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
(-)
意大利著名画家
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生于年,意大利表现主义画家与雕塑家,犹太人。受到19世纪末期新印象派影响,以及同时期的非洲艺术、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刺激,莫迪里阿尼创作出了深具个人风格,以优美弧形为特色的人物肖像画,成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
莫迪里阿尼在画室
莫迪里阿尼在画室
莫迪里阿尼和保羅?紀堯姆在尼斯英國步道
短暂而悲剧的一生莫迪里阿尼,意大利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一八八四年,莫迪格利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一个小镇。塔什肯尼阳光灿烂,在意大利美术史上,那里产生过著名的塔什肯尼画派,以色彩明亮著称。莫迪格利阿尼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有罗马血统的犹太商人。十四岁那年,莫迪格利阿尼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弃学业。为了使他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两年后,母亲让他学画,没想到他竟表现出艺术天份,其画有塔什肯尼画派的强烈色光。
莫迪里阿尼作品欣赏
如果莫迪里阿尼能活过35岁,他也许就能见到自己的作品真正出名的一天。但在年1月24日他去世的那天,他像一个流浪汉一样躺在巴黎街头的诊所,临死前用母语意大利语喊起家乡的诗歌。
莫迪里阿尼生前并没有追随者,但死后不久,连他用过的调色板都卖出了大价钱。在他去世40年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宣称:“莫迪里阿尼的素描直接来自最伟大的线条艺术大师,达·芬奇”。
阿美迪奥·莫迪里阿尼(AmedeoModigliani)在20岁时,满怀才华和抱负,从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国巴黎。也许第一个影响莫迪里阿尼的人是诗人王尔德,在他动身去巴黎前,母亲送给他了一本王尔德的《瑞丁监狱之歌》——“所有的男人皆弑己所爱”,这一思想悲剧性地暗示了在他生命最后,与他息息相关的女人。“经由艺术,也唯有经由艺术,我们才能免于玷污真实存在的污秽。”这一艺术信条强烈吸引着莫迪里阿尼,鼓励他藐视日常生活、无视自己的健康。巴黎蓬勃发展的艺术激情激发了他的创作,但他的余生也埋没在诸多天才中,变成了艺术的愤青、酒精的奴隶。
尽管只有1.65米上下,但莫迪相貌堂堂,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穿着灯芯绒的衣裤,一件格子衬衫,系着红色的围巾和腰带。刚到巴黎时,他优雅的谈吐、良好的家教,为他吸引来了一票的朋友,和一床的情人。然而没过多久,他的个性、穿着、举止和习惯就彻底改变,从一个优雅的意大利人,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法国人——巴黎的前卫已经臭名昭著,起先,莫迪的“粗暴”只是抱着尝试的姿态在入乡随俗,但不久他感到必须抛开中产阶级的安逸和传统的价值观,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我以前可是个布尔乔亚”,他对萨尔蒙说。
年,莫迪遇见了他的第一位艺术赞助人保罗·亚历山大(PaulAlexander),他比莫迪大三岁,是个医生的儿子。保罗提供的麻药和实验用的大麻刺激了莫迪吸食大麻的习惯,他收藏了莫迪的25幅画,多幅素描。
莫迪为保罗画的肖像画中,保罗高大时尚、脸色苍白、脸颊红润、蓄须,两撇优雅的小胡子在脸庞两侧向上翘着,身着高领、剪裁合体的蓝色西装。
莫迪的很多朋友都加入到了巴黎当代艺术运动中——未来派、立体派、野兽派、抽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但莫迪却拒绝加入任何一派。他早期的作品受到的是源自拉斐尔前排的新艺术运动、塞尚的充实、高更异国情调的裸体画、野兽派的感性与色彩、立体派破碎的平面和德国表现主义的心理痛苦。他有一种敏锐的能力,能从每场艺术运动中取其所需,化为已用。
巴黎的艺术家们有一个公认的领袖——来自西班牙的毕加索。他与莫迪几乎同岁,两人也有一种祖辈源自地中海的共鸣。
