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届血管炎论坛听课笔记

年11月2日迎来了上海医院医院共同主办的血管炎论坛,此次会议有两大亮点,一是没有给厂家讲课时间,纯粹的学术交流,很赞!二是相当比例的讲课是原创性数据,而不是文献综述,会后和一些风湿病学的教授交流,大家对这两点深以为然。

医院曾晓峰教授从血管炎的历史到血管炎的最新分类,到血管炎诊断中ANCA和病理评估,娓娓道来,系统全面。

医院赵岩教授就白塞氏病的临床表现和不同诊断标准及治疗选择,面面俱到,尤其是提到医院参与的年国际标准加入了眼部表现和神经表现,丰富了白塞氏病的诊断手段;指出医院数据表明,男性BD与女性白塞病相比,大血管病变、眼部病变、心脏受累和神经受累均更常见。

医院田新平教授讲了巨细胞动脉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巨细胞动脉炎的发病中,T细胞核巨噬细胞浸润是肉芽肿形成与复发的重要因素;Th17细胞介导炎症通路,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而Th1细胞通路与病变的持续有关,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GCA患者NOTCH-1表达升高,造成Th1细胞增殖,gamma干扰素表达水平升高。NOTCH抑制剂可以同时降低IL-17和gamma干扰素;JAK-1抑制剂也可同时降低IL-17和gamma干扰素,有望成为治疗巨细胞动脉炎的两大治疗方向。

医院的姜林娣教授基于中国人群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大动脉炎分类标准:女性3分;年龄40岁4分;胸痛胸闷2分,黑蒙3分;血管杂音2分;脉搏减弱或无脉5分;主动脉弓或其分支受累4分;腹主动脉或其分支受累3分。总计26分;≥8分科分类为大动脉炎。该标准灵敏度90.63%,特异性96.97%,高于ACR标准。对大动脉炎的诊断有相当大的价值。另外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发现大动脉炎活动时MMP-3显著降低,而MMP-9和IL-6、PTX-3升高,内脂素水平升高。建立了大动脉炎的MRI评分系统,与血清标志物有很好的相关性,为大动脉炎的影像学评估建立了标准,对临床指导价值较大。而且这些内容均为原创性研究,非常值得学习。

上海交大的免疫学教授李宁丽教授综述了血管炎的的免疫学机制,提出了很多适合研究的切入点,对临床医师开展科研工作有较高指导价值。

北大一院肾内科陈旻教授从北大一院的数据讲述了中国AAV患者的特点与国外不同:MPA比例教育GPA;ANCA的靶抗原MPO多于PR3;中国GPA患者中p-ANCA/MPO阳性比例高于PR3。抗MPO的天然抗体与MPO-ANCA相比不同的是,其滴度较低;亲和力低;%为IgG1亚型;缺乏IgG3亚型。以不可辨驳的数据表明,既往认为AAV是寡免疫复合物,补体不参与发病的观点是错误的,发现补体旁路途径参与AAV发病,且与疾病活动相关。对临床医师有较大启发。

此外福建医科大学林玲教授的从DAH探索重症AAV风险管理、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张清玲教授对难治性哮喘和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早期诊断及医院吕柯大夫的血管炎的超声诊断及医院放射科林江教授的MRI诊断及医院感染科王焕玲教授的PET-CT在巨细胞动脉炎诊断中的研究的讲座对临床医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意义。

总之,印象最深刻的是医院医院陈旻教授的演讲。

(文中图片转自网络)

(以上内容为中国风湿病公众论坛独家制作,其他







































白斑病
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byjj/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