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病理考试大题总结

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凋亡:

细胞皱缩:胞质呈高度嗜酸性,单个凋亡细胞与周围细胞分离

染色体凝聚:固缩,边集,碎裂

凋亡小体形成:细胞膜内陷或胞质出芽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或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

质膜完整:不引起周围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凋亡小体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坏死:是细胞的病理性死亡,基本表现是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常累及多个细胞。细胞损伤后,细胞内具有组织特异性的酶释放入血,血清中相应酶水平升高。主要是细胞核的核碎裂,核溶解,核固缩。

机制:基因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主动进行;意外事故性死亡,他杀

诱因: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产生;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导发生

死亡范围:散在单个细胞;常为聚集的多个细胞

形态:细胞皱缩,核固缩,边集,碎裂,细胞膜完整,形成凋亡小体。核固缩,碎裂,溶解,细胞肿胀,细胞膜溶解破裂,溶酶体酶释放使细胞溶解

生化特征:耗能的主动过程,依赖ATP。不好能,不依赖ATP

周围反应: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凋亡小体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引起周围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无或少;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核分裂像多

大体形态:有被膜,容易推动,边界清晰;无被膜,不易推动,边界不清晰

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

继发改变:少见;常见,如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

转移:不转移,可转移

是否复发:一般不复发,容易复发

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较大,除压迫,阻塞外,可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坏死

分化程度,大体形态,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转移,复发,对机体影响

肿瘤组织细胞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

组织结构在空间排列上与相应正常组织的差异,称为肿瘤的结构异型性

细胞的异型性:

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致,可出现多形性和瘤巨细胞

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质比增大

核的大小,形态,和染色差别很大,出现巨核,多核等,核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匀,聚集在核膜下

核仁明显,体积大,数目增多

核分裂像增多,出现不对称分裂和病理性分裂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溃疡分为A,B两型:

A型是自身免疫病,在胃底,胃体部发病,抗壁细胞和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水平高,胃窦部有G细胞的增生,胃酸分泌明显降低,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常有恶性贫血。

B型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变位于胃窦部,胃酸分泌中度降低或正常,无恶性贫血。

两型的病变基本相同,均累及黏膜全层。

肉眼观察: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数目减少或消失,皱襞稀疏,粘膜下血管透见

镜下: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

固有层间质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可出现细胞异型增生

胃溃疡

1.病因和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胃酸分泌增加,对黏膜组织消化导致溃疡形成。

2.慢性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胃窦部,常为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

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通常穿越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镜下,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为四层,分别为炎性渗出层(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渗出),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

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可伴有血栓形成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简答题:

1.肉芽组织的概念和作用

肉芽组织是由新生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作用是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转归:

肉芽组织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逐渐消失,部分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数量减少,部分血管壁增厚,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胶原纤维逐渐增多,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

2.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些,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

肿瘤的生长方式有

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包括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

膨胀性生长:实质器官的良性肿瘤常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随体积增大,肿瘤推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外生性生长:体表肿瘤或体腔内的肿瘤,或管道器官腔面的肿瘤,常突向表面,呈乳头状,息肉状,蕈状或菜花状

影响肿瘤生长速度的因素有肿瘤的倍增时间,生长分数,肿瘤细胞的生成和死亡的比例

3.胃良恶性溃疡的区别

大体形态鉴别:

形状:良性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恶性溃疡呈不规则,火山口状

大小:良性溃疡直径一般小于2cm,恶性溃疡直径一般大于2cm

深度:良性溃疡较深,恶性溃疡较浅

边缘:良性溃疡整齐,不隆起,恶性溃疡不整齐,有隆起

底部:良性溃疡较平坦,恶性溃疡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

周围黏膜:黏膜皱襞向良性溃疡集中,恶性溃疡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4.慢性肺瘀血的病理特点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可见肺泡间隔变厚和纤维化,肺泡腔内除了有水肿液及出血,还可见大量吞噬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肺淤血性硬化时质地变硬,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简答题:

1.简述血栓的类型及组成

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组成

混合血栓: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和红细胞组成

红色血栓:由纤维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组成

透明血栓:由纤维蛋白组成

2.化脓性炎的概念,列举三个例子并说明病理变化

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炎症

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管腔和周围肺泡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脓性渗出物