毕加索也是素描的爱好者,他还告诉莫迪要坚持画下去,“素描画的再多也还是不够”。有时毕加索也把莫迪当对手,画室里莫迪的一张画作会因为他恼怒而被撕掉,但他后来又买了另一幅莫迪的画作《双手放在膝盖上的年轻女人》,如今收藏在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对他的影像清晰可见,他年的画作《年轻女人的头像》与毕加索年的画作《忧郁的女人》一样,同样的大帽子、低额头、偏紫色的肤色、厚厚的嘴唇、坚毅的下巴。
这两位画家是不公平的对手,同样是小个子,同样满腹才华、精力充沛,但更有野心的毕加索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追随者,而莫迪也无法和他那千变万化、压倒一切的天赋相抗衡,“我是又一个被毕加索所害的人。”在立体主义风靡一时的时候,他的画虽然比毕加索的更富有感情,但莫迪觉得自己成了毕加索的牺牲品。
在巴黎的三年让莫迪创作了最重要的作品,也让他在人际之中筋疲力尽、沮丧万分,他回到意大利里窝的家乡,回归了平静。年到年,他发现了非洲雕像中的美感,“原始中有一股简化的美,和新古典主义们从希腊、罗马中提炼出的线条最为接近。”这些异国的雕像让他有章可循,又忠于自我。在日后他的无数绘画中,都能够看出非洲雕塑的影子。
但一回到巴黎,莫迪的生活又回到了不羁的灾难,他的绘画仍在混乱中进步,而他的赞助者们发现了这一弱点,纷纷鼓励他喝酒,供给他痛饮葡萄酒和威士忌,或是把他和酒精一起锁在地下室里,变成了奴隶制的供养关系。
那些年中,莫迪却收获了一份特别的友谊——柴姆·苏丁成为了他新的挚友和知己。苏丁完全是莫迪的反面,他生性粗鲁、野蛮,一衣服总是又脏又破,就像一个会走路的调色盘。
童年的痛苦让苏丁的画总总是充满暴躁的元素,但莫迪却看到了他的才华。他为苏丁画了10张素描、4幅肖像。苏丁浓密的头发梳向两边,遮住耳朵;不对称的棕色眼睛带着白色的点;鼻子宽,像把铲子——莫迪画出了苏丁天真无邪的强烈感情。
就在莫迪奄奄一息,即将离世的时候,他还不忘自己这位疯子般的朋友,对自己的画商说:“我已经完了,但我给你留下了苏丁。”
年,一战的炮火打到了巴黎,流亡的艺术家们变成了社会边缘的人士,他的生活更加艰难。艺术品交易商保罗·纪尧姆(PaulGuillaume)成为了莫迪的经纪人,在年的一张照片中,精明时髦的纪尧姆带着寒酸邋遢的莫迪走在尼斯的大道上。
纪尧姆在他身上赌了一把,并且赚得满盆。日后想起莫迪独特的感染力,纪尧姆道:“太迷人了,感情如此昂扬。他高傲的灵魂,在其瑰丽却残缺的美中,依然留在我们身边。”
莫迪为纪尧姆花了4幅画像,最好的那幅里,纪尧姆圆柱形的脖子支撑着他那又大又方的脑袋。三角形的鼻子和他优雅的八字胡,还有嘴巴形成的三角形相互呼应。尽管莫迪画作所卖的钱全被纪尧姆赚取,莫迪仍然在这之中逐渐变得画风成熟、并创作出了最杰出的肖像和裸替画作。
年,比莫迪年长5岁的比阿特丽斯·黑斯廷斯(BeatriceHastings)走进了莫迪的生活,她有着复杂的过去,和智慧的头脑,能懂得真正的才华,活跃而直言不讳、读书之广也让人惊讶——她是莫迪所需要的兴奋剂。两人酒后的争吵十分激烈,凶狠的厮打也让她乐在其中,这对情侣在巴黎艺术圈逐渐变得臭名昭著,她既是他的魔鬼,也是他的缪斯。
到年之间,莫迪为比阿特丽斯画了15幅肖像和无数素描——“他每天都从我身上在获得灵感”。比阿特丽斯真心钦佩莫迪的才华,希望能把他从每况愈下的酗酒中拯救出来,但她发现想要维持他们梦幻般的生活越来越难。共同生活两年后,她投入了另一个意大利雕塑家的怀抱,并且把伤痛永远留给了莫迪里阿尼。
虽然莫迪一心要自我毁灭,但还是在拼命作画,绘画是他生命中唯一稳定的元素。他把精力只用在为男人、女人和孩子画出生动、感情饱满的作品。画布上孤独的主角或优雅,或粗疏,或零担,或神采奕奕——都似乎与世隔绝。
不管画什么,他都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模特站在面前。年,莫迪遇到了最后的爱人,让娜·艾布特纳(JeanneHebuterne)。她比莫迪小十四岁,是个天才小提琴手,也是莫迪会喜欢的那种女人——她有着宽嘴、长鼻子,黑发和白皮肤强烈对比,杏仁蓝眼睛就像一尊哥特肖像——尽管她只有19岁。
让娜是莫迪最好的情人,为他摆姿势、做模特、崇拜莫迪,莫迪喝醉了,还把他背回家,为了得到莫迪的欢心不得不放弃脆弱的自我,但她的敏感和多疑却让莫迪十分痛苦,年轻的让娜不断希望莫迪能够最终稳定下来,却忘记了莫迪最需要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自由。
