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吴某,女,60Y,行全腹CT检查。
胰腺下方肠系膜密度局限性增高,周边可见假包膜样改变,其内可见肠系膜血管包饶,未见明显受压。
肠系膜脂肪炎(mesentericpanniculitis,MP)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Dgder于年阐述了本病的病理过程,指出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倾向。MP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分为3个期:肠系膜脂肪萎缩、肠系膜炎性反应和肠系膜脂肪纤维化。当病变处于炎性反应期时,以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性改变为特征,在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浆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泡沫巨噬细胞的浸润。
01CT诊断CT诊断标准为小肠系膜密度增高,包含不均匀脂肪组织且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界限清楚,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可推压邻近肠襻但不侵犯,且除外肠道、腹膜后肿瘤及感染性病变。
另有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为至少存在以下5种征象中的3种:
小肠系膜密度增高,包括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相对腹膜后脂肪)或结肠系膜密度不均匀增高;
病变界限清楚,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的软组织包块;
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肠系膜软组织小结节;
脂肪环征。
MP在CT上最典型的表现是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增高,形成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典型CT表现为脂肪环征与假包膜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有脂肪密度影环绕,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包绕,是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Lawler等报道MP病灶中可见钙化、囊变。另有文献报道MP可见肠系膜的血管增粗、增多,似木梳样改变,即木梳征。
02MRI诊断MRI能较好显示脂肪、软组织成分及血管受累情况。MRI上T2压脂序列病灶信号较周围正常脂肪信号增高,呈片状、絮状,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有较清晰的界限,假包膜征显示清楚。病变中见纤维条索状及软组织小结节样信号影,且信号不均匀,推测可能是由于病灶内炎症、纤维化、脂肪坏死多种组成成分所致。
03鉴别诊断在诊断本病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淋巴瘤或淋巴肉瘤,累及小肠系膜,主要表现为肠系膜内较大的分叶状肿块,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也不引起肠缺血和坏死,
可对周围结构产生推移,肿块较大者中心可有坏死,并可见“三明治征”,且淋巴瘤或淋巴肉瘤增强扫描后可强化,而MP无强化。
②肠系膜脂肪肉瘤,亦可表现为肠系膜根部血管周围的脂肪密度肿块,但肉瘤的密度多不均匀,其内可见以纤维为主的实性成分,
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可以强化,并且脂肪肉瘤的边界不清,无“
假包膜征”及“脂环征”。
③血管脂肪瘤,为良性病变,根据血管和脂肪含量的不同,其内密度表现不同,增强扫描后其血管成分明显强化,脂肪成分强化较轻,周围肠管以推压为主。
④腹膜后纤维化,多见于放疗后的患者,主动脉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并包绕,易压迫输尿管导致尿路积水;其发生部位较MP靠后,病灶前界清楚后界模糊,增强扫描病变可轻中度强化。另外,还需与胰腺炎、阑尾炎、憩室炎及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肠系膜增厚及炎症相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