化脓性尿道炎:中性粒细胞向黏膜表面渗出,深部浸润不明显,渗出的脓液沿尿道排出体外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疖,痈: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3.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异同

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无或少见;恶性肿瘤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大,核分裂像多见

大体形态:有包膜包被,边界清晰,容易被推动;无包膜,边界模糊,不易被推动

生长速度:慢;较快

生长方式:常呈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主要呈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一般无继发改变;常见,如出血坏死等

转移:不转移;可转移

复发:一般不复发;较易复发

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较大,除压迫,阻塞外可造成组织出血坏死。

4.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因、病理变化

(最后这个记不清楚了,反正是个肾炎)

分为上行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下行性(血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病理变化:在急性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出现腰痛,高热,脓血,血尿,菌尿,和白细胞管型尿。

简答题:

1.癌和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

发病率:较高,约为肉瘤的9倍;较低

大体特点:质地较硬,灰白色;较软,灰红色,鱼肉状

镜下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常有纤维组织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见于癌巢周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

2.慢性胃溃疡的病理变化

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胃窦部,常为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2cm以内

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通常穿越黏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镜下,溃疡底部由内向外分为四层,分别为炎性渗出层(中性粒细胞,纤维素等渗出),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层

常有增殖性动脉内膜炎: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可伴有血栓形成

3.什么是纤维素性炎及举例三种

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泡的渗出性炎症

如白喉,细菌性痢疾,大叶性肺炎,绒毛心

4.血栓和栓塞类型

血栓栓塞:最常见,绝大多数栓子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

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和烧伤,脂滴进入血液到达肺部,引起肺动脉栓塞

空气栓塞:见于使用正压静脉输液,减压病等,气体阻塞血管导致呼吸困难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的血管,引起栓塞

简答题:

1.癌和肉瘤的区别

组织来源:癌来源于上皮组织,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

发病率:较高,较低

大体特点:质地较硬,灰白色;质地较软,灰红色,呈鱼肉状

镜下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常有纤维组织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见于癌巢周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

2.化脓性炎的概念,举例三个及病变特点

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炎症

化脓性尿道炎:中性粒细胞向黏膜表面渗出,深部浸润不明显,渗出的脓液沿尿道排出体外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疖,痈: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3.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特点

肉眼观察: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数目减少或消失,皱襞稀疏,粘膜下血管透见

镜下: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数目减少

固有层间质内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

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可出现细胞异型增生

4.疤痕组织定义,有利性、有害性

由肉芽组织成熟后经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胶原纤维增多,毛细血管,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减少

有利:可长期填补和连接损伤的创口,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不利:瘢痕收缩,十二指肠瘢痕可引起幽门梗阻

瘢痕性粘连: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会形成纤维粘连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形成瘢痕疙瘩

简答题:

1.简述肝脂肪变性的形态特点(肉眼和镜下),病变的后果以及其形成的机制。

肉眼观:呈淡黄色,有油腻感,肝大,边缘变钝,质地较软

镜下:肝细胞体积变大,胞质内可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空泡,可将细胞核挤向一侧,肝索紊乱,肝窦扭曲,狭窄,闭合

病变后果:后续可发生肝细胞坏死或纤维化

形成机制:由于载脂蛋白减少或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导致甘油三酯无法转运出肝,堆积在肝细胞中导致肝细胞脂肪样变性

2.何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简述其形成条件和组成。

慢性肉芽肿性炎是以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形成条件:异物性肉芽肿是由于异物刺激长期存在而形成的慢性炎症。感染性肉芽肿是由于某些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清除,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而导致巨噬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组成: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有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纤维。

3.血栓形成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有利:阻塞破裂的血管,减少出血。

不利:

阻塞血管: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而又无足够的侧枝循环,则会导致梗死,如心冠状动脉血栓引起心肌梗死。阻塞静脉则引起淤血水肿等

栓塞: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

心瓣膜变形:风湿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反复形成血栓,可导致瓣膜增厚变硬,引起变形

广泛性出血:DIC时微循环内广泛纤维素性血栓形成可导致广泛性出血

4.辨别胃的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的判断标准

形状

大小

深度

底部

边缘

周围黏膜:向溃疡集中;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大

简答题:

1.什么是癌症的转移?转移的途径有哪些?形态学特点?

