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唇炎,西医分为多种类型,如接触性、剥脱性、光化性、肉芽肿性、腺性等,病因均不同。临床上以变态反应导致的较为多见,即以上列出的前三种。唇炎的中医辨证,多责之于脾胃,因脾开窍于口,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灵枢·经脉》)。据临床所见,以脾经湿热者较多,但较为顽固者则虚实夹杂,须详审细辨。唇炎的治疗通常较慢,因每天要进食,所吃的食物多而杂,这是较难治愈的原因之一。
????????董某,女,41岁,口唇及其周围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瘙痒3年,后口角、下唇下均被累及,现皮损肥厚,色沉,时有丘疹、丘疱疹出现,伴有皲裂,皮损冬重夏轻,纳食一般。舌偏淡,苔薄白,脉稍弱。
诊断:接触性唇炎;慢性湿疹。
辨证分析:患者舌偏淡,脉弱,皮损冬重夏轻,为阳虚复又感受风寒之故;阳虚则气化不利,湿邪内蕴,故口唇有丘疹、丘疱疹出现;湿蕴化热壅脾经,故唇部干燥脱屑而痒。总之,该患者阳虚与湿热共存,阳虚为本,湿热为表,风寒为加重因素。
辨证结论:阳虚寒束,内有蕴热。
治法:温阳散寒,兼清内热。
方药:炙麻黄6克,制附子6克(先煎),细辛5克,栀子15克,黄连6克,当归15克,苍术15克,陈皮9克,白鲜皮30克,甘草6克,紫草18克。共7剂,水煎服。曲安奈德乳膏、硅油霜(医院制剂)外用,每天两次。
????????
二诊:下唇下皮损减轻,色转淡,较前薄软,口角皲裂,舌偏淡而胖,纳、眠均可。脉尚可。改拟辛通温润,佐以苦燥。荆芥9克,防风12克,苍术15克,桂枝9克,云苓18克,陈皮9克,当归15克,生地20克,白僵蚕15克,黄连6克,天花粉10克,白鲜皮20克。共7剂,水煎服。
三诊:口唇及其下方皮损色接近正常,唯口角皲裂,舌红,苔薄白,脉弱。皮损明显减轻,热象稍显。二诊方去桂枝、白鲜皮,加黄精20克,栀子12克。共14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唇红区皮损消退,皲裂愈合,下唇下之皮肤略肥厚,轻痒。舌淡红,苔薄白,脉可。改拟下方以调理善后。防风12克,苍术15克,生苡仁20克,云苓20克,陈皮9克,黄芩12克,鸡血藤20克,当归15克,白鲜皮30克,甘草6克。共10剂,水煎服。
按:本例初诊舌脉、症状显示阳虚与湿热共存,复有风寒外束,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加清热燥湿祛风之品,一周后皮损减轻。但仍肥厚皲裂,考虑温燥不宜太过,改拟辛通温润,佐以苦燥。服药7剂即唇红区基本恢复,但舌质转红,热象显现,故原方减温通药,加益气养阴之品,唇部皮损消退。回顾本例的治疗,初诊时的舌淡、脉弱等阳虚之象,可能与前期在外院口服苦寒中药伤阳有关。因此,对于有些阳虚的患者,经过治疗,如果出现热象,就应及时更改治法。此与素体阳虚者不同,提醒注意。(作医院)本期编辑: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