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红中教授非感染性肉芽肿的临床诊疗线索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9.html

在昆明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上,中国医医院皮肤科晋红中教授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讲述了肉芽肿的临床诊疗及人工智能与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前景。

晋红中教授接受丁香园专访

感染性肉芽肿和非感染性肉芽肿的分类与临床病理区别

肉芽肿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疾病,从组织病理学上可以分为三大类:感染性肉芽肿、非感染性肉芽肿、以及比较少见的肿瘤性肉芽肿。

感染性肉芽肿是指由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肉芽肿,能形成具有特殊结构的结节。

非感染性肉芽肿主要是指一类目前认为跟病原体关系不明确、相关性不大的一类肉芽肿。

非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三大类:栅栏状肉芽肿、结节病样肉芽肿、弥漫性肉芽肿。栅栏状肉芽肿是指在真皮或皮下组织中局部胶原纤维变性,其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可排列成栅栏样的损害。

结节病样肉芽肿主要是指以上皮样细胞团块为主的疾病,周围炎症细胞比较少;弥漫性肉芽肿是指细胞散在分布于胶原纤维之间,边界不清晰,但这类肉芽肿通常会有多个巨细胞。

感染性肉芽肿与非感染性肉芽肿在临床上的区别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多表现为有渗出、疼痛、破溃等症状;

非感染性肉芽肿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结节、斑块,有时候也会破溃,但通常症状不明显。

二者在病理上的区别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通过特殊染色或者特殊的PCR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发现相关的病原体,如真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感染性肉芽肿与血液的改变有关系,比如梅毒等,也可以出现肉芽肿的改变。

肉芽肿虽在临床上分为非感染性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但二者的界限并非完全清晰。

在临床上只有最终找到了感染的病原体,才可能确定为是感染性肉芽肿。若非感染性肉芽肿经过技术的发展而找到了感染性病原体,也可将之归入感染性肉芽肿。

非感染性肉芽肿的诊疗现状及未来发展

非感染性肉芽肿在组织病理学上大体分为三大类,其中栅栏状肉芽肿有环状肉芽肿、类风湿的结节、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肉芽肿等;弥漫性肉芽肿包含有黄色瘤等;以及结节病时发生的结节病样肉芽肿。

不同类型的非感染性肉芽肿发病原因不同,其诊疗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性。

肉芽肿的临床治疗首先要区分疾病是局限性的还是全身性的,对于局限性的肉芽肿可采用较温和的治疗方法,针对系统性的肉芽肿则需要采用更多的方法。

如结节病样肉芽肿,多数患者是局部症状而不累及系统,对这类疾病可以用激素类药物,也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或者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伴有系统性症状的结节病肉芽肿,如果症状非常明显可采用系统的激素治疗。

如果症状不明显,则可采用比较温和的治疗方法。对肉芽肿的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如黄色瘤这类疾病的治疗更多的需要考虑血脂的影响,如果血脂有改变,需要进行血脂调整;如果血脂没有明确改变,则主要根据皮损的部位,或泛发、或局限采取相应的方法,如物理学方法、激光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处理。

目前对于非感染性肉芽肿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冷冻、激光、或系统的药物治疗之外,目前一些新的制剂药物也开始应用于临床,如TNF-α的抑制剂在部分结节病肉芽肿的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随着生物技术的治疗,更多方法会应用于肉芽肿的治疗中。

皮肤影像人工智能协作组成立,推动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发展

晋教授指出,其目前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hlzs/11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