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组织或下皮层
皮下组织subcutis主要是脂肪组织,根据机体的解剖区域不同,构成脂肪组织的多层成熟脂肪细胞的厚度也不同。脂肪细胞可以作为单个细胞释放或者以大或者小的细胞簇释放。
当通过细针穿刺活检(FNAB)收集正常脂肪时,尤其是在试图采集深部病变时,通常可观察到成角边界的、非重叠且呈多边形、大的脂肪细胞片(图1.25)。发生脂肪瘤时,通常用光学显微镜可见以大量重叠的圆形细胞簇,细胞质内含单个或多个脂滴而空泡化为特征的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可见时核很小,浓染致密,呈椭圆形,通常位于细胞边缘。在发生炎性病变时,偶尔可以观察到脂肪细胞,但是它们与炎症细胞一起出现不能确诊为原发性脂膜炎,因为无法用细胞学的方法确认脂肪的渗透是否继发于真皮层的炎症细胞(无辜旁观者innocentbystanders;图1.26)。
图1.25脂肪细胞的正常形态:多边形至圆形的大型细胞
炎症细胞
通常在皮肤炎症过程中检测到血源细胞和真皮细胞,以下简要介绍皮肤炎症常见的细胞。
1红细胞
红细胞Redbloodcells(RBCs)常存在于真皮层样本中。在发炎和修复组织中,通常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在溃疡病灶中,经常观察到出血;此外,由于一些采样技术如刮皮或细针穿刺活检(FNAB)会导致出血,因此很容易在皮肤的细胞学检查中观察到红细胞。红细胞是无核圆形细胞,大小为6-7微米,呈浅粉红色至深紫色颜色(图1.27)。红细胞在皮肤细胞学中不是很重要,但能够让我们考虑和定义病变的深度(表皮没有血管化),并且可以用细胞来比较其他细胞的大小。
图1.26深部脓皮病的细胞学:在一个炎性细胞群中浸入了单个或小的脂肪细胞簇
图1.27红细胞:小而圆的无核细胞
2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细胞学样本中最常检测到的细胞,来自炎性皮肤病变。嗜中性粒细胞离开血液,与其他白细胞一起,对释放自皮肤相同细胞或微生物、寄生虫、异物等,具有趋化作用的分子起反应,迁移入真皮。嗜中性粒细胞是急性期炎症的细胞,但在慢性和持续性炎症过程中,它们通常仍然存在。在形态学上,其特征是具有多分叶的核,其数量和形态依赖于细胞的年龄和环境或微生物对其造成的损害。健康细胞中有3-5个核叶,通过薄但并不总是可以检测到染色质条纹相互连接。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不同,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质中缺乏颗粒,后者不能用常规染色法检测,而细胞质则呈淡灰色。在某些细胞中,原生质膜几乎不能被察觉(图1.28)。
图1.28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学:多形核细胞,没有明显的颗粒,细胞膜几乎不可见
细胞核的形态可以为细胞病理学家提供有关病变可能发病机制的有用信息。
健康的多分叶状粒细胞被称为分叶segmented,而那些有较少的裂片显示退化的变化被称为退化degenerate。细胞学上的三个主要形态学改变是核溶解karyolysis、核固缩karyopyknosis(pyknosis)和核破裂karyorrhexis。
核溶解karyolysis是核变性最常见和诊断的核变形形式,它是指通常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细胞损伤。
发生核溶解的核由于酶的降解而完全溶解。核团出现肿胀、低密度,由于通过老化的质膜(图1.29)渗透到细胞中,导致细胞的消失。
图1.29核溶解性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学:苍白和肿胀的细胞核表征核变性,称为核溶解。许多球菌和杆状细菌证明了严重的退化核变化
许多短的核条纹,与严重退化的细胞核破裂有关,常见于脓皮病的细胞学检查(图1.30)这些存在的核特征,提示细胞病理学家去寻找细菌性微生物,尤其是伪中间葡萄球菌引起的犬皮肤感染。发生核溶解时嗜中性粒细胞中观察到的条状痕,必须与在制备载玻片期间过度操作引起的更长和更薄的条状痕区分开来(图1.31)。
图1.30核溶解的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学:中性粒细胞严重退化细胞核的短碎片
图1.31载玻片制备过程中的过度操作,可能是导致细长核条纹的原因
核固缩pyknosis是一种不太严重的核物质变化。与核溶解不同,它与细菌毒素无关,也可能是凋亡apoptotic细胞死亡的细胞学表现。核固缩确实是染色质浓缩的结果,这是细胞凋亡的最典型特征。随着染色质浓缩成单个或多个圆形和深染的形态,核的大小逐渐减小(图1.32)。
