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也可称为脑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accident,CVA),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个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个小时者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病死亡三大原因之一。我国年发病率约/10万,年死亡率(8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冬春季多发。我国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
(1)高血压:是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2)心脏病:包括心脏瓣膜疾病、冠心病。
()糖尿病:与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高脂血症有密切关系。
(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史:TIA愈频繁,卒中风险愈高。有卒中史者复发率较一般人群高4倍。
(5)吸烟和酗酒:卒中风险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相关。酗酒者卒中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易引起脑出血,少量饮酒可能对预防卒中有益。
(6)高脂血症:可增加血黏度,加速脑动脉硬化进程。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卒中发病有关,但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可增加脑出血风险。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8)体力活动减少、不良饮食习惯(高盐及动物脂肪高摄入)、超重、口服避孕药、滥用药感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液病、血黏度增高等均与脑卒中发生有关。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等。
脑卒中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一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筛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2)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脑血管病的患者,通过寻找发生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脑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A)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TA的临床症状多在1~2小时内恢复,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影像学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
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关TIA的学说很多,主要有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其他如颅内动脉炎和脑盗血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颈内动脉系统TA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面部轻瘫特征性症状为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为眩晕和平衡障碍,多不伴有耳鸣。特征性症状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和双眼视力障碍
(2)辅助检查:EEG、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可见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检查可显示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诊断步骤①是否为TA;②是什么系统的TA③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④TIA危险因素评估。需与部分性癫痫、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低血压、低血糖等相鉴别
临床处理
(1)治疗:T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筛查病因及危险因素,全面评估,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同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治疗钙拮抗剂和其他如中药等。病因治疗包括积极查找病因、有效干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运动、避免酗酒、适度降低体重等。病因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手术和介入治疗常用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动脉血管成形术。
(2)预防: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另外TIA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也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