在莫迪的笔下,让娜的肖像却逐渐变得扭曲,头更加椭圆,脖子更长,四肢更伸展,隆起的小腹表明她正怀着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莫迪多次反悔与让娜结婚的约定,对家庭的约束逐渐感到厌倦也让他的画中带着悲观的情绪。
就在莫迪死去的第31个小时,让娜后退着从5楼的窗中跳下,颅骨碎在了街石上,带着怀中的婴儿离开了人世。
莫迪生前并没有得到认可,然而他去世的10年后,他悲剧性的传奇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吸引了热心的收藏者,他的画飙升到了50万法郎的天文数字。他的名声却激励了许多平庸的杜撰作品:9部小说、1部剧本、5首诗歌、1部纪录片和3部故事片。只活了35岁的莫迪像同龄的一批画家一样,以动人的魅力、耀眼的才华、狂热的工作风格,甚至用自毁和早逝,变成了一个无法忘记的故事。
如同保罗·高更在南太平洋时的那个预言一样:“会有那么一天,他们把我们当成神话人物,或是报纸上杜撰的传奇。”
莫迪里阿尼的代表作莫迪里阿尼有几幅以年轻少女的半裸姿态为题材的作品,在动态及正面的处理等方面上并没有多大差异,只以比横躺着的裸妇更谈的色调来统一画面。从色彩上来说,前景与背景在对比上显得较弱,画面是温和的,而把重点放在脸及手的强调上。在看这幅作品时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例如无法从表面上看出隐藏在内衣下的乳房,无法直接表现出隐藏的部分,这也是受大众欢迎的泉源。
莫迪利亚尼所描绘的肖像有着统一的造型模式:如同面具似的面孔、不画眼珠的杏眼、三角形的鼻子、小嘴巴,弧形的一线眉等。这些部分全被配置在倾斜着的头部,一个单纯化了的鹅蛋形的面孔、细长的颈脖,削肩膀,都是以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来。在构图上拉长的头部和歪斜的身姿稍微偏离中心线,有时为了取得平衡,两只眼睛画的也大小形状不一。令人惊叹的是画家通过这种极单纯化和模式化的造型竟能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同时强烈而鲜明地传达出画家自己多愁善感的心情。
画中女郎表现出一种不安及哀伤的感情,这可以说是当时在生活及精神上焦虑不安的写照。由蓝色调子而产生一种梦幻的感觉,飘荡于整个画面。这又与毕加索的“蓝色时代的感伤有如出一辙的相似。女郎的头发、帽子,及手臂的色彩融合在背景之中,仅是象征性地用草略的轮廓表现出来,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脸部。
这是一幅略带伤感的坐画像。从画中那锐利如雕塑的线条可以看出,这幅画与立体派特别是布朗库西的雕塑相类似。不过,这时候的线条已向更有弹性、更柔和的曲线方面发展,所以本质上已与立体派及布朗库西的线条不同了。莫迪里阿尼在平面中求得线条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使面部的表情带有如沉缅于深深失意中的忧愁感觉,其表情与身体的姿势相结合产生了某种难以描绘的悲哀。全画大体上以表现主义的笔触来完成,但稍嫌生硬,而且在头发、眉、眼、鼻等部位虽以线系加以图解化,但仍然避免不了单调感。
莫迪里阿尼的许多肖像画,包括不少精品,却没有画眼睛,画家像古希腊雕刻家那样,将双眼留为一个平面,涂以单一颜色。其实,用我们今天的批评术语来说,莫迪里阿尼画的是凝视,一种内向的自我凝视。关于凝视的理论,来自二十世纪中期法国心理学家拉康(JacquesLacan,—)的镜子之说,认为幼儿通过镜子而开始了自我审视,这是人研究自身、研究自身与环境之关系的开端。
到二十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化研究理论,强调凝视中的交流,如注视、窥视、对视之类,认为视线的交流,揭示了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关系。莫迪里阿尼曾经说,他笔下的人物,看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要说,他笔下的人物,像画家本人一样孤独,只进行自我交流。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见,所以便没有眼珠,而所谓有目无珠,却正是只看自身的内心世界。这样理解,人物的抽象背景也就事出有因了,因为背景和环境并不比人物自身重要。