图1.32核固缩的细胞学:凝聚的染色质导致圆形和深蓝色的核材料,这是核固缩的特征
核破裂karyorrhexis是垂死细胞核破坏性碎裂,形成的许多不同大小的、小圆形和深染的异常形态,有时是点状,远小于在固缩中观察到的形状。它通常先于固缩,并且可能由于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衰老或坏死而发生。
在凋亡细胞中最常见到核固缩和核破裂,但不是核溶解。
在细胞学上,这种情况不太好明确,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是继发于细胞凋亡而发生核固缩和核破裂,或者可能是在坏死情况下,细胞形态学变化的一部分。但幸运的是,这些在炎症性皮肤病变中没有临床病理意义。
中性粒细胞是具有吞噬活性的细胞,因此在许多传染病中通常观察到胞质内微生物,例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3嗜酸性粒细胞
在许多皮肤炎症过程中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尤其是在猫。即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例如猫嗜酸性病变felineeosinophiliclesions,它们在急性和慢性病变中都很常见。虽然嗜酸性粒细胞的存在往往与寄生虫或过敏性疾病有关,但这也不一定;事实上,寄生虫病,如蠕形螨病和丝虫病通常不刺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外,许多嗜酸性粒细胞存在于完全不同的疾病,如猫疱疹病毒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在形态学上与嗜中性粒细胞相似,但更大且核叶不太明显,并存在橙色粉红色的细胞质颗粒,其在犬中呈圆形,在猫中呈棒状(图1.33和1.34)。在猫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叶几乎不可见,并且在低倍放大时,颗粒也不明显;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识别嗜酸性粒细胞的方式通常是依靠其弥散的胞质内橙色-粉红色。在载玻片的制备过程中,细胞经常破碎,背景中嗜酸性颗粒的分散是常见的现象。哪怕没有经验的细胞学家也不会把棒状颗粒和细菌混淆;用快速罗曼诺夫斯基染色法,细菌总是被染色成深蓝色,而不是橙色。
图1.33犬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学:注意圆形粉红橙色胞浆颗粒
图1.34猫嗜酸性粒细胞的细胞学:注意杆状粉红橙色颗粒
4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很少在皮肤细胞学中观察到。它们比嗜酸性粒细胞稍大,以多叶核和充满颗粒的细胞质为特征,细胞质染色成淡蓝色(图1.35)。
图1.35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学: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的苍白嗜碱性颗粒(箭头)。注意颜色(蓝色)与嗜酸性粒细胞(橙色)的差异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s是在慢性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特别是在免疫介导或慢性炎症过程中抗原刺激,如肉芽肿。淋巴细胞是离散的圆形细胞,略大于红细胞,呈圆形,有时缩进的核占据几乎整个细胞,和染色质分布在多色区域(异染色质)穿插着较浅的区域(常染色质);细胞质稀少并且局限于一个呈现强烈嗜碱性颜色的小周边区域(图1.36)。
图1.36淋巴细胞的细胞学:淋巴细胞为圆形细胞,有稀疏的、深蓝的细胞质和粗糙的染色质(箭头)
6浆细胞
浆细胞plasmacells来自B淋巴细胞,专门用于产生抗体。浆细胞具有椭圆形轮廓,圆形偏心核和一个强嗜碱性细胞质,高尔基体Golgiapparatus通过一个特征性的弧形无色区域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图1.37)。一些被激活的浆细胞,称为莫特细胞Mottcells,含有许多大的胞质内液泡,也就是所谓的罗素体Russellbodies,代表免疫球蛋白,并给予细胞泡沫状外观(图1.38)。
图1.37浆细胞的细胞学:细胞呈椭圆形,核偏移,胞质稀疏,胞质深蓝色,有一个小的无色区域,代表高尔基体
