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年第1期重点

1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拟合关系研究

孙卓然,李危石,陈仲强,于淼,赵文奎

(医院骨科北京市)

目的:建立国人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与骨盆矢状位序列间的拟合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例正常青年志愿者进行影像学研究,男94例,女77例,年龄23.0±1.8岁(18~28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利用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脊柱与骨盆矢状位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slope,S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kyphosis,TK)、颈椎前凸角(cervicallordosis,CL)、矢状位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利用Pearson检验进行LL与其他各参数间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建立LL与其他各参数间线性拟合关系。根据既往研究LL=PI+9,以PI测量值为基础,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LL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间对比。结果:PI为44.6°±9.5°,LL为48.4°±10.8°,SS为34.4°±8.0°,TK为24.2°±9.6°,CL为7.9°±9.6°,SVA为-20.5±30.1mm;LL与PI、SS、TK、CL、SVA呈显著相关(P0.0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L=2.+0.SS+0.TK+0.PI+0.CL-0.SVA;运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LL=0.PI+20.。根据既往文献报道LL=PI+9,以此计算出的LL预测值53.7°±9.5°与实际测量值差异显著(t=7.,P10-6)。结论:以PI为自变量的简单线性回归LL=0.PI+20.能准确估计个体的LL,在西方人群中得到的LL=PI+9结果并不适用于国人LL的估计。

2Topping-of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分析

陈小龙,海涌,关立,杨晋才,鲁世保,孟祥龙,郭徽

(首都医科医院骨科北京市)

目的:评价Topping-off手术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年8月~年12月,35例连续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其中上位病变节段为轻或中度退变)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62.6±18.9岁(30~7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单节段融合(PLIF)+上位节段棘突间动态稳定(置入Coflex)手术(Topping-off手术),其中L4/5置入Coflex+L5/S1融合14例,L3/4置入Coflex+L4/5融合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椎体偏移、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在MRI上对Coflex置入节段和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进行改良Pfirrmann分级。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min(95~min),出血量为±ml(~ml)。均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随访24.8±12.8个月(11~65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椎间隙角较术前显著性增大(t=-1.8,P<0.05);Coflex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活动度(过伸位角度-过屈位角度)、椎间隙角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随访2年以上患者MRI检查显示Coflex置入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情况与术前相同。结论:Topping-off手术可以保持Coflex置入节段良好的稳定性,并保留该节段部分运动功能及其上位相邻节段节段正常活动,减少了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后的近中期JOA评分变化规律

张一龙,周非非,孙宇,刘忠军,党耕町

(医院骨科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目的:在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后的近中期JOA评分变化规律。方法:收集医院骨科于年2月~年11月收治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前使用改良JOA评分(mJOA)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再次对患者进行mJOA评价。分析患者术后mJOA评分的变化规律,统计每例患者mJOA评分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随访时间点mJOA评分中不同部分的贡献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随访32.7±10.8个月(24~60个月)。mJOA从术前的11.8±2.9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14.5±2.2分、术后1年的15.1±2.1分和末次随访时的15.2±2.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mJOA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术后16.7±4.1个月(3~36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JOA评分中各部分对术后总体改善率的贡献不同:术后三次随访时,患者在感觉功能上的恢复均较运动功能和膀胱功能明显。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后近中期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以感觉功能恢复更为显著,mJOA分数在术后16.7个月达到峰值。

4不同内倾角置入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安全性比较

胡勇,董伟鑫,孙肖阳,袁振山,张蛟

(宁波大学医学医院脊柱外科)

目的:将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固定在15°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内倾角度置钉相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进钉深度,以确定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在横断面上的最佳内倾角度。方法:募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4名,男32名,女32名;年龄32.7±7.8岁(18~60岁),进行颈椎CT平扫,通过Mimics软件对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进行测量,在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为15°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理想内倾角(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进钉深度;测量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与进钉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β角男性为20.01°±2.97°,女性为21.89°±3.14°。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男性分别为8.95±1.18、9.51±1.14、10.00±1.17、10.42±1.20、10.39±1.29、9.41±1.25、8.04±1.21、11.02±0.96mm,女性分别为7.64±1.01、8.31±1.11、8.88±1.10、9.32±1.11、9.51±1.09、8.90±1.02、7.62±1.07、9.97±0.98mm;进钉深度男性分别为19.03±1.34、19.60±1.39、20.28±1.47、21.20±1.48、22.11±1.54、23.06±1.63、24.19±1.97、22.37±1.52mm,女性分别为17.47±1.68、17.90±1.64、18.50±1.79、19.31±1.93、20.47±2.03、21.67±2.18、22.89±2.38、21.26±1.99mm。相较于其他内倾角,β角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为β时,寰椎后路侧块螺钉进钉点距离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距离男性为28.35±1.75mm,女性为26.70±1.60mm;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男性为4.38±0.85mm,女性为4.13±0.80mm。结论: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15°时,以所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的内倾角β角进钉,理论上损伤椎动脉、脊髓等结构的几率最低。

