预后较差,易复发,但极少发生远处转移。而IPT好发于眶内,为特发性,中老年男性多见,预后较好。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尚存诸多争议,至今IMT和IPT的名称仍相互混用,这给疾病的预后、统计、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眼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平均发病年龄49岁,女性略多见,比例约1.2比1,发病较为隐匿,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和是否伴有骨质及眶外的侵犯,可表现为头痛、眶周痛、眼突、视力异常等,可伴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等,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但都缺乏特异性。激素治疗有反复,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切除后症状和体征往往消失,但易复发。
影像表现:
眼眶IMT的影像学表现,在磁共振T1肿块呈等信号,T2呈略低信号,增强扫描中度至明显强化,有时强化也可不均匀,易累及周围骨质。眼眶IMT极易发生眶外侵犯,多为单侧发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眶外侵犯,若肿瘤部位位于眶尖,此处颅底孔道众多,肿瘤可向前直接侵犯,累及眶隔前,到达眼睑部。可向后方经眶上裂、眶下裂、视神经管累及海绵窦、中颅窝、颞下窝、翼腭窝。
鉴别诊断:
1、眼眶炎性假瘤(IPT):眼眶炎性假瘤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特点极为相似,炎性假瘤通常以浸润为主,但有些病变边界也比较清楚,但是IMT发生周围骨质破坏的几率要明显高于炎性假瘤。多篇文献都提出,他们在病理命名上仍存在争议,所以目前主要靠组织学鉴别。
2、眼眶转移瘤,鉴别点首先是肿瘤病史,并且该部位转移瘤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像上转移瘤在骨的周围形成肿块,而IMT主体来自于眶内,临床多伴有压迫症状。IMT是沿着颅底孔道的侵犯,转移瘤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跳跃性骨转移,还有就是转移瘤脑膜强化要比IMT明显。
3、扁平肥厚性脑膜瘤,扁平肥厚型脑膜瘤好发于女性,不伴有骨质破坏和骨膜反应,肿瘤呈扁平状,常以蝶骨大翼为中心同时累及眼眶、中颅窝。与颅眶沟通骨质内外侧壁呈宽基底,发病位置及骨质改变与IMT有所区别。眶骨膜为颅内硬脑膜的延续,该病变一般只发生于一侧,如果只发生于眶内,需要与IMT重点鉴别。
4、鼻咽癌侵犯入眶尖,鼻咽癌好发于男性,部位好发于鼻咽顶壁和咽隐窝,可向多方向浸润生长,当鼻咽癌肿块较大或分期较差时,可向前上经眶下裂侵入眶尖部,甚至颅内,鼻咽癌强化一般没有IMT均匀,但同样需要与其鉴别。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增生症,其中的一型,嗜酸性肉芽肿,本病好发于儿童,颅骨发生率高,局部有疼痛,可触及肿块,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颅骨呈地图样骨质破坏,内可见纽扣样死骨,内外板破坏程度不同可见斜面征,破坏颅板后形成软组织肿块,可见双边征。
作者简介:张海鹏,男,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版权说明影享国际本病例讨论为影享国际原创,供广大医师学习交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影享国际”。您的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让影享国际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能为中国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尽一份努力。
专为医学影像人订制的权威、专业、开放的全方位学习交流平台
oJi长按白癜风好治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