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先天性化脓性肉芽肿(Congenitalpyogenicgranuloma,CPG)是一种在临床和病理上类似婴儿血管瘤的罕见血管肿瘤,表现为质脆易出血的红色有蒂丘疹。近期,巴西阿雷格里港联邦健康科学大学的SchneiderMH在JCutanPathol上报告了一例足部CPG,现介绍如下:
病例介绍患儿男,足月顺产,妊娠期间无药物暴露史,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右足底一处2cm大小的肿块,纤维弹性组织硬度、有红晕、结痂和黄色分泌物(见图1)。确诊后4周,损害未经治疗开始自发性消退(见图1C和D)。
图1.足底肿瘤的临床演化:(A)出生时;(B)出生后第二天活检;(C,D)3月后
活检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分叶状毛细血管增生伴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符合化脓性肉芽肿。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1a、郎罕细胞特异蛋白、S和葡萄糖转运体1(GLUT1)阴性。这些结果均符合CPG(见图2)。梅毒、VIH和弓形虫血清学检查阴性。
图2.皮肤化脓性肉芽肿(分叶状毛细血管瘤):(A,B)毛细血管增生伴混合性炎细胞浸润(HE染色,×);(C)免疫组化示无GLUT1表达(GLUT1染色,×)
病例学习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血管肿瘤,特征为红色有蒂小丘疹,增大和进展迅速,常伴溃疡和出血,多为获得性,通常为感染、湿疹、昆虫叮咬、烧伤、外伤或系统性维甲酸治疗的反应性改变。
CPG罕见,与化脓性肉芽肿具有相似的组织学改变,均为分叶状毛细血管增生和GLUT1阴性。然而,CPG无特异性生物标记物,故对于CPG与非先天性化脓性肉芽肿是否为同一种疾病还存在争议,有人建议将CPG命名为「化脓性肉芽肿样先天性播散性血管瘤病」。
与获得性化脓性肉芽肿相似,CPG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质脆的有蒂或肿瘤性损害,易自发性出血。CPG更常累及粘膜如口腔、喉、咽和泌尿生殖道粘膜。约半数患者伴有系统受累,应对肝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影像学检查。
多发性CPG的主要鉴别诊断为多灶性婴儿血管瘤,婴儿血管瘤的组织学特征也为分叶状毛细血管瘤,但GLUT1染色阳性,经普萘洛尔和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消退。孤立性CPG还应与先天性自愈性组织细胞增多症、Merkel细胞癌和小汗腺汗孔瘤相鉴别,组织学上容易区分。
多灶性婴儿血管瘤多在6个月后停止发展,对系统性普萘洛尔的治疗反应良好,而CPG的临床经过变异较大,病程更长,对系统性普萘洛尔的疗效不佳,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SchneiderMH,GarciaCFV,AleixoPB,KiszewskiAE.Congenitalcutaneouspyogenicgranuloma:Reportoftwocas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JCutanPathol.May16.doi:10./cup..
推荐阅读:行医笔记:皮肤损害的五彩缤纷
编辑|琴琴、费肥肥
文章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