于是,在另一些画中,即使画了双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没有焦点,他们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因此我还要说,莫迪里阿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他的肖像画,其实是他对人的理解,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与肖像画相似,莫迪里阿尼的裸体人物,也在抽象的外在形式中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除一些作品的抽象背景和一些人物有目无珠而外,装饰性用色的单纯和空间造型的平面化,以及即兴的用笔用色,也是画家专注于人物本身的一种方法。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却是画家的构图设计。莫迪格利阿尼的女裸体,大多是斜躺的全身画。
在构图时,画家有意用画布的边沿,将人物的腿部切掉,有的甚至将双手和头顶也切掉。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人体画,尤其是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人体画,都强调完整、整一的原则,人体的所有部分,只要在透视上看得见,都毫无遗漏地画出来。这是遵循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完美的审美理论。莫迪里阿尼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他切掉人物双腿,在视觉上让人体摆脱画框的限制,使其看上去像是漂浮在画布上,于是人体本身得到了凸显。也就是说,因为画框不再限制我们的视域,不再是画家和观众观察世界的窗口,被观察的对象也就不是远在窗户之外,而是近在我们眼前,有就近窥视的特点。
但是,也正由于强调人物本身,莫迪里阿尼的裸体画便不像古典主义裸体画那样富有画外的寓意。结果,一九一七年他在巴黎举办一生中唯一一次个展时,其裸体作品便被认为是色情的,不仅无一售出,而且展览也被警察强行关闭。莫迪格利阿尼的一些裸体画,若从视觉上直观,确有情色的诱惑,但若用今天的文化理论来阐释,应该说他的裸体画更关心形式和心理因素。所谓形式,如前所述,是单纯色彩的平面性、人物造型的变形,和构图上对传统美学原则的突破。所谓心理,则是画面上激情与冷漠的交织和冲突。
莫迪里阿尼对人物画,特别是对裸体画的激情,与他实际生活中的性爱经历有关,与他同碧萃丝和杨妮的情爱有关。这种爱和欲的激情,在烈酒和毒品的作用下,通过即兴运笔而成为画布上的纯粹色彩,人物也变形拉长,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一方面,莫迪里阿尼笔下人物的魅惑神情与引诱之态,漂浮、凸显在画面上,暗示甚或流露出被压抑的激情。另一方面,由于画家的孤独,他的人物又是冷漠无情的。
这些裸体女人,或闭目而眠,或沉思内省,她们陷入个人的内心世界,完全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冷漠,使她们失去了个性,她们只有共性,她们都是画家本人的性格折射。这冷漠,既反映了莫迪里阿尼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巴黎孤独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不参加任何艺术团体的心态。曾有一次,当时走红的未来主义画家们要发表一份宣言,组织者想请莫迪格利阿尼在宣言上签名,以示支持,不料他一口拒绝。孤独使莫迪里阿尼古怪而矛盾,他的画也如谜一般让人困惑。
(图文来源于网络)
//////////
画社简介
九零创作画社设立于年6月,画社是一个以绘画艺术为主的新兴团体,其团体内容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性及当代性。
画社成员是由九零后优秀青年艺术家组合而成,融合吸纳对绘画艺术有独到见解,基本功扎实,作品语言鲜明,有实力的青年艺术家。
致力于探索新的绘画途径与思维,并继承传统艺术理念及艺术规律。以绘画为媒介,挖掘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绪,讨论个人存在与实际社会的关系,探究个人世界观与绘画艺术的潜藏关联。体现在画面的形势和内涵上,且创造不可多得的精神价值及丰富的艺术价值。
在追求艺术的远途上坚持自我主动性、艺术个性化与传统相结合的宗旨,创作属于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成为中国美术界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