恶性肿瘤从原发部位侵袭到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种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如乳腺癌转移至同侧的腋窝淋巴结

血道转移:是间叶组织源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到达远处器官,如胃癌和大肠癌经门静脉转移到肝

种植性转移:常见于腹腔器官恶性肿瘤,瘤细胞侵犯器官表面时,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表面,如胃癌破坏胃壁后转移到双侧卵巢,形成库肯勃瘤

2.急性进行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特点(及病理特点)

发生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产生血管紧张素使小血管收缩,增大外周阻力;促进原癌基因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加外周阻力;作用于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促进醛固酮释放,促进水钠重吸收;刺激ADH释放;作用于肾血管使血流量减少,增加血容量。

交感神经系统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胰岛素抵抗

病理特点:

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动脉内膜显著增厚,伴有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壁呈层状洋葱皮样增厚,管腔狭窄

坏死性细动脉炎:小动脉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3.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区别,具体好像问了伤口特点,愈合过程,和愈合后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表皮再生后,可将伤口覆盖,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无毛细血管增生。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有感染,无法整齐对合的伤口,形成较大的瘢痕组织。愈合所需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4.什么是栓塞?栓塞的类型有哪些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血栓栓塞:最常见,绝大多数栓子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

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和烧伤,脂滴进入血液到达肺部,引起肺动脉栓塞

空气栓塞:见于使用正压静脉输液,减压病等,气体阻塞血管导致呼吸困难

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的血管,引起栓塞

简答题:

1.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异同。

相同点:细胞水肿与脂肪样变均为胞质中出现物质堆积

不同点:细胞水肿堆积的是液体,镜下见细胞肿胀,体积变大。脂肪变性是非脂肪细胞中堆积甘油三酯,镜下见细胞中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空泡。

2.瘢痕组织的概念,对机体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成熟后经改建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多,成纤维细胞,炎细胞,毛细血管减少

有利:长期填补和连接缺损的创口,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和坚固性

不利:

瘢痕收缩:十二指肠瘢痕收缩可引起幽门梗阻

瘢痕粘连:瘢痕组织可引起器官间或器官与黏膜间的粘连

瘢痕过度增生:瘢痕组织突出表皮并无规则蔓延,可形成瘢痕疙瘩

3.化脓性炎的概念,列举三个例子并说明病理变化。

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炎症

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管腔和周围肺泡内充满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脓性渗出物

化脓性尿道炎:中性粒细胞向黏膜表面渗出,深部浸润不明显,渗出的脓液沿尿道排出体外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疖,痈:毛囊,皮脂腺及周围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急性肾盂肾炎:灶状间质性化脓或大脓肿形成

4.何为再生,完全性再生和不完全性再生的区别。

再生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指的是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脱落,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维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再生。病理性再生指的是病理状态下细胞和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增生来进行修复,称为再生

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不完全再生后,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大题:

1.肉芽组织的组成及形态特点

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生长缓慢,在局部生长,不浸润,不转移,故一般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局部压迫和阻塞,但若发生在腔道或重要器官也可造成严重影响,如发生在肠道的平滑肌瘤可造成肠梗阻和肠套叠,发生在脑内的肿瘤可压迫脑组织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

恶性肿瘤分化不成熟,生长速度快,浸润并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除了造成局部压迫和阻塞外,还可破坏原发部位和转移部位的组织,引起出血坏死,恶病质等。肿瘤的产物也可导致严重的内分泌紊乱,造成机体严重消瘦,贫血,厌食,全身衰竭等

3.简述血栓的类型及组成

白色

混合

红色

透明

4.何为浆液性炎,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以浆液渗出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浆液主要来自于血浆,主要为白蛋白,伴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常发生于黏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如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可引起胸腔积液,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关节腔积液,II度烧伤引起皮肤水泡。

对机体的影响:浆液性炎一般较轻,容易消退。如果渗出过多也可导致严重后果,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胸膜和心包腔大量浆液渗出可影响心肺功能。

