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炎

29岁女性,距上次哺乳期5年,因右侧乳腺疼痛,触及包块来查。

特发性肿性小叶乳腺炎(idiopathicgranulomatousmas-titis,IGM),为位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病变局部常有微脓肿。发病原因难以确定,局部体征明显而全身症状轻,常被误诊为乳腺癌,治疗上往往经久不愈。病变好发于生育年龄经产的妇女,病变多在乳晕区外的乳腺其他部位,均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质地硬韧,边界不清,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并不常见,触诊和X线片上均易误诊为乳腺癌。

超声表现:

(1)病变多在乳晕区外的乳腺其他部位。

(2)病变形状不规则,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分别呈片状、结节状和弥散状。

(3)病变边界欠清或者模糊,增生的结缔组织表现为周围的高回声。

(4)病变内为不均质低回声,肉芽肿相互融合致小叶结构破坏表现为片状低回声,病变中有囊状、管状结构的极低回声区,为小十内融合坏死、液化的脓腔,表现为混合回声,有时可见细弱流动感,则可考虑肉芽肿性乳腺炎。(5)CDFI显示,病变内坏死、液化的脓腔无皿流信号,低回声和病变周围可见较多点条状血气信号,RI<0.70。

(6)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

鉴别诊断:

与乳腺癌相鉴别

鉴别要点:(1)肿块内部回声前者内部有散在分布的小囊状、管状液性暗区,常多灶,极少有微钙化;后者内部出现液性暗区极少见,且多单发,约50%有微钙化。(2)肿块边缘前者边缘相对整齐,周围有4~9mm较厚的高回声环;后者边缘毛糙、毛刺、有伪足,少有高回声环,有也较薄,厚仅为2~4mm。(3)肿块内血流前者多为边缘性血流,血管分布正常,走行自然规则,多为低阻力型,一般RI<0.70;后者多为穿入性血流,具有分布杂乱,走行不规则,粗细不一的特点,多为高阻力型,多数RI>0.70。

2.与急性哺乳期乳腺炎相鉴别,鉴别要点:

(1)临床特征:前者发生在非哺乳期,局部体征明显,也可有红、肿、热、痛,但相对后者要轻,全身症状不明显,通常发病原因难以确定;后者多发生产后哺乳期,初产妇多见,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寒战、高热症状明显,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2)肿块内部回声:前者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或有散在分布暗区的混合回声;后者为不均匀低回声夹杂有高回声反射,或脓肿液化呈大片无回声区。(3)肿块边缘:前者边缘相对整齐,或周围有较厚的高回声环;后者边缘增厚不整齐,有明显的厚壁。

3.与积乳囊肿相鉴别,非哺乳期乳腺炎声像图表现多样,积乳囊肿内容物为乳汁,因存在时间和水分吸收程度不一,积乳囊肿超声表现也很复杂,鉴别要点:(1)与哺乳期关系:前者发生在非哺乳期;后者多见于哺乳期或哺乳后妇女。(2)肿块内血流:前者内有血流信号;后者无血流显示。

参考文献:临床超声医学段宗文王金锐主编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pwth.com/byjj/11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