5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

周忠杰,宋跃明,刘立岷,李涛,刘浩,龚全,马立泰,曾建成

(医院骨科四川省成都市)

目的:探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年1月~年12月,采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治疗静止期胸腰椎结核所致后凸畸形的儿童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1.6±2.7(6~14岁)。脊柱结核病程86.3±33.1个月(58~个月)。病变部位分布在T2~L3,其中累及2个椎体4例,3个椎体11例,4个椎体6例。6例伴有神经损害,其中FrankelC级2例,FrankelD级4例。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为68.4°±18.2°(40°~°)。均采用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其后每年门诊随访,通过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价内固定位置及畸形矫正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失血~ml(0±ml);手术耗时±74min(~min)。手术固定节段6.8±1.6个(5~10个)。1例T2~T5侧后凸畸形伴双下肢不全瘫、FrankelC级患者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评级下降至B级;未发生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28.8±8.1个月(14~38个月),1例发生术中脊髓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至FrankelD级,另5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恢复至正常。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24.6°±15.1°(4°~59°);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为25.9°±15.0°(4°~61°),矫正丢失1.3°±0.3°(0°~4°)。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背痛VAS评分由术前4.3±1.1分(2~7分)降至随访时的0.8±0.6分(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闭合-张开式截骨矫形治疗儿童静止期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6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初步研究

石磊,王臻,郭征,李靖,栗向东,范宏斌,付军,李晓康,陈国景,吴智钢

(医院骨科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5号)

目的:探讨少儿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G)保留椎体骨骺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少儿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年1月~年12月共收治6例病理诊断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少儿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9.8±2.9岁(6~13岁)。胸椎3例(T8-9、T11、T11-12),腰椎3例(L2、L4、L5各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症状,并在夜间加重,X线片示肿瘤侵犯椎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缩变形,同时有1例患者(T11-12者)并发轻度的后凸畸形。均采用脊柱后路经椎弓根椎体肿瘤切除术,保留椎体骨骺,植骨后,用内固定轻度撑开并恢复部分椎体间隙。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长春新碱化疗4次。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2周疼痛变化情况。观测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及术后1年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后凸畸形变化情况。结果:6例患者随访2.3±0.9年(1~4年),未见复发及脊柱畸形。患者疼痛评分由术前5.5±1.2分,术后2周时下降到1.3±0.4分(P0.05);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术前0.4±2.5px,术后1年增加到1.1±5px(P0.05),1例并发胸椎后凸畸形患者,后凸角度由术前30°,术后1年随访时下降致20°。结论:少儿脊柱EG,通过保留脊柱椎体骨骺的手术方法,可以在保证患儿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对于脊柱生长发育的影响。

7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原因分析

姬涛,郭卫,杨荣利,汤小东

(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北京市)

目的: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骶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年1月~年10月共12例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骶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病例,均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3.4±15.6岁(18~62岁)。记录与内固定断裂可能相关数据:肿瘤累及范围,内置物断裂部位,金属连接棒直径,植骨愈合情况,固定节段及患者体重指数(BMI)。结果:肿瘤累及S1~S57例,S2~S55例。腰椎椎弓根螺钉置于L2、L3节段1例,L3、L4节段4例,L4、L5节段7例。内置物断裂出现在术后17.1±4.7个月(8~24个月)。金属连接棒断裂10例,其中单侧金属连接棒断裂8例,双侧金属连接棒断裂2例;髂骨固定螺钉断裂2例。髂骨螺钉松动4例。4例患者采用直径5.5mm金属连接棒,其中2例为双侧金属连接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接受放疗治疗。BMI25的患者共5例。翻修手术:5例患者仅行内固定取出;7例患者行内固定取出,再次固定+植骨,其中2例行自体腓骨移植重建。2例患者分别在初次翻修后12个月和21个月再次出现单侧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均再次接受翻修手术,二次翻修手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和8个月未再出现断裂。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中最常见为一侧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植骨不愈合、患者体重指数过大及固定节段不合理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8人软骨终板干细胞与退变髓核细胞体外非接触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常献,周跃,李长青

(第三医院骨科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正街号)

目的:探究人软骨终板干细胞(cartilageendplatestemcells,CESCs)与退变髓核细胞(nucleuspulposuscells,NPCs)在Transwell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方法:对取自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的软骨终板、退变髓核进行CESCs及NP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琼脂糖悬浮培养法获得CESCs的克隆,扩增后行流式技术及免疫荧光对CESCs进行干细胞表面标记的检测,取第三代CESCs与第一代NPCs进行实验,建立三个细胞培养组:CESCs单独培养组、NPCs单独培养组、CESCs与NPCs共培养组(分别接种于Transwell底部和上层插槽中进行非接触共培养)。在培养之后的不同时间点(3、5、7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聚糖(Agg)、SOX-9及Ⅱ型胶原蛋白(CollⅡ)mRNA的表达变化情况,共培养7d后,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聚糖、Ⅱ型胶原蛋白、Sox-9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经过分离培养及鉴定,筛选出的细胞为CESCs(流式细胞计数分析,CESCs细胞表面的CD73、CD90、CD阳性率分别为97.5%、98.7%、98.7%);共培养后,RT-PCR显示单独培养的CESCs在各检测时间点几乎无Agg、CollⅡ、SOX-9基因表达;而共培养组的CESCs在第5天开始出现Agg、CollⅡ、SOX-9基因表达(其表达量分别为0.10、0.11、0.15),与单独培养CESCs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组NPCs的Agg、CollⅡ及SOX-9基因表达量(其表达量分别为1.32、1.25、0.92)高于单独培养NPCs的表达量(P0.05),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共培养与单独培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7d后,Western-blot结果与RT-PCR结果一致,共培养组CESCs的Agg、CollⅡ、SOX-9蛋白表达量高于单独培养组(P0.05)。结论:CESCs与NPCs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能促使CESCs表达髓核细胞特异性标记物Agg、CollⅡ和SOX-9;通过相互作用,CESCs可增强NPCs表达自身特异性相关分子。