一临

1.大叶性肺炎时咳铁锈色痰的原因

肺泡腔中渗出的大量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颗粒,随痰液咳出,痰液呈现铁锈色

2.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特点

细胞坏死范围小,分布均匀,肝细胞再生与丢失相比超出不多,形成的再生结节小而均匀,纤维间隔较纤细。

3.白色梗死和红色梗死的条件和好发器官

白色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好发于脾肾心脑

红色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在原有严重淤血时,发生血管阻塞。好发于肺、肠

4.化脓性炎是什么,举三种说明其病变特点

二临

1.瘢痕组织的定义,有利性和有害性

2.血栓的类型及组成

3.大叶性肺炎充血期和慢性肺淤血的异同

相同点:肺叶肿胀呈暗红色,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均扩张充血,有大量的液体渗出到肺泡腔中

不同点:大叶性肺炎的充血水肿期的渗出液中可检出肺炎链球菌

慢性肺淤血的肺泡腔中可见大量吞噬了红细胞的巨噬细胞即心衰细胞,同时有肺泡间隔变厚和纤维化,肺质地变硬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4.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

脂纹

纤维斑块

粥样斑块

并发症:主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坏疽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坏疽: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湿性坏疽:多发生于与外界相同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及胆囊等,也可发生于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肿胀呈蓝绿色,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因水分丧失较多,坏死去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气性坏疽:属于湿性坏疽,为深达肌肉组织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除坏死外产生大量的气体

2.肉芽肿类型及病变特点

感染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结核病),树胶样肿(梅毒),伤寒小结(伤寒),血吸虫病虫卵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周边为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层为成纤维细胞和浸润的淋巴细胞

异物性肉芽肿:常见异物有手术缝线,滑石粉,隆乳术填充物等,中心为异物,周边为巨噬细胞,异物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结节状病灶

3.高血压内脏病变期的心肾脑视网膜病变特点

心脏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是对持续性血压升高的适应性反应。左心室壁增厚,心肌细胞增粗,变长,心肌细胞核肥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晚期失代偿时可出现离心性心肌肥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肾脏病变: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和肌型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肾小球缺血发生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肉眼见双侧肾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肾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患者出现水肿,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

脑病变:由于脑细小动脉硬化造成局部缺血,可引起脑水肿或高血压脑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渗透压增大,液体进入脑组织导致脑水肿),脑软化(缺血发生液化性坏死,后期被吸收,发生脑软化),脑出血(高血压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容易破裂出血)

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细动脉硬化,严重者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4.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关系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的血液成分凝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是指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梗死是指动脉阻塞后,由于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导致局部组织器官缺血性坏死

相互关系:血栓形成导致血液中出现血栓,血栓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在无足够侧支循环

来自Hmaide的推文

别人做的答案

1.急性阑尾炎的类型及病理特点(万万没有想到出这个,瑟瑟发抖)

(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acutesimpleappendicitis)

早期阑尾炎,病变以粘膜或粘膜下层较重。

肉眼: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

镜下:粘膜上皮可见一或多个缺损,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黏膜下各层有炎性水肿。

(2)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acutephlegmonousappendicitis)

或称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常由单纯阑尾炎发展而来。

肉眼:阑尾显著肿胀、浆膜高度充血,表面纤维素性渗出物。

镜下: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累及阑尾壁各层。炎性水肿及纤维素渗出。浆膜面为渗出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薄膜所覆盖,既有阑尾周围炎及局限性腹膜炎表现。

(3)急性坏疽性阑尾炎:(acutegangrenousappendicitis)

重型阑尾炎,阑尾壁坏死。

肉眼:呈暗红色或黑色,常导致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2.淤血是什么,常见原因

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

原因:

(1)静脉受压:受压使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引起的下肢静脉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血栓形成,由于静脉分支多,只有当静脉腔阻塞而血流又不能通过侧支回流时,才发生静脉性充血。

(3)心力衰竭:二尖瓣瓣膜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引起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导致肺淤血,肺源性心脏病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可造成肝、肾和下肢等器官淤血,引起体循环淤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hlzs/1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