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是让人类的“获得”变得更加便利。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到如今翘首以盼的5G时代,科技的进步速度正在倍速增长,我们想要获得什么,所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正在倍速缩减。多神奇,现在的生活在十年之前都还想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如今,我们正沐浴在这样的便捷里。
无需出门,来自天南海北甚至异国的包裹,可以让人拆得不亦乐乎,期待并满足;无需出门,煎炸烹炒的中西技艺,可以让人品头论足,快捷并丰富。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以上两项技艺是必备的。于是,每到中午,上班族的我都会拿起手机,点一份外卖,等一通电话。
外卖员,这样一个职业并算不上是新兴的,但其开始制度化与规范化,确是这个时代的要求,当消费者内心的懒遇上了流畅的网,一切都理所当然。边界努力扩张的城市里,外卖员与快递员一道,成为许多前来打拼的年轻人首选的职业。
即使我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小哥”,也每日相遇,但我们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几乎只限于“祝您用餐愉快”这一句话里,他们来自哪里,有怎样的故事,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也当然不会知道,每一段美食与辘辘饥肠之间的距离,也是他们孩子的病痛与希望之间的距离,在我们翘首期盼午餐按时送达的同时,他们更焦急,每多送一单,距离希望就更近一些。
***
在的救助履历中,就有这样的一些父亲。他们来自乡村,因为孩子的疾病而不得已来到大城市,外卖员并不是他们之前的职业,但却支撑起他们在这个城市的生活。
古人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对于他们来说,每天的日出和日落,不过是工作途中无暇顾及的景色。有时候,他们希望天气更糟糕一些,愿意出门的人少,他们就可以多赚几单。
虽然在医疗费用巨大的缺口面前,每送一单赚来的几块钱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在这无奈与辛酸背后,却也写满了责任。我们选取了三个故事,三位来自江苏、河南与东北的父亲,共同讲述着在城市之中令人动容的爱与坚持。
1
两年前,身在江苏老家的昝彧是一名水手,现在,暂居上海的昝彧是一名骑手。曾经在海上驾着风浪的他,如今驾着电动车穿行在上海的街巷,电动车上背负的是食客们的期待,他身上背负的,是即将满七岁儿子的希望。
年10月1日,国庆节,昝彧的儿子昝清旭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的老家,后来,小旭的妹妹出生,这个平凡的家享受着儿女双全的快乐。昝彧的父亲和母亲,是世代稻田里的泥腿子,因为两个孩子的出生,妻子成为了家庭主妇,专职照顾孩子和老人,昝彧水手的工作是支撑这个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工作辛苦,聚少离多,水手的工作不好做,好在从年开始,昝彧的工资每年都会涨一些。“我的这份工作从业越久,含金量越高,收入也会增加。本想着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人过的更好,只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回到船上了。”年的时候,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五岁时,小旭常常感觉到腰痛,左手手掌上也长起一个包,医院对此束手无策,于是昝彧带着小旭来到了南京。医院诊断小旭患有嗜酸性肉芽肿,为防止孩子长大后驼背,医生建议给小旭做支具,虽然这会影响他的正常走路。
之后,医院治疗,医生给小旭神经进行病灶减压手术,手术后医生通知昝彧说,小旭患了横纹肌肉瘤,一种恶性肿瘤。
突然而来的消息让一家人着了慌,为了给孩子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昝彧带着孩子来到了上海。这时候,距离小旭手术仅一周,他也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爸爸告诉他,是因为感冒引起的发炎。到了上海,小旭开始接受化疗,十次化疗之后,小旭手掌上的包通过手术移除。截止五月底,小旭已经接受了16次化疗和1次放疗。
接近中午,昝彧一边拿着手机接单,一边咬着从家里带的煎饼,干硬的煎饼和潮湿的眼眶,昝彧的心里只有儿子。为了给孩子看病,他独自一人带着小旭住在出租屋,一边工作赚钱,一边想办法借钱堵上百余万的医药费缺口。妻子留在老家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老人。
“爸爸,今晚能不去送外卖吗?我想你陪我睡觉。”小旭常常这样央求爸爸,他不知道,为什么爸爸要这么忙。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昝彧总是轻松地笑着,跟同事在一起或是将外卖送到顾客手中时,他也是带着笑。
很少有人看到,在凌晨的街头,他因为接不到单而焦急的眼泪。他也不知道,未来的医药费,他要跑多少单才足够。
没有爸爸作陪,化疗结束回到出租屋的小旭也不会出门玩耍,他检查和打针时不哭,独自一人在家时也不闹,还学会了自己洗衣服。出租屋里唯一陪他的,是一条小金鱼,这是同病房另一个小朋友转院时留个他的礼物。
“那些年做水手,没时间陪小旭,从他出生到长大,加起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他生病之后,是我们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我最怕的是,这段时间成了我们在一起的最后时光。”昝彧说。
夜晚的上海,灯火通明,这是个仿佛从不会沉睡的城市,夜里十二点,昝彧仍在送外卖的路上,送完这一单,他就可以回去陪孩子了。
2
深夜的郑州,一位身穿外卖服装的小哥躺在冰冷的马路上昏迷不醒。好心的路人看到后,帮忙报警并联系了救护车。很快,两名巡警赶到,经多次呼唤,小哥逐渐有了意识。
但在他清醒后,竟突然放声大哭,说着“迟到了,迟到了,肯定会被投诉给差评的”的话,然后爬起来就要接着去送外卖。现场不少路人纷纷劝他,他说家里有生病的孩子,他没有其他选择。
他叫宋文山,41岁,来自河南范县颜村铺乡。晕倒那天,他连着送了35单外卖,因为忙碌,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我想送最后一单就回家休息,却没想到取了餐还没走出米,就忽然感觉头晕眼花,然后就晕倒在地上了。”
