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
女性,18岁
主诉
主因颈部疼痛酸胀6个月,伴左上肢麻木、双下肢乏力10天入院。
现病史
无
既往史
无
实验室检查
无
超声
无
CT/MR扫描
无
查体
颈7椎体棘突旁压痛,第7肋水平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双手握力减退,左下肢肌力减退。
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一
答案解读:C
解析:颈7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椎管狭窄,病灶内可见高密度影,但是明显的硬化边。故答案为C。
问题二
在提供的MR平扫图像上,关于病灶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颈7椎体变扁,前后径增大,呈哑铃状
B病变椎体向前后延伸,伴椎管狭窄
C病灶相邻椎间盘受累
D颈7椎体骨质破坏,向后延及后方附件
答案解读:C
解析:该病变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并且向后累及附件,椎管狭窄,但是相邻椎间盘未受累及,此C答案是错误的,其余答案均为正确选项。
问题三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
A软骨母细胞瘤
B骨巨细胞瘤
C嗜酸性肉芽肿
D脊索瘤
E骨髓瘤
答案解读:A
解析:本病例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并且向后累及附件,椎管狭窄,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影,无明显硬化边,相邻椎间盘未受累及,支持软骨母细胞瘤诊断。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典型影像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内罕见钙化及骨化。嗜酸性肉芽肿可累及一个或数个椎体,成人发生扁平椎少见。骨髓瘤:胸椎、腰椎多见,较少累及附件,内无钙化。脊索瘤好发于骶尾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可穿破椎间盘延伸至相邻椎体。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手术病理为软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长骨骨端,典型影像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呈皂泡样改变,无明显硬化边,内无钙化及骨化。骶骨以上椎体发病率依次为腰椎、胸椎及颈椎。
2.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颅骨,发生于脊柱相对少见,发病高峰为5-10岁。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边缘多呈虫蚀样,典型表现为扁平椎。至肉芽肿期,病灶周边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等修复性改变。病变内部往往无坏死囊变,密度或信号均匀。椎弓根和附件较少受累,累及一个或数个椎体,成人发生扁平椎少见,概率仅10%。
3.骨髓瘤:常累及中轴骨,发病年龄约40-50岁,男性多见,胸椎、腰椎多见,较少累及附件,椎体变扁,呈溶骨性、筛孔样或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硬化少见,内无钙化,椎旁软组织肿块。
4.脊索瘤:发病年龄30-60岁,好发于骶尾部,其次蝶枕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可穿破椎间盘延伸至相邻椎体,致椎间隙变窄,破坏灶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见残存骨片及钙化斑。
病例供稿:医院,赵建
专家点评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也称成软骨细胞瘤,为少见原发性骨肿瘤,主要起源于软骨结缔组织或成软骨细胞。好发于10-30岁,男女之比约为2:1,以长管状骨骨端和骨骺为常见发病部位,最常见发病部位是股骨、肱骨及胫骨,不典型部位为短骨、扁骨和中轴骨,可发生恶变和其它脏器转移。
影像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居于骨骺端或骨突,病变中心大都在骨骺,由骨骺扩展至干骺端,常有硬化边,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为其典型改变,部分病变合并动脉瘤性骨囊肿可表现为典型液液平征象。病变穿破骨皮质,可有骨膜反应或软组织肿块形成。极少发生于脊椎,发生于椎体者多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可有膨胀性改变,病灶内常见斑点状钙化。
点评专家:医院,崔建岭
参考文献
1TanHQ,LiMH,WuCG,etal.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oreosinophilicgranulomaofthecervicalspineinachild.PediatrRadiol.,37(10):-.
2JiangL,LiuZJ,LiuXG,etal.UppercervicalspinechordomaofC2-C3.EurSpineJ.,18(3):-.
3于宝海,韩奕,刘记存等.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与软骨母细胞瘤影像表现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9(2):-.
长按图片,识别