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猫嗜酸性皮炎的诊治

作者:许晓鸥

摘要

猫嗜酸性皮炎有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斑块等,常常是一种炎症性皮肤或/和口腔黏膜的疾病,常常与潜在的过敏病有关,经常由跳蚤过敏症、食物过敏或异位性皮炎导致。猫中很常见。病灶可以是瘙痒的也可以是无痛无痒。一般从细胞学组织压片就可以得出初步诊断。

关键词:嗜酸性皮炎嗜酸性粒细胞红斑糜烂或溃疡过敏

基础信息

主诉:七月份曾出现皮肤丘疹、结痂、脱毛,按照细菌性毛囊炎治疗后未有明显好转,后停用抗生素后进行保守治疗口服皮肤营养剂(不饱和脂肪酸鱼油合剂),使用期间出现症状加重。全面停药后稍有好转。八月曾于我处就诊,经检查发现腹部有少量脓疱,组织压片采样后发现大多数为嗜酸性粒细胞,因此要求停用罐头进行口服泼尼松龙(1mg/kg/d,po)治疗,服药一周后好转,宠主自主停药。不久后该猫怀孕,11月中旬分娩后不久再次出现类似症状,观察数日未见好转后就诊。两次发病时该猫的食物都较为繁杂,各种种类的罐头、水煮鸡胸肉、牛肉、鱼肉及猫粮混杂。

临床检查

3-1基础检查bw:3.2kg,T:38.6℃,P:次/minR:40次/min。精神食欲良好,鼻镜湿润,黏膜粉红。最后一对乳头周边及右前肢爪部、嘴唇皮肤糜烂,脓疱。

3-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伍德氏灯:阴性

真菌培养:阴性

拔毛镜检:未见明显虫体及虫卵

细胞学组织压片:

细胞学图片中可见大量分叶细胞及紫红色嗜酸性颗粒,大面积的嗜酸性粒细胞及嗜酸性颗粒。未见细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源。

初步诊断:嗜酸性皮炎

治疗方案及讨论

1、由于大多数嗜酸性皮炎往往都存在潜在的过敏性疾病,猫常见的嗜酸性皮炎多为嗜酸性斑块及嗜酸性肉芽肿。该病例初期呈现的为表面脓疱病变,因此之前就诊时其他的医生从症状上将其归类为浅表脓皮病,并且在组织压片的细胞学中将看到的嗜酸性颗粒误认为了球菌,并针对球菌性浅表脓皮病进行了治疗。但是显然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2、大多数猫嗜酸性皮炎的患猫还会伴随着无痛性溃疡(唇部或口腔),该病例中第二次就诊时明显可见唇部存在溃疡。并且该猫无疼痛及瘙痒感。从该猫症状来看嗜酸性斑块的可能性不大,更倾向于嗜酸性肉芽肿及无痛性溃疡的病症。并且根据病史的发展来看,考虑食物过敏的可能性更高。

3、该猫第一次就诊时因使用之前从未使用过的罐头而出现了早期症状,后期因为吃了“保肤康”(成分为鱼油及不饱和脂肪酸)而加重了病情,虽然参考书籍上建议进行口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根据该猫的临床症状及病史看来,口服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的谨慎。

4、第二次就诊时给予该猫的治疗为1mg/kg/d口服泼尼松龙(迈微舒),考虑到其在哺乳期,建议宠主进行断乳控制,尽可能减少幼崽通过母乳吸收泼尼松龙继而导致激素摄入过多引起的生长阻滞。在服用一周后该猫症状明显好转,皮肤红肿减退,未见明显复发及其他病灶发作。考虑其哺乳营养需求较高,因此暂未要求进行食物管控。服药第三周时得知幼崽已开始自主食猫粮后建议宠主及早进行隔离治疗。

5、对于此类行患者建议进行食物排除实验及激发试验,这样才能更好的选择低过敏食物。但由于食物排除实验及激发试验耗时较长,大多数宠主会选择进行采血送检食物过敏原IgG及IgE的检测。但是大多数病例报告中准确性并不能够达到80%及以上,因此该检测仍然仅能作为参考,建议宠主配合进行食物排除才是治愈疾病的最终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yfbf/11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