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简称肉芽肿性乳腺炎,确切病因不明,但是一些发病因素,已经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有助于广大女性做好预防。
肉芽肿性乳腺炎集中发病于33岁左右的生过小孩的妇女,最小的孩子多在6岁以下,显然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妈妈,一定有易感因素。研究证明,这时期的妇女内分泌失调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距离产后越近,紊乱就越严重,所以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基本因素。有些患者说是连续的疲劳、吵架生大气后发病,可能就与免疫功能下降有关,也就是抵抗力不够。手术证实,尽管孩子已好几岁了,乳腺体断面仍然会有明显的溢乳,白色的乳汁变成黄色奶油,有的更稠,像草绿色牙膏。
孩子断奶并不等于里面不分泌,距离产后时间越短,分泌功能就越旺盛。中医认为“乳汁乃饮食所化”,就是你吃什么,乳汁里就有什么。饮食污染,也就必然污染乳汁、一旦有致敏的物质,就可能引发激烈的超敏反应。患者说吃螃蟹发病,那螃蟹必然遭到了有害物质的污染。如果年纪大了,产后的影响已经恢复,乳汁分泌功能丧失,就不会发生肉芽肿。既然发病与乳汁分泌和积存有关,就可以解释凡是有各种原因的哺乳障碍的人,容易得肉芽肿。例如哺乳时间不足6个月,被迫断奶,乳头内陷不能哺乳,小孩不吃(拒哺乳症),乳汁不足(没奶的乳房里面仍有乳汁积存),左侧习惯性喂的少(所以左侧发病多于右侧)。也就是哪个乳房有哺乳障碍,哪个就容易得肉芽肿。
脑垂体微腺瘤,高泌乳素血症,某些药物:胃复安、抗抑郁症精神病药、毓婷、米非司酮、达因35等避孕药,促排卵药,这些影响内分泌的药物都可能引发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房局部顿伤,比如重压,小孩撞击,强力揉搓诱发肉芽肿,确有患者这样说,但这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具体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为什么我们中国现在这么多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前怎么没有?欧美日为啥很少?非洲原生态的地方怎么没有?值得思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