图1.38浆细胞的细胞学:一个充满许多罗素体的莫特细胞浸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
7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s是组织细胞,代表组织中的转化循环的单核细胞,然后迁移到真皮进行她们的主要功能:吞噬活性phagocyticactivity。巨噬细胞是慢性炎症过程的关键细胞,影响各种器官和系统,其中也包括皮肤。根据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具有可变的形态,:它们通常是圆形,大小具有可变性,圆形椭圆形核,位于中心或偏心位置,非常频繁地缩进或带有具有特征性肾形,并具有规则的染色质和不明显的核仁。细胞质可能是稀少至非常丰富,从浅灰色到深蓝色,激活后,填充不同大小的空泡(图1.39)。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细胞质可以含有细胞碎片、白细胞碎片、黑色素(噬黑素细胞)、小异物和各种传染因子,例如原生动物、真菌、分枝杆菌等(图1.40)。在血肿或出血性病变的情况下,通常是红细胞增多症,观察到巨噬细胞的细胞质如血铁黄素和生脉素;首先是黑色颗粒状物质外观,后者为黄橙色菱形晶体(图1.41)。
图1.39巨噬细胞的细胞学:许多不同大小的巨噬细胞和高度空泡化的细胞质
图1.40巨噬细胞的细胞学:与嗜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程度的变性(噬白细胞增多)的细胞质中充满的巨噬细胞
图1.41巨噬细胞的细胞学:血吸虫晶体清晰可见,呈橙黄菱形状
在肉芽肿granulomas或当存在较大微生物时,除了巨噬细胞无法消除的大量异物,后者可以将自身转化为更大的圆形细胞,具有圆形到椭圆形并且通常是凹陷的细胞核和嗜碱性细胞质。这种特殊的形态类似于上皮细胞细,因此,这些巨噬细胞被称为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cells。在许多情况下,上皮样细胞可呈现明确的纺锤体形状,不可与纺锤体间充质细胞,例如成纤维细胞混淆。这些细胞倾向于在大的异物(例如角质细胞)周围单独和成组排列,形成上皮样排列,利如在疖病的情况下通常可以观察到(图1.42)。与上皮样巨噬细胞相关,一些巨噬细胞可以转化为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giantcells。这些细胞,也称为异物细胞foreignbodycells。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两个理论在这一领域占主导地位:第一个理论是不同细胞融合,第二个理论认为巨细胞是由于不完全有丝分裂产生,其中发生了核分裂而不是细胞分裂。巨细胞非常大,其特征在于多个细胞核数量从3个到超过50个(图1.43)。由于它们具有吞噬活性,因此可在其细胞质中发现异物(角质形成细胞、毛干、矿物盐)和感染性微生物(特别是真菌和原生动物)。
图1.42上皮样巨噬细胞的细胞学:许多上皮样细胞,排列在角质形成细胞周围
图1.43巨细胞的细胞学:许多圆形和纺锤状组织细胞性的多核细胞(巨细胞),试图消除以成簇的角化细胞为代表的大的异物
巨细胞的细胞核可以随意分布在细胞的中心,或者以马蹄形状排列在周边。前巨细胞被称为异物细胞foreignbodycells,是存在外源性物质时皮肤细胞学中最常见的细胞。第二种类型的巨细胞,名为朗格罕细胞Langhanscells,较罕见,通常在与真菌感染,分枝杆菌病或所有肉芽肿反应病例相关的免疫疾病中观察到。
许多多核反应性组织细胞也受到一些恶性肿瘤的刺激,例如间变性肉瘤。必须注意不要将这些细胞与在许多间变性肉瘤中观察到的那些肿瘤细胞混淆。
8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Mastcells起源于通过血流迁移,并到达真皮的骨髓前体,在那里变成肥大细胞,并成为主要位于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的驻留细胞。肥大细胞对超敏性疾病具有干预作用。形态学上,它们是离散的圆形细胞,具有中心圆形细胞核,通常由于存在大量胞浆内变色颗粒而完全模糊,这些颗粒与快速罗曼诺夫斯基染料呈现出独特的紫色(图1.44)。尽管从嗜酸细胞疾病猫的皮肤中取细胞学样本可能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但炎症过程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一般很少。
图1.44肥大细胞的细胞学:许多细胞质中的紫色颗粒表征肥大细胞
参考文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