年9月28日,上小学的儿子宋平伟回到家后说自己不舒服,吃晚饭的时候,宋平伟突然出现吞咽困难,几近昏迷,妈妈吓蒙了,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急诊抢救。最终确诊,孩子患上的是重度病毒性脑炎。
医院的当天,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同时,医院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在接到病危通知书的瞬间,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觉得自己呼吸都暂停了,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在砰砰乱跳。”宋文山摇着头说道。
治疗一个月后,孩子的情况并没好转,不得已,夫妻两带着孩子转院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最终被确诊为病毒引起脑脊髓炎、脑积液、中枢神经衰竭等。看着儿子苍白而又消瘦的脸庞,宋文山夫妇心如刀绞,可他们在病魔面前却无能为力,他只能安慰妻子,要坚强起来,为了孩子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伟伟的病情出现好转。宋文山说:“孩子有了一些意识,手指会轻微抖动,但我们进去探视的时候,他还是不能说话,只能用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们看。看着孩子眼角不停地流泪水,我们就喊他的名字,孩子就轻微地点头、眨眼,表示听到了我们的叫喊。”看着儿子一点点地好转,宋文山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管结果怎么样,他都不能放弃治疗。
几个月的治疗,花去50多万元,这些钱大部分还都是借来的,对这个家庭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节省费用,宋文山把孩子接回医院治疗,妈妈每天看护,自己则留在郑州送外卖,每个月,他都会抽医院看看孩子,又在第二天中午前赶回郑州工作。
“每天奔波在郑州的大街小巷,虽然很累,但一想到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我就充满了动力,只要能治好儿子的病,不管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去承受。”
3
哈尔滨冬天的街头,气温会骤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即使是对常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难以承受的温度。
王成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头,这一天,哈尔滨的最低气温是-22℃,对于从事外卖员的他来说,气温低到-24℃才会有额外的天气补贴。虽然这样寒冷的天让很多外卖员都不愿出门工作,但他无所谓,因为儿子的病,等不起每一天的耽搁。
年5月6日,王成九岁的儿子回家后,一直喊腿疼,王成连忙赶回家,医院检查。来到哈尔滨后,经过确诊,孩子患上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穿、化疗,无休止的输液、检查,当看着竹签一样粗细的针头扎进孩子身体的时候,王成都转过头,不忍再看下去。
他不能看到孩子哭泣的样子,不能看到妻子一边握着孩子的手一边抹眼泪的样子,这会让他这个钢铁汉子忍不住啜泣。他只能坚强地对孩子说:“一会儿就好了,一会儿咱们就能回家了。”
回家?哪有那么容易啊。为了给孩子看病,他把好不容易攒钱买下的城里的房卖掉了,十九万元,面对几十万的医药费,这点钱都没有在他手里捂出热来。每次拿着缴费单,他都要沉默很久。
哈尔滨的冬天很长,骑着电动车的王成被冻的脸通红。之前,在老家他是一名代班出租车司机,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他还可以打开暖风享受一下,而如今,没有了车窗的阻隔,冷风在他的脸上肆虐,他并没什么知觉,因为时间久了,脸早已被冻的麻木。
每天工作12个小时,夜里的工作要到十二点才结束,但是如果孩子需要化疗时,他就不得不中断工作。连续二十四小时的输液,他不能让妻子一个人守在孩子身边,她也需要休息,孩子的病让这个家没有退路,但这一定是一场持久的“战役”,每一个人都不能倒下。
得知王成的故事,身边人也都尽力帮他,同事们会把比较容易送的外卖单让给他,身边的朋友,王成也已经借了个遍。王成知道,现在他只能感激,还无法报答这些好意,他只想多跑几单,多赚些钱,虽然这样拼,每个月也不过是四千余元的收入,但这也是一份希望。
“我不能只依靠别人的帮助,所以尽量地多跑几单,能多挣一点是一点。”王成说完,继续戴起帽子和围脖,耀眼的黄色外套,消失在哈尔滨的街头。
***
根据美团《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外卖骑手中,有75%来自于农村,且大多数都是离开家乡去打拼。在这些人中,八零后、九零后是主体,他们大多刚刚结婚,正面临养育家庭的重任。同时,在骑手群体中,还有10%是女性骑手,为了照顾家庭,她们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给家庭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卖骑手这个职业正在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也为那些从乡村到城市打拼的人们提供了在大城市生存的机会。从以上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对于那些不得已留在大城市为孩子治病的家长来说,外卖骑手成为他们在这个城市能够最快找到的工作,灵活的就业时间带来的些许收入,可以让这个家庭继续坚持下去。
但是,面对这样的家庭困境,他们身上的压力陡增,也会感到束手无策。
于是,针对于骑手家庭中发生这些困境,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北京美团公益基金会、和美团配送联合发起“袋鼠宝贝公益计划”,将目光聚焦于未成年子女遭遇大病或意外伤害的的骑手家庭,在他们拼命坚持的同时,也为他们孩子的治疗提供救助,共同度过难关。
年7月16日,"袋鼠宝贝公益计划"正式成立,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只愿这些在风雨之中依然将温暖的美食送到我们手里的骑士们,能够走出眼前的困境。
点击文末
助力骑手团体
为他们的孩子和家庭送去关爱
—END—
图片、视频、文字编辑:大力灰熊摄影工作室
***
“袋鼠宝贝公益计划”宣传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