9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方棘突间Coflex置入的生物力学评价

车武,姜允琦,马易群,袁维,周晓岗,李熙雷,董健

(医院骨科上海市)

目的:对腰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上节段使用棘突间Coflex置入手术(Topping-off手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6具男性L3~S1节段的人脊柱标本,建立L4/5椎弓根螺钉坚强固定(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模型及L4/5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L3/4棘突间Coflex置入(Topping-off手术)的模型。每具标本均进行完整、坚强固定和联合固定3种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组)、L4/5坚强固定(B组)、联合固定(C组)中L3/4和L5/S1节段活动度及椎间盘内压差异。结果:B组L3/4节段平均活动度较A组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54°,后伸增大0.34°,侧弯增大0.30°,旋转增大0.19°);B组L5/S1活动度亦比A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3/4节段的活动度与B组相比,后伸方向显著减小(P0.05)(比B组减小0.32°),而前屈、侧弯、旋转减小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后伸及旋转无显著增大(P0.05),前屈及侧屈有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38°,侧屈增大0.28°)。C组L5/S1活动度与B组相比,除前屈方向外均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均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L3/4椎间盘内压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78kPa,后伸增大0.88kPa,侧弯增大1.84kPa,旋转增大1.45kPa);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21kPa,后伸增大0.94kPa,侧弯增大0.70kPa,旋转增大0.81kPa)。与B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减小(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29kPa,后伸减小1.39kPa,侧弯减小0.13kPa,旋转减小0.10kPa),但仅后伸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5/S1椎间盘内压分别比B组前屈减小0.39kPa,后伸减小0.10kPa,侧弯增大0.15kPa,旋转增加0.18kPa,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C组L3/4椎间盘内压增大,其中前屈、侧屈及旋转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1.53kPa,侧屈增大1.71kPa,旋转增大1.35kPa);C组L5/S1椎间盘内压也显著增大(P0.05)(分别比A组前屈增大0.82kPa,后伸增大0.84kPa,侧屈增大0.85kPa,旋转增大0.99kPa)。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发现,Topping-off手术中Coflex对单节段坚强固定上方相邻节段有保护作用;但使下方相邻节段的应力增加,可能对远期退变产生不良影响。

10激活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胡凌云1,张建英2,林涛1,苟林1,林宏1,李伟1,刘康3,孙振刚4

(1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院骨科;2影像中心;3川北医学院组织工程与

干细胞研究所四川省南充市;4山东省青岛市经医院骨科)

目的:探讨激活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p70核糖体S6蛋白激酶(p70S6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神经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促进SCI修复提供分子学机制依据。方法:72只雌性SD大鼠建立轻型SCI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激活组(Act组,SCI+ATP)、对照组(Con组,SCI+生理盐水)、阻断组(Int组,SCI+ATP+雷帕霉素);24只大鼠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为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于术后1d、3d、7d、14d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各SCI组大鼠经不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Akt、p-Akt、mTOR、p-mTOR、p70S6K、p-p70S6K、Nestin、NeuN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stin和NeuN表达情况。结果:各SCI组术后1dBBB评分为3~5分,之后逐渐增加,术后1d和3d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组在SCI后7d和14d时的BBB评分明显高于Con与Int组(P<0.05)。各SCI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Akt、mTOR及p70S6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Act组的磷酸化水平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on组及Int组(P<0.05),术后7d时磷酸化水平增高最为显著(P<0.01)。各SCI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stin表达水平均高于Sham组(P<0.05),Act组的表达水平较Con组、Int组显著性增高(P<0.05)、Nestin阳性细胞数显著性多于Con组与Int组(P<0.05)。各SCI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euN表达均显著性低于Sham组(P<0.01),各SCI组NeuN的表达在术后1d、3d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组在术后7d和14d时的Neu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组及Int组(P<0.05),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Con组与Int组(P<0.05)。结论:激活Akt/mTOR/p70S6K信号通路可显著增加SCI后Nestin及NeuN的表达,促进SCI后神经恢复和功能改善,此信号通路是治疗SCI的重要干预环节。









































鏄嗘槑涓撲笟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byjj/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