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熟知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乳腺癌正以每年2-3%的增幅在节节攀升。除了乳腺癌,还有一种被称为“炎魔”的乳腺疾病,与癌一样毁乳,很多女性因此也被逼切除乳房,它叫“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医学简称GLM或“肉芽肿”;这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坏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初期多见乳房疼痛和肿块,后脓肿形成、破溃,逐渐形成瘘管和窦道,病情复杂、易反复,临床易于失治误治,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反复发作,缠绵难于,甚至有不少患者因此切除乳房”,“肉芽肿”虽非乳腺癌,却很具“魔性”,堪称“炎魔”。
近年发病急升,最爱侵袭年轻妈妈说起来,“肉芽肿”算“年轻”病种,因为它年才由Kessler首次报道出来,直至年,我国国内还只有8个病例报告。而中医古籍对本病未有明确记载,依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现代医家将其归属于“乳痈”“乳漏”范畴。
因此,“肉芽肿”以前被当做罕见病、疑难症,曾有国外的医学统计称,“肉芽肿”、乳腺癌的发病比例是1:25。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肉芽肿”GLM约占乳腺良性疾病1.8%。令乳腺疾病专家意想不到的是,“肉芽肿”近几年发病率急速上升,明显超过导管扩张症(浆乳)和乳腺瘘管Zuska的发病率,而且治疗困难。因此,国内外医学界均提出,GLM是当今所有慢性乳腺炎症中最急需深入研究,亟待攻克的新课题。
尽管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但临床发现,“肉芽肿”最常发生在育龄期女性,绝大多数是年纪轻轻的已婚经产妇女,多发生在产后数月或数年,少数可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病因不明,多数认同是自身免疫性炎症
多数西医专家学者认为“肉芽肿”属于自身免疫性炎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乳腺导管上皮损伤,致导管内分泌物外渗,诱导乳腺间质结缔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局限于小叶诱导化学性乳腺炎。而可能的病因则包括自身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及泌乳因素,可能还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药物、吸烟、创伤等有关。
国外研究提示,地中海国家、拉丁裔和亚裔女性更易患GLM,因此饮食环境污染也被疑为重要因素。此外,患抑郁症或焦虑症、服用精神分裂症药物、使用紧急避孕药、使用促排卵药等可导致泌乳素升高,这被认为可能触发发病,称为药源性GLM。
中医学则认为,“肉芽肿”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乳汁淤积、外感六淫邪毒、冲任失调等相关。
医院乳腺名家林毅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异物郁积是主要病因:异物郁积,阻滞乳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交阻而形成乳房肿块,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发为本病。
钼靶MRI检不出
在临床上“肉芽肿”很容易被误诊为乳腺增生症,乳腺结核,乳管扩张症、乳管周围炎,或者是乳腺癌,尤其是有些无疼痛、不红肿的病例,有的医疗机构对其误诊率可达%,这很难怪医生,因为“肉芽肿”早期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哪怕是乳腺B超、钼靶X线等检查手段,都没有特异性表现。
临床治疗仍“盲人摸象”,千万小心激素不良反应
“肉芽肿”至今临床尚未形成规范的治疗方案,因此临床治疗可谓仍“盲人摸象”;特别要提醒患者的是,类固醇激素治疗虽然起效快,但减量或停药后会迅速反跳,可能导致病情最终加重,甚至难以控制;更严重的是,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明显,因此,如果长期比如超过1个月应用激素,务必监测糖耐量异常、肥胖指数、骨量流失、皮质功能等不良反应。
此外,“肉芽肿”虽名为慢性炎症性疾病,但临床看见红肿、出脓,就惯性思维而用抗生素消炎抗菌。因为研究提示“肉芽肿”的组织及脓液内多数不能发现病原菌,应用抗生素治疗不仅缺乏指证而且疗效不佳。
玫瑰行动---让天使永远伴随我们!让乳腺肿瘤终身远离我们!
芭雅“乳腺肿瘤终身防治工程”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诊断系统检测和监控,比临床能更早发现乳腺疾病发展迹象,采用双向免疫调节进行干预和调理,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平衡免疫力已防治乳腺疾病;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免疫平衡才是健康之道,芭雅专业健康管理,您身边的超级医生!
声明:图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